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或者剥夺的各种强制性方法。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五种形式,这五种形式构成由轻到重、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互相衔接的体系,  相似文献   

2.
1979年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强制措施存在许多缺陷:拘传的规定不具体;没有财物取保侯审;监视居住不易执行;逮捕的条件过于严格等。针对这些问题,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刑事强制措施作了修改和补充:对拘传作了限制性的规定;增设了财物取保候审;明确了保证人的义务和责任;取消了收容审查;放宽了逮捕的条件,这些修改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刑事强制措施。尽管现在仍然有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但《决定》的通过,标志着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传统意义上的刑事强制措施只是适用于犯罪的自然人。新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而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单位犯罪所适用的强制措施,因此,对犯罪单位采用怎样的刑事强制措施成为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本文根据传统的刑事强制措施理论,提出了适用于犯罪单位的几种强制措施: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相似文献   

4.
拘传是我国刑事诉讼中强制性最弱的一种到案措施,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对于拘传的适用都有明确的限制条件与适用程序。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了拘传措施适用的条件与程序。拘传措施的立法目的在于限制嫌疑人人身自由,防止其逃匿、隐匿以及妨碍作证,利于保全证据及时查明案情,保障当事人基本人权。实践中由于立法规定不统一、规定模糊、缺乏外部监督等原因导致拘传措施实施中出现了功能异化。从保障人权、完善刑事强制措施角度看,应从统一立法规定,明确拘传行使主体,区分传唤与拘传,规范拘传行使程序,增设拘传救济程序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5.
监视居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五种强制措施之一, 但是其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其与取保候审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 实践中执行机关限于自身力量的限制根本无法落实等等。因此, 应将这一制度加以废除, 并通过对取保候审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来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田勇 《高教研究》2007,23(2):35-36,78
在现行法律规定的逮捕条件中存在缺陷。强制措施和打击手段混同,逮捕率和目标考核挂钩,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流于形式,大量适用逮捕措施,以捕代侦等问题。为充分保障人权,必须更新观念,慎用逮捕措施,从立法上完善逮捕条件,充分发挥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两种主要的非羁押性强制措施。本文在考察国外实践做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审前羁押代替性措施的法理基础,并通过研究我国审前羁押代替性措施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构建与完善我国审前羁押代替性措施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有关脱逃罪的主体问题,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均存在很大争议。文章试图从规范的角度重新解释脱逃罪的概念,认为脱逃不是从某个特定场所脱逃,而是逃离了对其人身自由进行限制或剥夺的状态。除了通常理解的脱逃罪主体范围外,采取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或被依法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缓期执行或假释、监外执行的罪犯,也可以成为脱逃罪的主体。同时,对理论和实务中有关脱逃罪主体认定争议较大的几种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现行法律规定的逮捕条件中存在缺陷。强制措施和打击手段混同,逮捕率和目标考核挂钩,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流于形式,大量适用逮捕措施,以捕代侦等问题。为充分保障人权,必须更新观念,慎用逮捕措施,从立法上完善逮捕条件,充分发挥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司法机关运用拘留、逮捕等羁押性强制措施泛滥成灾,忽视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作用,严重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具有保障功能、预防功能、教育功能和保护功能,在立法和司法中应当遵循程序法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和人权保障原则。但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具体包括:拘传制度、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构建和完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的性质问题,及适用条件、申请人的主体资格、取保候审的期限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取保候审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监视居住(以下简称“监居”)是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公安机关为防止被告人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贵今被告人不得离开指定区域,并对其行为加以监视的一种强制措施。法学界有人主张取消监视居住这一强制措施。其理由是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因模糊立法以及理解上的偏差而导致对被告人采取变相的“禁闭”。其实,监居这一强制措施有其独特的运用价值,并且监居与其它刑事强制措施一样,一经采用,就必然涉及对公民人身自由的限制及其它相关利益的损害,历来就是“求得案件真象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这一刑事诉讼中“永恒矛盾”的焦点,简单而消…  相似文献   

13.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亮点之一是包括审前羁押制度在内的刑事强制措施进行的修改与完善.对监视居住措施进行适当定位并明确规定适用条件,严格限制采取强制措施后不通知家属的例外情形,增加规定拘留后应当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且送押的时间至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增加关于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程序的规定.这一系列规定使羁押条件和程序更加明确和细化,为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权利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刑事强制措施关系到追究犯罪和保障人权,作用重大。然而,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关于强制措施的规定较为粗陋,存在不少缺陷。针对立法规定之不足和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应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和立法成果,完善我国刑事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强制措施,取保候审制度的建立不但是我国刑事诉讼程序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也应是最大程度上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保障。但目前,由于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着不足之处,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职能作用。文章通过对取保候审现存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与探讨,对其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对我国刑事诉讼取保候审制度的适用对象、监督力度、保证金的数额和交纳程序等方面进行了修改,但其仍旧存在取保候审规定原则化、担保方式单一、过度羁押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人身自由的侵害等立法问题,以及外来流动人口取保难、取保候审监管力度不够、保障功能错位等司法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完善,才能使取保候审制度在保障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和被取保候审人人权保障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刑事强制措施是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当前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关键和难点.监视居住作为其中之一亦日益引起学界关注.文章从监视居住的法律涵义及相关规定入手,在分析了该强制措施在当前立法和执法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法学界关于监视居住的存废之争,提出取消监视居住制度的主张,并从社会发展状况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公民宪法权利的保护、适应世界发展趋势的需要三方面阐述了其理由.  相似文献   

18.
刑事拘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一种暂时性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属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审前羁押制度中的一种。作为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之一,刑事拘留集中地体现了国家强制力,并具有双刃剑的特点。一方面,刑事拘留的合理运用对于控制犯罪嫌疑人、保证侦查程序的顺利开展、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立法规定不完善以及监督机制的欠缺都导致了我国执法实践中出现超期羁押甚至错误羁押的现象,极大地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利。这不仅与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理念相冲突,更违背了宪法中关于保护人权的立法规定。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立法规定的完善及监督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集宁师专学报》2017,(5):64-67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在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改中被进行了重新定位。但由于立法规定过于宽泛,并且司法实践中该项强制措施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需要运用解释学的方法,以明确其性质,对其是限制自由还是剥夺自由,是强制措施还是侦查手段,适用对象中"特别重大贿赂犯罪"的标准,后续能否变更为逮捕,执行地点和执行主体等问题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20.
魏方平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42-43,57
刑事强制措施制度是实现刑事诉讼目的的重要手段。我国现有的刑事强制措施体系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主要是"两化"问题突出,即刑事强制措施"羁押扩大化与取保候审随意化",对此问题试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