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五四时期的中国新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本没有新闻学,19世纪的西学东渐逐步在中国形成了新闻学。从王韬写出第一篇国人的新闻学论文《论日报渐行于中土》,到1918年新闻学科的创立,这段时间可视为中国新闻学的启蒙阶段。洋务、变法、革命唤起了国人对新闻学的启蒙,这个起点决定了新闻学尚不可能被看作“学”,而只被看作服务于政治的“新之具”(谭嗣同语),用粱启超的话说,即新闻学要论证的是“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种认识下,现代报纸“通”的作用最后被归结为“通上下”,这一视角也使报纸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政本之本,教师之师”。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把信息的传通视为一种控制手段,无论是遭后世批评的周厉王的“塞”,还是受后世赞誉的周召公的“疏”,考虑的都是如何控制舆论以“治民”。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人们,即使是最激进的维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新闻学的启蒙和创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国新闻学的启蒙和创立陈力丹现代新闻学在中国经历了启蒙和创立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有紧密的联系,但在观念体系上又有相当的差异。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一阐述。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中国新闻学启蒙者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认识,那么梁启超所讲的“报馆有益于国事”是最恰当...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开始和发展的中国新闻学理论研究 ,是在华夏几千年传播思想的文化厚土中发生的 ,是从外人在华新闻活动的理论启蒙中开始的 ,是国人对最初的报刊实践的经验总结中起步的。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 ,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的萌芽期。 2 0年代至 40年代是中国新闻学术研究蜂起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新闻学研究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4.
把事实看作是新闻的本体,一直被认为是无可辩驳的真理,只是“信息”概念出现后我们才“反观”到“事实”概念被作为新闻本体的时代局限性。在我国,把信息看作是新闻的本体只是最近十多年的事。“信息”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信息概念的出现则是和本世纪40年代以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创立和广泛应用分不开的。信息是这“三论”的最基本的概念。在新闻理论领域,随着信息概念的引入,分出了新的学科——传播学,在理论新闻学中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系统理论新闻学。在传播学和系统理论新闻学中,信息是新闻  相似文献   

5.
随着1980年代中国兴起“信息热”,“信息”概念被新闻学界引入与讨论,成为沟通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桥梁。本研究基于史料提出,与“新闻”的融合并非“信息”进入新闻界的初始状态,1978-1992年间,"信息”经历了几重转型:1984年前以传播批判学派的理论视野短暂出现,此后在讨论中转换身份,实现与“新闻”、科学方法论的融合,进而推动实证主义主导的传播学在中国兴起。“信息”的转型、传播批判传统的中断与新闻改革、思想启蒙热潮息息相关,最终服务于1980年代中国新闻传播学走向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黄经纬 《青年记者》2017,(27):28-29
按学界的共识,中国传播学研究肇始于1982年施拉姆访华.施拉姆给当时的新闻研究界带来了具有启蒙意义的美国主流传播学.但是,师承美国传播学的中国传播学带有先天的不足. 从传播学理论“本土化”到传播学科危机 1.“本土化”由来已久.据孙旭培教授梳理,1994年前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已经走过了对美国传播学理论“译介-研究-自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播学理论“本土化”的问题被提出.1994年《新闻研究资料》更名《新闻与传播研究》,第一期便发布了“讨论传播研究中国化”的启事,“本土化”开始了系统性思考.同期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新闻学的学科建制.新闻学有容纳其他社会科学的宏愿,而传播研究被认为是其实现宏愿的路径.在此背景下,传播研究面临两个议题:“为新闻学服务”和“传播学理论本土化”.“本土化”有两个方向:其一是结合传统文化和西方理论建立本土理论框架;其二是以传播学理论回应本土问题(潇湘,1995).往后的“本土化”工作主要是沿着这两个方向推进,但这个夙愿至今仍没有实现,甚至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当代中国新闻学的性质问题,是当代中国新闻学研究中“前提中的前提问题,是基础中的基础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文章认为:当代中国新闻学是一门相对自主独立的学科,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社会科学;当代中国新闻学,在时代性质上属于现代新闻学;在理论性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在社会性质上属于社会主义新闻学;在阶级性上属于无产阶级新闻学,是以党性集中体现无产阶级先进性、人民先进性、民族先进性的新闻学。当代中国新闻学,是当代中国语境中现代性、理论性、社会性和阶级性(集中表现为党性)相统一的新闻学,并不是多种新闻学;现代新闻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社会主义新闻学、无产阶级新闻学等,不过是从不同属性维度对当代中国新闻学的定性和描述,正是这些属性一起构成了当代中国新闻学的“中国性”。只有全面准确理解了当代中国新闻学的“中国性”,才能真正把握当代中国新闻学的真实面目,构建起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8.
1918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发起创建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后改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这是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并集体研究新闻学的团体,开创了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先河。蔡元培的新闻实践远不止集中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其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体系非常丰富,然而,正如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历史系教授魏定熙所说的那样,“蔡元培对于现代中国新闻学发展的贡献,尚未作为一个问题被整合进入其思想史中”。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末,受维新运动的影响,中国近代报业史上外报占垄断地位的局面终于被打破,从此,中国人自办报刊成为中国报业的主流。随着国人自办报业,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便破土而出。 开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新闻学研究,一个世纪以来因社会形态变化等种种原因,经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1949年9月”、“1949年10月—1978年12月”、“1979年1月—现在”三个虽有内在联系却并非一脉相承的不同阶段,加上1966年6月—1976年10月十年“文革”期间,学术研究基本停止,学科规律被肆意践踏,使得新闻学科在知识积累和学科延续性上存在着明显的缺失,新闻“有学”“无学”的争端时有产生,并突出地表现在新闻学科的理论研究方面。1981年5月,当进入新时期的第一部新闻理论著作(教材)《新闻理论基础》出版时,甘惜分教授在前言中首先就表达了新闻理论研究“前无师承”、“一切都要从  相似文献   

10.
北洋时期,中国新闻教育开始起步,新闻学研究社团出现,新闻学期刊、著作创刊和出版,一批带有启蒙性质的新闻学者脱颖而出,这些都代表了中国近代新闻学的诞生。纵观这一时期的新闻学研究,主要有由"术"到"学"、西学东渐、新闻本位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自惭形秽的新闻学如何振兴十年以来,中国的新闻学努力摆脱“语录学”的禁锢,终于开始取得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但在蓬勃发展的社会科学之林面前,新闻学似乎总有自惭形秽的感觉。无论教授和学者们怎样极力争辩,“新闻无学”论的阴影仍然长期困扰着新闻学界。新闻界人才济济,本被视为社会“精英”,但不少新闻学论著却只是一些工作经验总结或个人感想,新闻学的教学内容也相当肤浅,大体上是若干政策规定加上业务常识,难怪有些人对新闻学竟然还有“硕士”、“博士”的头衔感到  相似文献   

12.
传媒视点     
《青年记者》2022,(2):4-5
<正>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创新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打造易于为人们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我国新闻学术界的当务之急。实现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构建上的突破,创新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思路非常关键。第一,比较中西新闻学话语体系差异。中国特色新闻学与“西方新闻学”在话语体系上有诸多差异。在功能定位上,中国特色新闻学强调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西方新闻学强调新闻媒体是“第四权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学教育的火种是在北大点燃的。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在中国的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开设新闻学课程:该研究会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新闻学专业期刊、所以说,北京大学是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摇篮。  相似文献   

14.
杨文环 《今传媒》2013,(4):144-145
王韬是19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学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被誉为中国新闻记者之父,亦被称为“具在专门办报思想第一人”.笔者认为,王韬先生之所以能得如此高度评价,与他的新闻思想密不可分:重视报纸信息传播、“立言”的新闻功能观;强调报纸在社会变革中作用的新闻政论观;提倡品行诚正,博古通今的新闻人才观等.正是得益于这在当时极具震撼力的大胆思想,使后世得到启蒙,而其报刊实践及系统的报刊理论又奠定了我国近代报刊的基础,从而展示了王韬对中国新闻学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汉译新闻史著作《泰西新报源流表》,在松本君平《新闻学》汉译本出版之前的1898年已经刊行;1903-1904年间,坊间还可以见到《报章源流》一书。这两部译作与松本君平的《新闻学》和休曼的《应用新闻学》一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了对中国人的历史、理论和应用新闻学的最初的启蒙。  相似文献   

16.
析徐宝璜发表于《北京大学月刊》的三篇新闻学佚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五四前后一段时间,徐宝璜在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方面为中国新闻事业做出了极端重要的开创性贡献,被后人誉为“中国新闻教育之创始者”、“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1]由于他的学术努力,处于萌芽时代的中国新闻学得以在他执教的北京大学的学术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不过,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记载和资料的局限性,后人对徐宝璜在北京  相似文献   

17.
夏长勇  贾雯 《传媒》2015,(11):58-61
从1874年王韬发表第一篇论文算起,我国新闻学研究已经走过140年的发展历程.和这个历史进程相比,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新中国前30年,甚至没有正式出版过一本学术性著作,只有一份公开出版的普及性刊物.改革开放后,新闻学学科建设发展较快,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新闻学是主要研究“采、写、编、评”等实务类知识的学科,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相比,显得理论深度与创新性都不够,学术性不强.因此,在1997年之前,新闻传播学一直是二级学科,该专业毕业生或被授予法学学位或被授予文学学位.1982年,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在京召开,标志着传播学正式被引入中国.传播学在我国的勃兴以及与新闻学的融合,一定程度上“拯救”了学术含量不高的新闻学学科.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0月14日,首届中国发展新闻学论坛在成都召开.论坛设置三大讨论主题:“中国发展新闻学建设”、“中国现代化与新闻现代化”和“新媒体环境中传统媒体的发展”.围绕三大主题,参会学者分别探讨了中国发展新闻学的立论基础、研究领域、基本功能、新闻政策现代化、新闻报道现代化、新闻理论现代化以及媒介融合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日前,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了新闻专业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的名单,本刊被评为“核心期刊”。本次评选是在“2006年-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基于2004年版《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相似文献   

20.
陆晔 《新闻大学》2000,(1):13-17
在传播学者Tim O’Sullivan,John Hartley,Dan-ny Saunders,Martin Montgornery,John Fiske合著的传播研究领域最为通行的工具书《传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中。“传播”一词(Communication)被赋予了这样的涵义: 广泛地看,传播有两种定义。一是将传播看作是一种过程;二是将传播看作是在协商和交换意义。 就1999年11月7日至8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