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其思想化集当时古今中外之大成。各种不同的思想化形态(包括世界观)在这里交融、汇合,如群星拱极,众流朝宗,共同辅佐李唐王朝的统治,为其提供精神支柱和理论基础。柳宗元和刘禹锡的世界观,典型地反映出唐代思想化的多样性及其社会作用的一致性,不能不说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与刘禹锡同为公元793年的进士,仕宦经历大体相似,政治观点,哲学观点相通,在长期的交往中结下了患难与共的生死友谊,这睦都反映在他们的诗酬唱之中。  相似文献   

3.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其思想文化集当时古今中外之大成.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形态(包括世界观)在这里交融、汇合,如群星拱极,众流朝宗,共同辅佐李唐王朝的统治,为其提供精神支柱和理论基础.柳宗元和刘禹锡的世界观,典型地反映出唐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及其社会作用的一致性,不能不说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5.
王叔文改革,八司马被贬。其中,有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还有他的至交刘禹锡。两人有很多的相同之处:有共同的爱好——写诗为文;有共同的抱负——济苍生,安社稷;有共同的思想——革新图强;有共同的经历——参与改革,且同为中坚力量;有共同的政治命运——正当  相似文献   

6.
《学苑教育》2012,(19):96-96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命运,与残疾皇帝唐顺宗李诵的不幸命运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7.
刘禹锡和柳宗元同为中唐杰出的文学家,相似的贬谪经历使他们拥有悲苦、愤懑和坚贞执着的共同心理。然而,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又使得他们的作品中所展现出的人格精神及贬谪心态呈现出迥异的风貌。  相似文献   

8.
《学苑教育》2012,(18):96-96
(一)唐朝都城长安著名的朱雀大街旁边,有座轻尘纷飞的崇业坊,坊里有座同样著名的玄都观,观里的道士种植了很多桃树。每到初春时节,烂漫桃花姹紫嫣红,宛若美人,引得蜂蝶翻飞,也引得一群群长安市民,如蜂蝶一般,络绎不绝前来踏春赏花。  相似文献   

9.
《学苑教育》2012,(23):96-96
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刘禹锡任播州刺史。柳宗元听到刘禹锡被贬播州,凄然泪下,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刘禹锡,他说:播州不是人住的地方,梦得还有白发老母相随,“吾不忍梦得之穷”,于是“请于朝”,愿将自己所去的较近的柳州与刘禹锡交换,“虽重得罪,死不恨。”刘禹锡随后改任连州刺史。  相似文献   

10.
《学苑教育》2012,(21):96-96
(三)龙兴寺有个老僧重撰和尚,是天台九祖荆溪湛然的再传弟子,佛缘高深,柳宗元与他谈禅论道,诗文唱和,略遣悲伤。他宦海失舵,人生失意,理想破灭,精神极度苦闷。每天面对青灯梵呗,孤山古寺,枯藤老树,渐渐感到心游云外,影从灵动,身形羽化而登仙。他在佛乐声中,写了一篇《惩咎赋》,历数自己“处卑污以阖世,求大中之所宜”,立志救...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课本上有许多文章的创作经历都发生在作者被贬谪之后,学的多了,学生不免困惑。本文以刘禹锡、柳宗元两位文人的遭遇为例,探究他们的作品以及贬谪之路。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刘禹锡在遭受了"二十年来万事同"的遭遇后,命运结局却迥然不同.这是由他们的思想基础、社会背景、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学苑教育》2012,(24):96-96
对连州山水的热爱,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而海阳湖的独异风景,更令他流连忘返。他修葺湖上亭榭,疏凿岸边溪壑,发掘名胜蕴涵,并为之重新命名,如切云亭、玄览亭、云英潭、飞练瀑、棼丝瀑……著名的《海阳十咏》,即是对环湖十大风景的歌咏——“波摇杏梁日,松韵碧窗风。隔水生别岛,带桥如断虹”(《切云亭》:“香风逼人度,幽花覆水开。  相似文献   

14.
刘禹锡     
禹锡,字梦得,中山人。贞元九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工文章。时王叔文得幸,禹锡与之交,尝称其有宰相器。朝廷大议,多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判度支、盐铁案①,凭借其势,多中伤人。御史窦群劾云挟邪乱政,即日罢。宪宗立,叔文败,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俗信  相似文献   

15.
贞元前期,正当元稹、白居易、李绅定交,准备科举试,酝酿新的文学、政事活动之时,刘禹锡、柳宗元、韩愈在政坛、文坛上初步展示了他们的才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事业,从而成为贞元前期文坛、政坛的新秀。比较接近的思想认识,是刘、柳、韩定交的基础,由此也开始了其共同的政事活动和文学创作。考察这一细微之处,有助于认识刘、柳、韩的思想发展和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16.
刘禹锡是唐中叶优秀的散文作家和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诗将哲理蕴含于写景状物之中,闪耀着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光辉。  相似文献   

17.
《学苑教育》2012,(20):96-96
顺宗在即位一个多月的时间之内,连续推出~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百姓欢欣鼓舞。然而,到了永贞元年(805年)八月初,“永贞革新”推行了半年,便戛然而止了。  相似文献   

18.
刘禹锡与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两位重要诗人,他们在生活经历和文学创作的情感表达上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禽鸟意象”的运用就是他们在贬谪的艺术表达上的一个共同点,他们把被贬谪的痛苦、对自由的向往 、对小人的机刺,以及强烈的怀乡思归之情,都含蕴在禽鸟意象之中,而成其贬谪创作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9.
《学苑教育》2012,(22):96-96
(四)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生于浙江嘉兴,祖先为匈奴族,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其父刘绪为避“安史之乱”,寓居嘉兴。刘禹锡在嘉兴度过了青少年时期,19岁来到京城长安,22岁与柳宗元一起同科进士及第,  相似文献   

20.
刘禹锡与柳宗元都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与政治家,两人的经历极为相似。同登进士第,同由地方调入京城,又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在以宦官为首的保守势力的打击下,成为“二王八司马”事件的主要人物,刘、柳二人又同遭贬谪南方,在长期的贬谪、远迁生活中,二人心情都是忧愤愁苦的,他们将这种忧愤或寄托山水,或寄予怀古,从而极大地扩充了诗文的表现范围,丰富了诗文的深刻内蕴,将唐代贬谪文学推向高峰,也很好地推动了南方文学、文化的发展。虽然刘、柳都历尽了长期的贬谪生活,但由于青少年的文化经历不同,二者在南荒贬谪生活中的心绪与表现可谓大相径庭。柳宗元凄苦愁闷,难以释怀,最后在外迁时抑郁病逝;而刘禹锡则善于在贬谪之地转移和化解内心的愁苦,呈现出愈老弥坚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