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恨铁不成钢,急死亲爹娘,这话一点儿也不假。高投入的目的是为了高产出,这是人们心理平衡的自然反映。可是,许多父母遗憾地发现,自己是高投入低产出,甚至产出了相反的东西,于是,做父母的便恼怒起来。  相似文献   

2.
头发的故事     
同学们都有一头乌黑顺滑的头发,惟独我——一头卷毛,真是与众不同呀!同学们有意无意都喜欢叫我一声“卷毛”。走在路上,也常常会得到人们的“另眼相看”。人们常说卷发的人“鬼点子”多,加上自己的天生好动,我便成了老师、同学公认的“调皮  相似文献   

3.
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称之为“九小时效应”,意思就是当两个人连续单独相处九个小时以上时,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会突然大大拉近。
  大投入大产出
  一次普通的男女约会平均时间在三小时左右,在这段时间内,双方都尽力保持着自己最好的一面,但副作用就是不够放松,不能真正进入状态。当相处时间到五小时的时候,人会开始松懈;而超过九小时,本性基本就开始暴露。当然,前提是她愿意跟你待九个小时,你要是太无趣,人家也就走了。  相似文献   

4.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 ,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 ,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在一个班集体中 ,如果“众”所反映的内容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则这个集体会是一个团结奋进的战斗集体。因而 ,“从众”心理对班集体的建设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众”心理的形成“从众”心理的形成主要是与人的经验有关。即在大多数情况下 ,多数人的意见一般比较正确。另一个原因是 ,个别不愿被人们称为“不合群”的人 ,不愿让人另眼相待 ,或惹人注目而丢面子。“从众”…  相似文献   

5.
许多人在学习中都会为自己的“记不住”而烦恼。而人的记忆力的强或弱常常不取决于人们认为的脑子的好坏,而是取决于人的心理和记忆的方式。心理学认为,记忆力不好的人常常自我暗示,“我就是记不住”或“我的记忆力不好”。这种暗示只会使人的记忆力减弱。因为这种“暗示”会在人的心理上形成障碍,这种障碍将会阻止你去努力提高你的记忆力。  相似文献   

6.
若结识一个心理学家,或那些从事心理学工作者,人们可能都会试探性地问他们一个问题:“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吗?”但我们很少向儿童问这样的问题,那么,儿童是个心理学家吗?他们能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吗?我们先从一个儿童喜欢玩的游戏“捉迷藏”说起。我们都熟知“捉迷藏”的游戏,这种游戏取胜的关键是“躲藏者”必须让他人不知道自己躲藏的地方,不好找寻到自己,这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躲藏者”和“找寻者”都必须要揣摩对方的心理,想一想哪是安全的地方?他会藏哪?成人在与儿童玩这种游戏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时,成人作为“找寻…  相似文献   

7.
采用“投入—产出”法评估高校效益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投入-产出"法评估高等学校效益,即通过可比的"投入-产出"指标值之比来评估高等学校效益,是人们通常会考虑采用的技术思路或方法之一.这种思路或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王建成 《学习之友》2010,(11):55-55
生活中人们强调“慎独”比较多,其实“慎众”亦不可缺。不注意“慎众”,同样会犯错误。对于一个人或一件事情,常常别人怎样评价,自己也跟着怎样评价;别人怎样去做,自己也跟着去做。这种心理现象就叫“从众心理”。  相似文献   

9.
一、公平与公平理论 “公平”,《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辞海》曰:“公平,公正”也。可见,“公平”的本质含义就是“合情合理”或“公正”。不过,“公平”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研究了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后,于本世纪60年代末提出来的。亚当斯认为,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还受相对报酬的影响。每个人既会自觉地把自己的投入和所得与他人的投入和所得作社会比较,又会把自己现时的投入和所得与昔日的投入和所得作个人历史的比较,从而得出是否公平的结论。投入一般包括:个人资历、学历、知识经验、能力、努力、贡献等;所得(即报酬)一般包  相似文献   

10.
自信意味着自己相信自己,它是人们对自己力量充分估价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反映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人们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品质,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源泉之一。即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自信是人类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关键所在,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是人生杠杆不可缺少的支点。在对高职03级和04级四个专业共计202名学生的直接调研中,发现只有注重强化学生英语学习自信的培养,英语教学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实现。高职生具有“好交往,乐操作,重情…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育》2011,(4):48-48
当一头乱发的爱因斯坦照片展示出来的时候,人们会感叹:“多么智慧的科学家形象!”但如果是妙龄女生顶着一头乱蓬蓬头发,手拿试管出现在你面前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她看上去太疯狂了!”  相似文献   

12.
投资的心理要求: 人们总是期待着自己较少的投资能获得较多的收入,如果投入大于收入,人们就会呼之曰:“亏本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领域,“投入-产出”法已得到运用,它将某一经济系统中的数量依存关系通过某种数学方程来描述,由方程中的系数来反映具体的经济结构或经济活动的特点。但是在教育领域,人们对此还颇有争议。实际上,任何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针对性或优势与不足,对此应该进行科学、全面地分析。近年来,由于高等学校问责意识的增强,一些院校和科研机构正在尝试采用“投入-产出”法评价高校绩效,因此进一步讨论这种思路或方法的局限性和可能性,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所谓“电脑狂暴症”,是因长期使用电脑的人对电脑产生了依赖性,如果电脑出现故障而不能使用,就会沮丧、焦虑,是一种新出现的心理 性疾病。这类病人的主要表现是:向电脑或他人发泄无名怒火;沮丧时,可以愤怒地拔掉电源插头,有的人甚至将键盘扔至窗外;严重时可出现暴力行为,毁物伤人。英国曾对1250名和电脑打交道的上班族调查发现,“电脑狂暴症”在英国的办公室已经相当普遍,约有80%的人在日常工作中都发现同事曾向电脑“拳打脚踢”,或以语言予以“羞辱”,以发泄心中怒气。心理学家认为,人失去了对电脑的主宰能力,而下意识地被习惯…  相似文献   

15.
认知冲突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其观点是: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有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一致性的需要,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果人们的观念出现了前后不一致时,也就是出现了所谓认知上的失调,这时人的心理会出现紊乱或不安,就会力求通过重新组织或改变自己的观点,以达到新的认知上的平衡.因此,在教学中,认知冲突是学习现象发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中,总有些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心理奴隶”。所谓“心理奴隶”,实际上是在形容一些人被某种死板认知或理念束缚后困顿不安的生存方式。他们背负着各式各样的精神负担,然后将自己陷入条条框框中举步维艰又茫然无措。  相似文献   

17.
认知冲突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其观点是: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有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一致性的需要,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果人们的观念出现了前后不一致,也就是出现了所谓认知上的失调,这时人的心理会出现紊乱或不安,就会力求通过重新组织或改变自己的观点,以达到新的认知平衡。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地设置一些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成绩好,以后才会有出息”。其实在现代社会,你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会玩的孩子有出息的可能性更大.或者反过来说,那些杰出的人对待自己的事业就像玩游戏一样认真、投入,并能从中得到乐趣和成就感,所以他们能够成功。  相似文献   

19.
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存在对老师表面上顺从或不做任何反应,内心却不服或对立的一种现象。这是从心理上对老师的对抗,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对老师沉默;有的是逢场作戏,来回周旋;有的是不露声色,怨恨绵长,积怨在心;有的是我行我素,目中无人;有的是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等。产生这种心理对抗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我们要认真对待,对症下药,我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一、情感投入情感是一种催化剂,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情感投入能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情感投入首先是尊重学生。严格教育的前提应当是真诚尊重。马卡连柯说过:“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包含了对这个人的尊重”。莱奥帕尔迪说:“正如轻蔑比仇恨更令人生气,尊重也比仁慈更受人欢迎。与被爱相比,人们通常更希望被尊重。”由此可见,离开了尊重,就谈不上消除学生的“心理对抗”。二、因人施教消除学生的心理对抗,单靠情感投入是不够的。“心理对抗”在学生心理上较长时间具有稳定性,要打破这个稳定性,必须要有一个动态转化期。在这个转化期,教育者实施教育手段是否妥当,直接决定了转化效果的优劣。产生心理对抗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个...  相似文献   

20.
孔雀因为大家都爱听夜莺唱歌,而自己一唱歌就被人笑话,很苦恼,就向天神诉苦。天神对它说:“别忘了,你的颈项间闪着翡翠般的光辉,你的尾巴上有华丽的羽毛,你已经很出色了。”这世界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人也是如此。如果总喜欢和别人攀比,将会给自己带来许多无端的烦恼。在班级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一些同学当发现别人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时,心里就不舒服,甚至还会讽刺、挖苦那些表现比自己好的同学,或背地里贬低某方面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情况严重时,这些同学的言行会带出一系列心理问题。其实,这些不良行为是嫉妒心理的种种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