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2 毫秒
1.
刘丽君 《甘肃教育》2022,(23):77-80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探索、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在学前教育优化与改革的过程中,非遗文化开始逐步融入幼儿教育,大大提升了幼儿教育的趣味性。文章从园所牵头、教师组织、幼儿实践、家长参与这四个维度研究其具体策略,得出了应精选非遗文化资源、开发特色园本课程,让非遗文化促进德育、走进领域、支持游戏等结论,为融合非遗文化提升幼儿教育趣味性进行了有效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2.
“国学文化节”系列活动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知书达礼、学养厚重、智慧仁德的高雅气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系列活动包括“辅园之夜”国学嘉年华、“故事里的美丽中国行”、“国学达人”挑战赛、“数学益智游戏达人”挑战赛、“传统体育游戏达人”挑战赛、“最炫民族风”民艺展、“赏花灯猜灯谜”校园游艺。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与文化的民族,而“经典”与“礼仪”更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近年来,我园本着探究如何在幼儿教育领域传承与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教科研理念,将“经典”与“礼仪”教育融为一体,开展“诵经典、习礼仪,诵经典、识博文”的经典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4.
积极的幼儿因环境文化是促进教师成长与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形成办园特色、推进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近十年教育教学研究探索过程中走出的“以人为本”、“以园为本”的环境创设之路.形成自己独有环境文化这一过程的阐述,道出了优良环境文化是幼儿园走上特色化道路的发展之“魂”。  相似文献   

5.
赵春梅 《山东教育》2005,(30):21-22
关注幼儿园文化建设是近年来超越幼儿园常规化管理的新话题。幼儿园文化建设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外显走向内涵、由单一走向多元,这印证了幼儿园文化正向着“广度”的统揽迈进。所谓文化的“广度”主要指捕捉园所文化问题的“广度”,观察园所文化视角的“广度”,把握园所文化信息的“广度”……一言以蔽之,对幼儿园文化的管理,不再是幼儿园管理的“附加物”,更不能是“忽略物”,  相似文献   

6.
倪蓉 《早期教育》2012,(7):55-57
本文阐述了上海市奉贤区南中路幼儿园以地域民俗文化为资源建设幼儿园文化,从“办园理念的价值厘定与升华”“精神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培植”“园所环境的文化演绎与外延”三个方面聚焦园所文化建设,实现办园品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东方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岭南文化具有独特的位置,岭南文化“开放、兼容、务实”的品格,在今天和未来仍有价值,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丰富与优秀的祖国文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深刻阐明了传统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我园基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以“营造岭南人文氛围,创办特色园所”为思路,启动了“幼儿岭南本土文化教育课程”的研究课题,整合岭南人文精神,渗透…  相似文献   

8.
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母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花。母语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的工程和“花”的事业:通过母语学习将儿童的个体生命之流引入民族的和人类的精神之源,同时催发新时代民族的美丽之花:精神之花、语言之花、文化之花。因此,母语教育课程永远是各个国家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期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中华文化断裂的阵痛,一度引发文化的迷茫。目前中小学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即是人们在痛定思痛之后,重续民族文化之“根”,回归民族“精神家园”的一种努力,而读《论语》,更是其中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0.
高鑫 《学苑教育》2020,(8):22-22
“二十四节气”是极具传统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之一,是激发幼儿热爱之情,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本文以我国传统文化之一的季节节气为例,探讨了园本课程构建的原则、目标和途径,以期能从节气课程资源开发着手,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领略传统文化特有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为教育之“土壤”,教育亦具有文化传承与拓展之功能和使命。在科技、经济等要素现代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从而引发许多新的教育命题。本文基于人类学视野,对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侗、瑶民族聚居地区进行田野考察,描述了民族传统文化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提出学校教育适应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和民族成员精神需求的诉求,探讨了教育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2013,(4):F0003-F0003
在近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北京市回民学校凸显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提出了“做儒雅大气的回中人,建团结进取的民族园”的目标,突出“尊重历史、体现特色、强化育人”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了“儒雅、大气、和谐、进取”的学校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3.
“生根式”作文教学的宗旨是“生根育人、培根铸魂”,“生根式”作文教学的关键目标是:理解与表达四类文化——民族当代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人类多样性文化、不同媒介文化;树立与表达三种精神——思辨精神、革命精神、科学精神。“生根式”作文教学思想之根的培育需要树立“六根”之思,解答好六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三中赋     
《湖北教育》2006,(1):F0003-F0003
千年之交.三中建焉。临汉江之滨,居谷伯山前。百亩风水佳地,一方宁静幽园。鸟啼丛树草坪绿,凤进馨香花卉繁。高楼耸峙.“鲲鸱”展翅欲飞;校巍峨,“银鸟”轻盈。“家园”之石,启迪爱国情怀;“学海”之舟,寓意碧波扬帆。德育园.充盈人文思想;智育园.展开知识长卷;体美园,锻炼体魄强健。东方霞起,教室里书声朗朗;  相似文献   

15.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义。在现实性上,文化自信自强不仅体认着民族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意涵之主体认同,而且固基着其“五个认同”归属确证之价值自觉,其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价值滋养,弘扬于革命文化之精神赓续,发展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内涵熔铸。基于民族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场景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民族精神中厚植文化自信之历史根基,在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精神中夯实文化自信之精神底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时代精神中激发文化自信之内涵活力,既共演着文化自信自强价值理路的实然面向,也基于实践论域澄明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进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当代中国之民族文化复兴背景下,重新思考毛泽东思想之民族文化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民族主义”概念的使用,是在民族国家的层面上的,强调中华民族民族整体的独立以及这种独立基础上对世界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借鉴和吸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毛泽东用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思想代替了民族主义话语。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建设中的“大众的”和“科学的”价值取向。此种论述,辩证继承了列宁“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矛头直指民族文化内部的阶级分野,而以人的普遍解放为文化建设的旨归。这种以大众之解放为理想的民族文化观,与当今强调民族文化身份的文化民族主义有着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7.
《早期教育》2008,(11):14-17
根植于吴越沃土、浸润在吴文化之中的无锡市鸿声中心幼儿园,以其所处的独特地域文化——吴文化为背景,以独特的文化精髓——“泰伯精神”为支撑,充分挖掘、整合地方文化资源,精心建构具有吴地风情的园所环境,让孩子在尽情参与、探索、表现中加深对吴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认同和喜爱,增强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8.
教育必须培养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更需要造就一个民族的共同价值观。文化经典是素质教育的不二选择。在基础教育阶段,如果疏忽传统文化,忽略文化经典,就真的彻底断绝了大师出现的可能性,这种教育会使一个民族成为侏儒之群。现代的基础教育不以培养精英为旨归;但是,如果基础教育不能为精英的成长奠定文化基础。这种教育是可悲的。因为这种教育会使一个民族成为奴隶之邦。现代基础教育不以杰出的个人为培养目标;但是,假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掐灭了受教育者“成就杰出”的理想,这样的教育是卑鄙的.因为它使一个民族沦为平庸之辈。现代基础教育不以培养道德人格为宗旨;但是,假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培训出急功近利的功利人格。这样的教育是下流的,园为它使一个民族成为小人之薮。  相似文献   

19.
李新 《神州学人》2000,(7):28-29
以鸦片战争为重要标志,曾经雄踞世界东方近二百年的大清帝国开始急速地、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绵延几千年之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遭到了西方文化空前猛烈的冲击。面对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和能否更新发展的文化危机,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人声鼎沸,议论纷纷。素以“天朝上国”、“礼义之邦”自诩的国人,不得不正视一向被视为“蛮夷之邦”的西方世界,其中一批有识之士转而以新的思维方式探讨救亡图存之道和更新传统文化之途。留学生就是当时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产物。 首开中国近代留学之先河的是容宏、黄胜、黄宽三人。他们自费赴美留学虽…  相似文献   

20.
<正>任何一个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国家、民族都必须拥有清晰的自我认同,清楚“我是谁”。一个国家、民族为自己设定的目标而奋斗,对此最本真的理解应该是这个国家、民族本质力量的展开,是其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意义上的自我,即文化自我,是一个国家、民族自我的核心和根本。在“两个大局”背景下,世界文化激荡空前,当代中国的文化自我问题也因之极度凸显。在此意义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