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进士科虽在制度上体现着孔门四科的选举思想,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存在对举人德行考察流于虚设、以诗赋为进士及第的关键、重文章声颟描摹而忽其载道作用及文化考察的片面性等较为严重的流弊,并由此产生唐代选举失才、进士文化素质的畸形发展、儒学教育及价值观念危机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进士为科举时代功名的最高层级,进士情况可以明确反映地方教育和文化发展的水平。东阳进士自唐代登上历史舞台,实际上标志着东阳教育的兴起。总体来说,东阳进士文学成果虽少,但对地方文化的引领作用甚巨,其文学创作除对地方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更对东阳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高宗永隆二年,杂文正式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进士科随后不久即进入“诗赋取士”的阶段。诗赋进入初唐科举,是一个逐渐渗入的过程。最初出于统治者个人对诗赋文辞的喜好,后来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尚文”风气,促使进士科加试杂文成为必然的改革。进士科沦为“辞科”,与其科目性质有关。一大批文坛巨擘由进士科出身,科举进士科间接地促进了律诗的形成。“应制唱和”是唐代科举省试诗的本质特征,省试诗与唱和诗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  相似文献   

4.
自隋炀帝创建进士科以来,科举考试就成了封建王朝进行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某地进士人数的多少标志着该地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清康乾时期,共开科53场,安徽一地共取862名进士.这些进士来源于安徽各地,总体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点.文章主要通过分析这些进士的地域分布状况,来了解当时安徽各地不同的文化教育水平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化和文学角度探讨唐代倡伎的生存状况及其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着重分析在“特重科举”的唐代社会背景下,倡伎与新及第进士的交往以及这一现象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光绪二十九、三十年,清廷举行了最后两科科举考试,并要求取中进士入进士馆学习实学,以适应朝廷对人才的需求。进士馆设立后,通过对学员的教育、考核、咨送留学等办法,培养了一批了解近代社会、经济、法律、外交知识的人才。他们肄业后对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辉煌璀璨、一枝独秀,究其繁荣原因,自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录取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于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冯建民  张颖 《考试研究》2015,(1):107-110,106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考试选拔制度,自隋设进士科至清末诏令废止,历时1300年。其中,唐代是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奠基时期,既具有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公平、公正理念,又带有利于士族请托奔竞、干涉选录的制度漏洞。以布迪厄资本理论为视角,对唐代士族子弟与寒门素士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三方面的优劣势进行比较,审视其公平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化地理学表明,在同一个文化区域内,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学术水平、生活习惯及文风流派等方面应具一致性。考察佛寺这一唐人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和反映唐代学术差异的两《唐书》入传人物数及宰相籍贯的地理分布,以及体现唐代地域文化水准与教育状况的进士登科人数的地理密度,可以将唐代文化区域划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文化区和巴蜀、岭南、吴楚、关东、关西五个文化亚区。唐代区域文化千姿百态是由地理环境、社会政治及军事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至隋唐到达了鼎盛时期,与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变革相适应,在当时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推动下,以“尊崇儒术,兼重佛道”为主旋律,唐代的教育事业也处于一个全盛时期,不仅中央官学种类繁多,体制严密,体现了唐代教育的兴盛,而且,地方学校的普遍设置表明了唐代教育的普及。 相对而言,以往的中国教育史研究比较注重于唐代的中央官学,有关的史料发掘和研究成  相似文献   

11.
周怀宇在《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安徽隋唐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一文中指出,安徽古代有三个重大发展时期,即两汉,隋唐及明清,这三个发展时期中,隋唐五代发展尤其显著。隋唐五代时期安徽社会发展的特征和动因,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安徽区域经历的隋代统一战争、隋末农民战争、唐代反击安史叛乱这三次战争,改造了安徽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福建教育和科举兴起的初期,考中进士者寥寥可数,本文将唐代福建进士及第者逐一考证出来,并纠正一些地方史志的记载错误。  相似文献   

13.
宋代的科举制,较之唐代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最值得注意的变化有两个方面。 (一)录取的人数比唐代数十百倍地增加,授官也较唐代优裕而容易。唐代各朝的科举考试,最为士子所青睐的进士科,录取人数,一年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二三十人。至于像玄宗开元八年录取进士五十七人,已是非常罕见的了。加上诸科及制科人数,每次亦不超过百人。宋代的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以宋太宗朝为例,太平兴国二年(977),为太宗即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明代河南怀庆府进士的区域分布研究,可以发现,当地的进士分布极不平衡,出现了地域性集聚现象。进士多集中于河内县,其余各县相对较少。科举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分布状况在此地区表现得尤为显著。这种差异的出现,与当时怀庆府的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及教育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自从新的阶级权益分配规范实行以来,唐代进士入仕已离不开权贵门阀的左右。通过对唐代进士从“量”到“质”的整体“阶级”倾向、“李党”关键人物涉及进士科的有关作为的剖析,不难看出,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关于“牛李党争”“一个根本、两个凡”的论断存在可商酌之处,唐进士的阶级性及其对党争的影响值得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6.
唐代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达造就了唐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兴盛,建立了管理体制健全、教材规范统一、人才培养严格、道德教育注重、教育形式灵活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全面繁荣,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对今天的高职教育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第一节考辨出唐代岭南道共进士49人,其中有7人是据县志和笔记小说新增的;第二节列表格说明唐代岭南道进士群的地域和朝代分布情况,并与谪宦文化联系起来考察;第三节从流宦贬人的影响、南选制的推行、家族文化的传承、京都游历四方面来阐述岭南道进士群的文化构成.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当时只设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凡读书人均可参加考试,从此科举取士渐渐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唐代不仅继承了隋制,而且还将其进一步完善,唐代科举在整个科举制度史上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对整个唐代社会影响之深可从方方面面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印证。  相似文献   

19.
状元是中国科举时代进士科廷试第一名,考中状元即称“大魁天下”,荣耀无比。那么,状元是怎样录取的呢?是不是文才第一才能当状元呢?状元的录取与历代进士科考试科目的变化有关,如唐代重诗赋,宋代偏重经义,明、清则以八股文来衡量高低。士子要擅长当代重视的科目,才有可能大魁天下。状元的录取还与历代进士科考试制度的变化有关。如唐代是主司掌文衡,试卷不糊  相似文献   

20.
唐代进士入仕的主要途径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举子进士及第后,只是获取了入仕前的一种身份。若要得到官资,必须先通过关试,再由吏部铨选、制举、吏部科目选以及使府辟署等途径入仕。吏部铨选为通常仕进之路,制举和吏部科目选为快速仕进之道,使府辟署为回旋仕进之途。多种渠道选拔人才是唐代选官体制的基本特点,修业奋进跻身官场是唐代进士及第者的普遍心态,由此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影响着有唐一代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