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6 毫秒
1.
清代广东地区的文化发展空前鼎盛,文学创作和编纂工作非常普及,因此诗歌总集也是数量众多,成就斐然。《岭南五朝诗选》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广东省级诗歌专集,第一次全面总结了广东诗歌发展的历史,对于清初广东诗歌的传播与保存尤具重要的文献学意义。兹就该书的文献价值作细致考察,冀为清代地方类诗歌总集研免提供具体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徐州知府桂中行于清光绪十七年刊成徐州第一部诗歌总集《徐州诗徵》,张伯英承续前贤,于民国二十四年刊成《徐州续诗徵》二十二卷。两部《诗徵》收录了元代至民国时期600余年间徐州八邑779位诗人的5038首诗作。自然灾害、战争祸乱、山水田园、孝亲节烈、爱情闺怨、羁旅宦游、交游酬唱、咏史怀古等题材内容均有收录,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徐州诗歌发展的历史,从中可以领略到唐宋以后徐州地域的诗歌特色、审美情趣与人文精神。两部《诗徵》的编纂者均具有强烈的文献徵存意识,使得大量的徐州诗人传记文献、地方历史文献、地方书目文献、书画艺术文献赖以保存,这对研究徐州地方文化尤其是元代以后的诗歌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3.
最近拜读王叔磐、孙玉湊、张凤翔、吴继昌、吴学恒五同志选注的《元代少数民族诗选》(以下简称《诗选》),获益不小。对人们了解元代诗歌的发展,了解元代少数民族的诗歌创作,了解汉民族对各少数民族在文学发展上的影响和我国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概  相似文献   

4.
作为封建正统文化之精英的诗歌,在经历了唐宋的鼎盛发展,呈现出异常令人瞩目的成熟繁荣局面后,从元代开始,似乎就走向了不可挽救的衰落。代之而起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元曲,而元诗,则被摒弃在“唐诗宋词元曲”之外,很少得到古今学术界的瞩目。诚然,元诗欲与前代诗苑争胜,确乎很难,然而它“上接唐宋之渊源,而下启有明之文物”(顾嗣立《元诗选凡例》),独特的时代特色,以及诗人特殊的创作心态和风格特征(参拙文《元初诗人刘因的文化心态》《河北师院学报》91.3),却也有着唐宋诗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宋金三家诗选》是清代诗人和评论家沈德潜编选的苏轼、陆游和元好问诗歌的合集。通过对其分析,沈德潜的诗歌观念并非是“尊唐贱宋”,他同样赞赏宋诗中有着“第一等襟抱”的“真诗”。《宋金三家诗选》的选评表现出他一贯的“诗教”观念,同时还显示出他对于宋金七言诗的偏好。最后,该文对沈德潜以及赵翼的评点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娜夜,女,满族。祖籍辽宁兴城,长于西北,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从事新闻媒体工作,主编过民刊《大西北诗刊》,任甘肃省文学院专业作家。1980年代中期开始诗歌写作,出版有诗集《回味爱情》《冰唇》《娜夜诗选》《娜夜的诗》《起风了》《睡前书》等。曾获人民文学奖、天问诗人奖、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称号、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等。2005年《娜夜诗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本期我们评读她的新作组诗《倾听之手》。  相似文献   

7.
臧克家1954年开始编选的《中国新诗选(1919-1949)》,1956年8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初版本,臧克家写了代序《"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和《关于选编工作的几点说明》,选辑郭沫若等26住诗人92首诗歌。1957年3月第2版修订出版,增加徐志摩的两首诗《大帅》、《再别康桥》。1979年9月第3版出版时,臧克家对"代序"进行大量的"修改",体现在对胡适、冰心、闻一多、卞之琳等诗人评价上,选辑诗人及其诗作也有较大"改动",删掉了王希坚和袁水拍的诗歌,诗歌数量在诗人地位变化中有所变化,最终形成82首诗。《中国新诗选(1919—1949)》的版本变迁,是臧克家在特定时代留下的"思想材料"。从中可以看到新中国文人思想变化中复杂的一面:《中国新诗选》背后的政治因素制约,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影响。  相似文献   

8.
元代诗论研究过去多以传世的元代各种诗话、诗谱为研究对象,且不说这些书有一部分是伪书,其理论价值也不高。我们以新出版的《全元文》为研究对象,认为元代诗论厚古而不薄今,师古而不泥古,注重性情,同时又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推崇清新自然的诗风,追求恢弘深远的意境,真率自然而又典雅含蓄的语言。元代诗人转益多师,诗歌理论实是外宗唐,内崇宋,在学习唐宋的基础上求新变。  相似文献   

9.
《全元诗》是我国元代诗歌文献的总集,但也存在收录不全的瑕疵,文章从地方志等文献辑录《全元诗》未收诗歌。  相似文献   

10.
《全元诗》是我国元代诗歌文献的总集,但也存在收录不全的瑕疵,本文从地方志等文献辑录了《全元诗》未收诗歌。  相似文献   

11.
袁表、马荧选编的《闽中十子诗》,收入了明初洪武永乐年间林鸿、高棅、陈亮、王恭、唐泰、郑定、王僻、王褒、周玄、黄玄等十人的诗歌,作为阁中诗派的先驱,十子创作的菁华梗概和“一时之风气”,借是编得以幸存。万历四年徐中行首刻以《闽中十子诗集》命名,欲览其全的汇集意图,其实仅是彰显其“风调尔雅”之一格;《四库全书》本《闽中十子诗》,虽云“此编采撷菁华”,但馆阁的删改走样,加上传本久妙,已现残缺之貌;光绪十二年郭柏苍刊本《闽中十才子诗》,虽以重刻命名,然郭氏以古稀之年更正舛伪之功、吉光片羽之叹,令人感佩。  相似文献   

12.
元代诗坛盛行隐逸之风、游历之风、雅集之风、题画之风,代表着元代文人心态和生活趣味的两种倾向:隐逸与游历,是诗人们走向自然的标志;雅集与题画,则标志着诗人们对文人生活的雅趣的热衷。这里讨论元人的题画问题。题诗于画是宋以来诗人的一种艺术活动,这种活动在元代形成了风气,于是成为元代一种文学史现象。诗画相资,相得益彰,是建立在"诗画一律""本无二致"理论认识基础之上的,是诗画深度结缘后融二为一的表现。诗人以题画诗表达虚拟境界的心灵寄托。题画活动,也是文人间的一种交谊方式。甚至在元代,多人同题一画,如果其画其诗具有某种特定的主题,或形成了某种指向性话语,人文们还以此影响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13.
天才诗人的造就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贬谪,这不幸的逆境造就了一代代的天才诗人。从先秦到明清的两千多年,一系列有成就的诗人,无不是因贬谪而创作了水平卓绝的贬谪诗,从而奠定了他们在诗坛的地位。屈原因"放逐"而著《离骚》,以香草美人比喻象征,开拓了我国诗歌创作寄情言志的传统;号称唐代"三大诗人"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韩愈,宋代的苏轼以及很多朝代的诗人,他们在逆境中创作的贬谪诗,堪称他们的代表作。贬谪诗写的是个人之遭遇,抒发的却是人间之真情;在艺术上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14.
《古诗评选》是王夫之重要的诗学著作,选诗评诗,极具特色。在选诗方面,不仅诗人数量和诗歌数量众多,而且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状态,同时还收录了八位女诗人的诗作。《古诗评选》所选诗歌主要来自汉代及魏晋南北朝,这些诗歌承载了王夫之独特的诗学理想,其审美立场主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和艺术特性同儒家诗教观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苏轼诗歌对整个金代文学影响颇深,文人作诗"大旨不出苏黄之外"。金元之际,"遗山接眉山",一代宗匠元好问在肯定苏轼诗歌的卓越成就之余,对其"俳谐怒骂""为风俗所移"之弊进行了指正。他的作品在诗风、诗理、诗句三方面表现出对苏诗的自觉承传,并通过复归传统雅正格调、革新长篇歌行体裁、注入历史反思精神完成对苏诗的发展,从而诠释了《论诗三十首》中雄浑、雅正、自然、创新等诗学主张,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焯<宋元诗会>编纂体例承近效钱谦益<列朝诗集>,远仿元好问<中州集>.其特点是以诗存史,表现在排序以帝王为先,收罗范围广备,诗人小传详备精致.王士禛对<宋元诗会>评价不置一辞,实际评价不高,多由其编纂体例所致.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继承了唐前诗歌加工历史素材的手法,掌握了将史与诗融合的有效方式,或按史书所载史料提炼历史素材,或超越史书史料生发想象。善于选择浓缩式想象、联缀式想象、填充式想象、换位式想象、虚构式想象等处理历史素材的诗歌想象技巧,对史料进行细微的剪裁、加工,创造出诗歌的历史意象及历史情境。这体现了唐诗在文体方面融合历史的多样性技巧探索,证明唐代诗人大大超越了他们的前辈。  相似文献   

18.
在宋代崇杜、学杜的背景下,南宋诗人作诗喜用杜诗典故。南宋前期诗人普遍使用杜诗典故较多,陆游是两宋使用杜诗典故最多的诗人。南宋末年诗人使用杜诗典故较少。南宋对杜诗典故的使用,反映出宋代诗坛的崇杜、学杜风气。  相似文献   

19.
高适作为盛唐时代边塞诗的重要代表,生前未入“文章憎命达”的怪圈,身后虽与岑参齐名,然不若岑氏之多入选家法眼。今仅就《河岳英灵集》所选13首诗,与它本比勘,发现异文若干。前贤时俊多出校记而鲜有按断,现从诗人之际遇,诗歌之意境,古体诗之音韵,近体诗之格律诸方面加以分析,给出“各从其长”的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