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欢  唐圣平 《出版参考》2014,(30):13-14
正桌面计算时代(以PC为代表)正在向掌上计算时代(亦即移动计算时代,以Pad、手机为代表)转变。这一转变带来了"微革命",也就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博客、邮件、视频向微博、微信、微视频转变。"微革命"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用户的碎片时间,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网络应用。网络课程也正在向微课转变,从而为在线教育、数字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微视频课程在网上的受欢迎程度及其取得的成功,吸引  相似文献   

2.
龚捷  秦赛一 《青年记者》2016,(21):18-19
随着移动通信设备不断升级,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为代表,以“短平快”为基本特征的即时信息传播时代——“微媒体”时代正在全面到来.“微媒体”时代,数以亿计的微博、微信用户参与其中,评论、点赞、转发、分享,网络热点事件频频出现. 时效性:网络热点事件信息传播的基本要求 无论是“微媒体”中信息的传播特性还是网络热点事件的基本特征,都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要素:时间.信息即时传播,热点瞬时爆发,决定了“微媒体”时代网络热点事件报道对时效性的要求标准相较于以往更加严格.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即时性和全时性.  相似文献   

3.
张静 《青年记者》2016,(23):156-157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4月全国劳模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时代在发展,事业在创新,工会工作也要发展、也要创新”.新媒体由于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交流方式便捷以及共享即时等特点,已经逐渐成为职工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为人们搭建起了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平台,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和舆论格局的转变.从事传统出版工作的报社,目前正在此形势下积极推进媒体融合,以应对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所带来的影响.而报社的工会也应该顺势而为,抓住新媒体这一高效的新兴媒介,创新和改进工会工作的机制与方法,应对“微时代”带来的新挑战,将新媒体引入工会工作,实现工会工作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仲富兰 《中国广播》2009,(4):37-40,64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为广播电视传媒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传输技术、传输手段、传输渠道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情形,接收终端也越来越多样化。曾经威力无比的大众传播媒介,被这个将全世界“网”起来的新媒介的强大冲击力卷入其中。曾经的报纸覆灭论渐渐平息,传统媒体用“媒介融合”的理念迎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新媒体的时代,新闻事业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迎接信息海量化带来的挑战,各种媒介形态也都因此发生了巨大变革。本文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斗寺.量切入,分析新媒体的特点以及广播内容建设紧迫性,进而探讨目前在新媒体影响下广播节目内容建设的一些转变趋势。  相似文献   

5.
IBM的NCC战略     
近年来,Internet似“一夜春风,红花烂熳”,风靡世界。 Internet的迅猛发展,引起了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变革。过去的网络结构已经或正在被Internet网络所改变和融合,人们不得不思索网络结构的新模式,提出网络技术的新概念。 1995年11月,总裁郭士纳在“COMDEX/Fall 95”大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提出了“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Network Centric Computing:NCC)的概念。宣布“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时代已经到来,声称,它带来的影响不仅是计算机科技的改变,同时也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微”为核心的新型大众信息传播方式与结构开始流行。人们将以数字技术和网络应用平台发展为基础,以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介质为代表,以传播短小精悍的文化内容为特点的时代称为“微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话语权极大提高,受众的表达渠道和表达欲望也在不断增加,但同时,碎片化、海量性的信息堆积也带来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师静  王秋菊 《青年记者》2010,(19):56-57
微博正在革命性地改变着传媒的生态,新浪作为国内“微革命”的启动者,给网络媒体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多的启发。最近,我们就微博时代的网络传播问题,专访了新浪网执行副总裁、总编辑陈彤。  相似文献   

8.
随着以人机互动、可穿戴式设备、智能家居等为代表的Web3.0初现端倪,人与万物互联的网络社会趋势正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大众传播也在加速从"受众"时代走向"用户"时代.传统媒体如果缺乏"用户为王、开放分享"的互联网思维,在这场风起云涌的媒体变革中必将被淘汰.  相似文献   

9.
郭全中 《新闻实践》2013,(11):11-13
电视通过“有线”与用户连接,网络媒体通过网络与用户联通,移动客户端通过终端与用户联系,报纸尤其是都市类报纸也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向用户靠近……“受众时代”的终结与“用户时代”的开启,是媒介发展格局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0.
新千年的第一年,是新闻出版业加大改革力度,为实现“两个转变”而大分化、大重组的一年。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正在从根本上修改着传统出版发行业的“游戏规则”。我国即将加入WTO,外资逼近我国出版发行业的脚步声清晰可辨。加之,年初教育系统“减负”的实施,对出版业的销售、利润带来重大负面影响。长期以来习惯于计划经济条件下运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用户日益增长、微博及微信等移动应用蓬勃发展,学习活动也随之移动化,以碎片化为主要特征的微学习应运而生.微学习正在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一场学习的革命扑面而来.与微学习相对应,微课程是当前数字课程开发的热点和方向.在混合学习和微学习日益盛行的趋势下,微课程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MOOC的引进、开发和应用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在线教育微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吴雨蓉 《传媒》2015,(12):64-66
2014年开始,PGC成为网络微纪录片生产的主导模式,由此网络微纪录片的发展从“全民纪录时代”进入到“后全民纪录时代”.节目来源的改变给网络微纪录片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本文将在描述“后全民纪录时代”现状的基础上从题材选择、创作语法、专业价值和社会意义几个方面对PGC网络微纪录片的特征与价值进行阐释,以期为网络微纪录片的发展留下实时性注解.  相似文献   

13.
伴随信息平台的多元融合与扩展,目前档案用户的信息行为已经超越了传统定位,其角色正在向“去中心化的构建者”“信息诉求者”“个性化信息行为表达者”及“信息决策者”转变。这一转变过程也赋能综合性档案馆对用户信息行为的预测分析、信息内容订制、信息的表达与利用反馈等进行深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重点挑选200位参与度较高的档案信息用户,对其参与档案信息微传播的行为进行调研,结果揭示出这部分信息用户的行为特征及变化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来档案信息微传播用户的信息行为有着相关的引领及提示作用,也将为微平台下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档案信息用户角色的培育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微博正在革命性地改变着传媒的生态,新浪作为国内"微革命"的启动者,给网络媒体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多的启发.最近,我们就微博时代的网络传播问题,专访了新浪网执行副总裁、总编辑陈彤.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网络传播方式下高校真人图书馆微服务的调查,分析了微媒体时代高校真人图书馆微服务现状,提出了基于“双微”平台的高校真人图书馆微服务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数字信息环境下,随着网络信息系统的发展,学术信息交流体系重组、信息检索和传递的非中介化,用户获得信息的主要障碍已从距离上的障碍转变到选择上障碍,这种用户需求的转变决定了图书情报结构的服务功能必须向“知识导航”(服务)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叶以米,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革命”席卷了全球,推动着人类社会由电气化时代迅速向信息化时代转变。本文从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档案学理论、档案工作技能等方面,阐述了信息化的发展给档案工作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在线产生内容”(UGC)是指在Web2.0时代,互联网用户不仅是网络内容的使用者,而且可以发布自己创建的内容,这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已经成为一场在线传播的变革,为当前的在线广告消费者研究带来了新的机会.本文分析了“用户产生内容”对在线广告消费者研究的价值,提出了从“用户产生内容”可以拓展出的在线广告消费者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金婷 《新闻前哨》2014,(9):41-42
在知识信息时代,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在接受微传播,享受微内容,微传播正在成为网络传播中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部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微内容的传播迎合了社会的快节奏气息,符合了时下追求时尚、追逐个性的潮流,网络微传播越来越具有时代色彩的特点,它正在以一种微小的内容传递巨大的能量,慢慢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20.
刘永俊 《传媒》2017,(8):31-33
随着以人机互动、可穿戴式设备、智能家居等为代表的Web3.0初现端倪,人与万物互联的网络社会趋势正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大众传播也在加速从"受众"时代走向"用户"时代。传统媒体如果缺乏"用户为王、开放分享"的互联网思维,在这场风起云涌的媒体变革中必将被淘汰。了解用户、研究用户、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媒体的必然选择与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