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以《离骚》为文本 ,以上古文化为依据 ,分别从人生理想的太阳文化取向 ,情感理想的凤凰文化取向和潜在意识的臣妾文化取向三个方面 ,探寻了屈原追求崇高、峻洁的精神价值取向和文本悲剧的艺术魅力及其对中国古代文人在精神取向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由于"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理想的双重固持",屈原才会有复杂的思想矛盾和驳难。笔者从《离骚》文本研读出发,来解读屈原内心艰辛的思想斗争和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尘埃落定》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人生和生命的宗教体验,小说中的宗教文化是作者进行创作的精神原乡和民间文化资源,文章从《尘埃落定》中宗教文化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走向和作者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小说中的宗教文化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文章辨析爱国主义内涵,剖析《离骚》中内含的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包括政治志向、崇高人格、感情世界与艺术创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提出通过使爱国精神融入政治生活,汲取屈原政治智慧和品格;融入媒体传播,生动诠释屈原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社会生活,彰显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本色等,实现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当代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离骚》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   媒体设…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屈原的理想和腐败现实的尖锐矛盾中,剖析了屈原忧伤、孤独、激愤的心情和他创作《离骚》的动机。《离骚》的情感内涵主要表现为否定和肯定两个趋向:即以理想为武器,抨击恶浊现实的“怨”(怨刺精神)和坚持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洁”(高洁情操)的完美统一。屈原在人格情操方面,为具有共同文化心理结构的整个民族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离骚》是屈原的遭遇之作。诗人遭遇了“美政”理想的破灭、联齐抗秦的外交策略的破产。现实遭遇必然辐射到诗人的精神世界。《离骚》形象地展示了诗人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与深刻性。诗人围绕君臣遇合、对楚国的去留等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与探索。从这两个角度进行阐释,对于把握《离骚》宏大的结构与丰富意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离骚》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到挫折后。对过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探索。在孤立无援的困境中,屈原一生坚持真理,不妥协从俗。至死没有停止对完美人格和美好政治理想的追求。他用自己的人生悲剧塑造了一个文学上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的伟大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9.
屈原对自己生命的根源、自己家世的积极美好意识,是屈原美好内心世界滋生壮大的动力源泉。屈原“美政”理想与“浊世”现实的碰撞生成无尽哀怨,因此,抒发此种哀怨以求得读者同情,以为“修名不立”之补偿,应为《离骚》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0.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阐释、传播、实施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性状和现象。新市民子女定点学校的和谐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崇尚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倡导和谐教育理想和信念这一核心,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推进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阐释比较方法,基于《红楼梦》与《浮士德》文本和文化的共相和异相表现形式,揭示二者所显示的文化精神内涵,以促成异质文本间或文化问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离骚》的隐喻象征的意义蕴涵丰富。其中花草的比兴象征义,清晰地展示出屈原变革兴楚的远大政治抱负,反映出他终生追求完美无缺的人格以淳化世俗这一人生志趣,传达出屈原一生的价值取向和他所坚执的正道直行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3.
周琴  邓彩云  李玲 《现代语文》2009,(12):14-15
屈原是具有高尚人格的政治家。其代表作《离骚》表现出的政治道德、政治理想和政治行为,谱写了一曲人类美好政治品质的赞歌,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历史证明了屈原的不朽。  相似文献   

14.
悲剧,作为一种重要的美学范畴,存在于各种艺术形式之中。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伟大诗篇,其悲剧美的核心就是诗人用理想的人格完美来苛求人的价值,要求人的生命不能有任何玷污与屈辱,并为之进行了空前的斗争。本文试图从作品所描述的悲剧性矛盾冲突、主体形象的悲剧精神及作品审美意象的悲剧性来阐述《离骚》的悲剧美,并认为《离骚》的悲剧美是它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屈原以《离骚》开启了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包容在浓厚的忧惠意识当中,有自身的特征:柔韧、零散、中和。《离骚》作为一篇血泪之作,主要矛盾中凸现悲剧精神:关政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致君尧舜”与“哲王不寤”的冲突;矢志不随俗的决心和恋国不去国的坚定。《离骚》以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显示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林语堂先生的作品《红牡丹》为分析的文本,以后殖民女性主义为切入点,浅析红牡丹这一中国妇女形象在后殖民女性主义语境下的积极意义。红牡丹智慧干练,潇洒飘逸,知书达礼,充满反叛精神,“她”无形中消解了西方人关于中国妇女的抽象概念,也就是说,中国妇女不再和传统守旧,愚昧无知联系在一起。林语堂先生通过他的文本话语,向强势种族和主流文化喊出了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文本解读需要文化在场.用文化的眼光来观照文本,把文本作为特定文化符号和密码去解析和破译,往往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意蕴.文本解读的文化在场主要包括文化传统在场、文化背景在场、文化精神在场和文化心理在场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了大量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内心情感.<离骚>是屈原的一篇政治抒情诗,全文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痛苦、矛盾和郁郁寡欢的情绪.诗人无论是借历史传统以影射现实,或者借用神话故事来表达幻想,其最终目的都是为能够解国忧,除民患,希望楚王能举贤任能,纳谏修政,以富国强兵.  相似文献   

19.
《离骚》是屈原的名篇,其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伦、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廊桥遗梦》是罗泊特·詹姆斯·沃勒于1992年推出的一部长篇小说。细读文本,发现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该文主要从牛仔文化、厨房文化、两性文化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