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礼记.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出发,对其作了简扼描述。在此基础上,首先,论述了道与文化的关系,论述了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以"文"化人、以"人"化物。其次,论述了教育就是文化的教育,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是"率性",是素质教育;教育的手段是文化育人,是"修道",是文化教育;特别论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裂。最后,论述了"性"、素质,讨论了先天基因、后天环境、个人主观因素三者的关系;讨论了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认为当前必须坚持全面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
什么才是教育呢?这个在不少古人已经弄得很明白的问题,现在却被模糊了,还是列举两条国人的看法做参照吧。一条是《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简而言之,教育就是要让人的天性得到释放。另一条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学习是为了自己的人格与修养的完善,而非是装点给别人看的。这两条正好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表达了教育应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文化哲学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它以人的哲学为灵魂和目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应有之义。文化哲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性,最终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其过程就是人的文化生成的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需要坚持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促进大学生的文化生成;优化文化环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人,不是制造职业机器。文化就是人化,即以"文"化人,以"人"化物,与之相应的是人文文化及其价值理性与科学文化及其工具理性。教育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又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基础,教育定位于文化领域中其宗旨是素质教育,从手段上看,教育是文化教育。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素质是职业人必需具备的素质,而文化素质又是它们的基础。文化素质是素质的基础,又是基础的素质。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是圆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正>所谓"德心融合",就是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基点,既灵活运用传统德育方法,也巧妙借助心育的方法和技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以心育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基本途径,最终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这是在中国教育文化和教育实践土地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心育和德育融合的教育模式。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不仅要成为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善于通过德育的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是非对  相似文献   

6.
史嘉 《数学教学》2020,(12):43-45
<正>名言:数学文化就是要"文而化之".出处:张奠宙,赵小平.数学文化就是要"文而化之"[J].数学教学,2007(4):封底.数学文化就是要"文而化之",这是张奠宙先生和赵小平教授在《数学教学》编后漫笔中提出的观点,也是关于数学文化融入日常教学的真知灼见.这篇编后漫笔后来被收进《张奠宙数学教育随想集》[1].本文以"数学文化就是要‘文而化之’"为标题,既为了纪念张奠宙先生,更为了弘扬张奠宙先生的数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感知美、追求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重视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1 数学美及其教育1.1 数学之美数学美与其他科学美一样,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美.要欣赏这种抽象美,需要欣赏者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这就是数学美不被一些人所认识的原因.但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数学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数学的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  相似文献   

8.
<正>文而"明"之,明之以"止"!以文"化"人,是《文化生活》课程应有的价值诉求。所谓以文"化"人,是指我们要对文化中蕴含的精神、道德、情操、涵养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引导,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帮助他们从内部体认文化、厚植精神,向美好、和谐变化。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为了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我们有必要运用智慧和策略,选择恰当的途径。在笔者看来,以文"化"人,重在体验!所谓"体验",就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及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亲历某件事  相似文献   

9.
从实施素质教育出发,首先论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特别是《中庸》开篇的名言,以及“心理学”关于人的成长的观点.其次,分析了文化及其与教育的关系,指出就教育的宗旨而言,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就教育的方式而言,教育就是文化教育.在分析了文化的类型与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整体性,当前尤须重视人文文化的价值理性,重视文化素质的教育.最后,论述了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这一决定教育成败的内因中,教师的作用是在外部条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外因.  相似文献   

10.
王韶华在四十多年教育、教学过程中,着手于"化人",即教书育人;又著书立说,乃谓"化文"。他出版了二百万言探讨文学、文化和教育理论的学术专著,以及表现生存的本土世界和心灵生活的作品集。本文通过文论与作品集综述,阐述语文教育"化人""化文"的文化视域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文化,以文化人之意。学校文化究竟应该"化"谁?这好像不是一个问题。很显然,学校是人类希望向下一代集约化地传承文明成果的产物,一代一代的新人类通过学校的系统教育,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探索、创造。建设学校文化,目的就是希望下一代在学校里所受到的教育更有效,影响更持久。由此来看,学校文化要"化"的人最终无疑应指向学生,抛开学生谈学校文化就成了无稽之谈。换言之,一所学校的文化如果不围绕学生的成长需要来建构,那它就是伪文化,至少是走错了  相似文献   

12.
正教育是一个多面体,每个人对它都可以从自己的维度自己的视角去理解,但若把教育视为"无言"的活动,颇为匪夷所思:教育要传承人类文化,无言何以实现?教育需要对话,无言焉能展开?然而,笔者之谓"无言",并非无需言说,更非不许言说,而是指教育者须特别惜言,尽力少言;杜绝空言,废止代言;凡可不言,绝不有言;凡是有言,必是要言。概而言之,就是拒绝话语霸权,让学生说话;反对话语说教,让行动说话;慎用话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本质就是以文化人。以文化人重点是"文",关键是"化",目的是"人"。在以文化人方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责无旁贷之使命,又有时代发展之必然,更有势在必行之紧迫,还有得天独厚之价值、内容、品性及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就是说,上天给予人性,顺应人性的规律就是道,能按照这样做好就是教育。人生的根本是德,正像《大学》里所说:"德者,本也。"立德树人应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这样的认识,沈阳市浑南区第二中学附属小学开启了一条"尊规律、顺天性、启智慧,打造中国好学校"的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图读懂"、微视频等视觉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并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传播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来看,视觉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所迫、教育所需、规律所致、学生所喜、创新之举、育人之方,文章旨在对视觉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和防控点进行分析讨论,以帮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好这一教育新途径、新方式、新办法,避免"思想理论教育的简单化和碎片化,价值引领的多元化、娱乐化,教育方式的单一化、网络化"。  相似文献   

16.
当前,教师职业的谋生化倾向越来越重。在对教师职业的深入解读后不难发现,教师职业的本质不是谋生,而是"育人"。从教师职业实践的层面看,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精神的活动和事业,这也是教师职业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从教师职业权力的层面看,教师职业的职责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其权力行使的目标和职责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职业的信仰层面看,教师的个人信仰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教师职业的开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坚持信仰的过程。从教师职业情感层面看,"爱"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和核心精神。从教师职业的道德层面看,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种外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作文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学生把他们所见、所闻、所感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哲学上讲:"事情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的,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而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入手,才会事半功倍,收效明显.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是一部集文化与教育为一体的小说。从"教"字出发,它是适合教化、教育、教义以及教学的好素材。从身心修养这一做人的根本和教育的根本出发,它以化大雅为大俗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日用而不知"的人格修养大道理转化为"日用而不知"的为人处事小智慧,让人在嬉笑怒骂中,自然而然地从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达到有所学、所悟、所认同、所信奉的目的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从教育文化学的观点看,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二者缺一不可。"真正的教育应该就是文化的教育。从人类学的观点看,教育既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一种文化历程。教  相似文献   

20.
高敬 《教育》2015,(2):48
教育之根本,应该是通过环境的"场"与教育者的"魂"将一种精神能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这样的影响下,能拥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内心,具有沉静之气、开阔之气、坚韧之气,成为一个富有担当,能应对周围环境变迁的人,从而回归教育的真实美好,以教育者的底蕴涵养学生的心灵,这就是学校文化精神之所在。基于这种认识,天津市河北区红星路小学自1983年建校至今历经3任校长,经历31个春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以书法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了一批有一定书法功底和造诣的教师及学生队伍,形成了学校鲜明的书法办学特色,成为了学校文化之"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