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时期儒学面临衰落的危机,探求儒学发展之道是该时期山东士人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因为儒学是以齐鲁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学说,齐鲁士人责无旁贷。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谋求儒学的生存发展之道,其中以研究整理儒学典籍为路径的发展之路,成为该时期最普遍、最有效的一条道路。通过山东士人对儒学经典整理分析可知,他们秉承齐鲁文化的精神品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为儒学注入了新思想新理念,不仅使之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动力,也使之获得了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儒学、佛教、道教发展到北宋,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佛教、道教也积极向儒学靠拢,由此形成"以儒学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翼"的文化特征。历经发展的儒、释、道三种文化呈现出新的面貌,糅合并倾向于世俗化,对北宋社会民俗风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有其伟大的渊源,可上溯为“儒学、道学、禅学”。而艺术同样受三种文化的影响,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诸文化相系相生,延续千年。文化渊源的至上性在艺术体系中形成自我的美学价值——儒学、道学、禅学美学价值,同样,这三种美学价值和美学思想又建构和指导着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南宋以降,徽州被誉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儒学是徽州文化的实质,徽州文化是儒学的实践表现形态,二者的关系是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地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而中华文化又影响和指导着地域文化,二者呈现出互动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使得礼乐文化粲然大备。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从周公这里汲取的思想资料。周公是儒学的奠基人,制礼作乐是儒学的开山之举,河洛大地是儒学的发源地。相当长的时期内,儒学一直号称"周孔之教"。南宋将《孟子》由子书拉入经书中,到明代才有了十三经的称谓。这样,儒学便被称为"孔孟之道","周孔之教"的称谓反倒掩而不彰了。对于儒学来说,周公起着先导、启发的作用,孟子起着发挥、阐释的作用,周公的作用要比孟子大得多。  相似文献   

6.
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不但使到此讲学的二程丰富完善了理学思想,还培养了大批中坚人才,对理学尤其是二程学说的传播、宋代儒学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汉文化传统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共同构成的:其一是以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基础的殷商文化传统,其二是以周灭殷之后建立的分封制国家为基础的周文化传统。前者是以上下等级森严的政治关系为主体的权力文化,后者是以家庭人伦关系为主体的人文文化。周之后,殷商文化传统并没有完全灭亡,只将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人文文化作为中国汉文化统一的文化传统根本无法说明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儒学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一是先秦从孔子、孟子到稷下学派的东夷儒学、山东儒学,其二是从董仲舒到韩愈再到二程(程颢、程颐)的中原儒学,其三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南方儒学。东夷儒学是独立知识分子阶层的儒学,是以独立知识分子的愿望改善社会政治关系的儒学;中原儒学实际是以维护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为目的的官僚知识分子的儒学,从文化传统的意义上来说,中原儒学实际是被斩首了的殷商文化的一种换头术,是以周文化为头颅的殷商文化传统,儒家文化在中原儒家文化中被改造成了一种将政治专制与文化专制结合在一起的更加繁冗的政治权力文化;南方文化则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整个上层社会的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则是南方儒学的主要特征,这为现代新儒学与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本文还认为,当前河南人的问题实际是中国古代殷商文化趋于解体的表现,这给河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利用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8.
齐鲁,自古多出英才,是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齐鲁文化所在的地区就是我国现在的山东地区,齐鲁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具有很明显的地域特点的文化系统。齐鲁文化主要由两种文化融合而成,第一种是当时的齐国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当地土著文化的精髓而产生的,第二种是鲁国地区产生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齐文化与鲁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齐文化崇尚武学,鲁文化崇尚礼学。两种文化不断地进行碰撞和交融,相互融合、渗透,渐渐形成了武学与礼学相互融合的情况,最终形成了现在齐鲁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内在超越是指人通过把握自己完善的本性而把握对象世界的本性,并扩充、外显、推广这种本性,以期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特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而孟子心性论思想的提出更是使这一特征明朗起来。孟子的心性论是儒学心性论的主流,它非常明显地影响了中国佛教诸宗的心性本体论,更是之后的宋明理学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孟子的内在超越特征及其影响,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内在超越是指人通过把握自己完善的本性而把握对象世界的本性,并扩充、外显、推广这种本性,以期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实现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特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而孟子心性论思想的提出更是使这一特征明朗起来。孟子的心性论是儒学心性论主流,它非常明显地影响了中国佛教诸宗的心性本体论,更是之后的宋明理学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孟子的内在超越特征及其影响,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赣南儒学文化史概述严恩萱儒学起源于齐鲁区域,盛行于中原,是典型的中原文化。由先秦的百家争鸣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儒学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流。但是在南北朝时期,虽然有些中原人士避难难进入虔州地区,而儒学文化却未形成气候。这个时...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期山东士人在政治思想与实践中,继承齐鲁文化的民本仁政思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政治实践中不断创新齐鲁文化的政治理论,使齐鲁文化不断吸收玄学、佛教等政治思想,进而推进齐鲁政治文化的实践。魏晋政治表明:齐鲁文化的民本仁政思想对稳定政治统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行政如果缺失了民本仁政则不利于长治久安。同时,秉承齐鲁文化的山东士人在北方十六国时期还起着保存和传播儒家文化、促进少数民汉化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
邾国,又称邾娄、邹等,是一个古老的方国。周初,武王克商后把服从于周朝的诸侯国纳入自己的统治系统,在今邹城一带的邾国也被承认。周公东征践奄,平定东方后,分封鲁国于商奄旧地曲阜,邾国遂成为鲁的附庸。由于文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两国之间时有争战,攻伐不已;鲁人卑视邾国,称其为“夷”;邾国用人祭社,以人殉葬,也是在其文化上区别于鲁的具体表现。由于鲁对邾的侵夺,邾的边境逐渐南移,邾国也受到鲁文化的濡染。子思曾到邹地讲学,尤其孟子迁居于邹,使这里名声大震,人们指称儒家时,往往说“邹鲁之士”、“邹鲁缙绅先生”。邹、鲁连称,且由于孟子的原因,邹在鲁前,一般是从儒学的角度而言。  相似文献   

14.
孔子以"仁"与"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使其人性论蕴涵着"性善"与"性恶"的两极趋向,孟子与荀子分别将其拓展为性善论与性恶论,体现了人性论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原始儒学演进的内在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15.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化对山东人性格具有重要影响,齐鲁文化各组成部分相互影响、吸收、发展,融合后映射在山东人性格之中。  相似文献   

16.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心学大家,关于其心学思想的渊源,有来自二程说,亦有来自禅宗说,但陆九渊自认"读《孟子》而自得之"。研判陆九渊生平及思想,其"自得"说是成立的,一是因为陆九渊生活的时期,孟子"升格"运动已经基本完成,孟子的地位显著上升,社会尊孟风气浓厚;二是陆九渊家学渊源深厚,且自己善于独立思考,读《孟》研《孟》而思有所得;三是孟子心性思想初步构建了心学基本框架,为陆九渊心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陆九渊不仅继承、发展了孟子心性思想,而且又兼取程颢和佛教禅宗关于心性的论述,从而又大大超越了孟子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心学思想体系。之后的王阳明则进一步完善了心学体系,而与程朱理学并行,影响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七百余年。  相似文献   

17.
齐鲁文化是发展山东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怎样运用底蕴深厚的齐鲁文化打造出"好客山东"旅游品牌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介绍了文化旅游品牌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探索确立"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三个原则,最后从旅游文化宣传、旅游资源挖掘、旅游服务管理等几方面对提升"好客山东"旅游品牌提出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8.
蜀学概念内涵的丰富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西汉时期,引进并接受中原儒学以发展文教事业;两宋时期逐渐形成以苏学为代表的地域学术特色而在学术史上产生重大影响;迄于近代它又吸收新学而获得新的活力。在此过程中,蜀学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传统。它以四川自西汉迄今的学、术为研究对象,重点是经学、哲学、史学和文学,而以它们体现的学术思想的研究为核心,包括蜀学理论、蜀学史、蜀中学者、蜀学文献等方面的研究,是四川文化中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从文化渊源看.蜀学是中国学术的一部分.它与“巴蜀文化”是毫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19.
言子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言子为儒家学派的创立、孔子思想的传承发挥过积极作用,子游、子思、孟子一脉相承,是早期儒学的嫡系和中坚.言子传承孔子的礼乐文化,在彰显人文的教化功能、开启文学的审美源流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我国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言子佩道南归,传播儒家思想和文化,文开吴会,道启东南,成为江南文化具有创辟之功的始祖,其深远影响关系中华文化基本格局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内在超越是指人通过把握自己完善的本性而把握对象世界的本性,并扩充、外显、推广这种本性,以期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实现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特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而孟子心性论思想的提出更是使这一特征明朗起来。孟子的心性论是儒学心性论主流,它非常明显地影响了中国佛教诸宗的心性本体论,更是之后的宋明理学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