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就是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小学语教学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一个学期单靠教材上的十多篇课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这就需要大量的课外章来补充“营养”,但学生如何来阅读课外章呢?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感,传授学法,培养学生掌握、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畅游。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之一,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个性。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相似文献   

4.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对此谈谈笔者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5.
牛耀增 《考试周刊》2012,(89):32-3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现代对话理论认为:阅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了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阅读就具有了态度上的主动性、需求上的多样性、心理上的独特性.这是其一;其二,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甚至还包括编者与作者的对话等,所以,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6.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将无声文字变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朗读能帮助学生以声解义,理解课文内容,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但是现在语文课上学生的朗读是越来越少了,这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是很不利的.语文课,就应该让学生多读来理解课文,并获得审美感受,因此语文课的朗读不但不能削弱,反而应当加强.  相似文献   

7.
阅读是充实知识的过程,是培养读书能力的过程,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忽视阅读教学就等于忽视了语文的根本,忽视了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研讨环节,学生们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课外阅读能力。优秀读物能给学生以精神养料.能滋润学生的成长.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语言、概括、组织等能力,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谈丽琴 《成才之路》2009,(32):30-31
语文教学无外乎:听,说,读,写。可以说读在其中起的作用非常重要。但究竟什么是阅读?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些关键性的问题,许多人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以至于阅读教学在现今的中小学课堂中难以真正发挥很好的作用。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先阅后读,或边阅边读,即通过视觉神经把符号输入大脑。而产生的一种信息内化的过程。这个读可以是无声之读。也可以是有声之读。从人的内部层面来说,阅读是一种满足于人的心理过程。而现在我们有些人对于阅读的理解,单看一个“阅”字,认为只要看了文字材料便是阅读。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必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阅读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阅读教学不仅贯穿并主导着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还对培养学生一生的学习习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很多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忽略了对他们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被繁重的功课压得喘不过气,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可见,《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的阅读能力要求是多维的,它最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衡量其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教师与学生在长期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摸索与实践。笔者根据前辈们的一些经验和自己的教学体会,就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谈几点心得。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在教学、教研实践中积累了以下4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朱娟 《教师》2010,(20):82-8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如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能让低年级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并能积极自主地进行阅读学习。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的加强、比值的加大,更说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之重。然而实际的阅读教学往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如何改进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的做法是:传授学生易于接受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以下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阅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能力,是学生获得知识、学习经验、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吸收前人科学技术成果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阅读能力主要体现为:认读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吕岩 《吉林教育》2008,(3):100-101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从现在的社会需要来看,“能说会道”也将成为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能说会道”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须要从小就开始逐步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的投入,使学生能有丰富的积累,以便形成良好的语感。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理解鉴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姜明艳 《考试周刊》2013,(84):47-47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我们前进的基本前提。具体到小学语文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小学生阅读中存在包括阅读的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理解、教授方式、课堂气氛等在内的诸多方面的问题。运用新的思路解决这些问题,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更是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提高。那么,怎么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可见,探究性阅渎是新课程环境下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索研究的方式进行自主地阅读。在这种阅读方式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探求知识的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性阅渎的能力呢?下面结合有关的教例,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