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看到过祝禧校长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如云的长发垂于肩头,秀丽的面容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甜美的笑容,飘逸的长裙,婉约典雅,就像那句词:“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因此,我们常说:祝校长真漂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中国诗词中分析不同时代的文人对梅花的描摹,以及他们对梅花的赞誉,从而了解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丰富蕴涵。  相似文献   

3.
“二奶”这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直是全社会话语的焦点。根据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二奶是与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制度格格不入的,但是即使全社会都在谴责它,“二奶”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泛滥,以致于出现了职业化的“二奶”。但是最近让人们对这个问题的争论达到空前激烈的是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二奶”维权网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梅花     
梅枝上挂着圆圆的花苞。梅树知道冬天人间的寒冷,先送来了惟一的花枝,然后才长绿叶……梅花是冬天最后惟一仅存的花朵?还是春天最早开放的花枝?当积雪压断枝头的时候,百花凋谢,梅花它踏着风雪来了。而当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百花满园的时候,梅花它却又一人先去。是追踪风雪而去呢?还是把它引来的春天留在人间?梅花恐怕是万花之中,带着最多的心意,为别人忙碌的花枝了……梅花@柯蓝  相似文献   

5.
咏梅词在李清照、姜夔的咏物词中占很大比重,李清照词中梅花的娇柔艳丽,以及对梅花形神俱似的描绘,与姜夔词中梅花的清冷瘦寒以及遗形取神的写法等恰成对比,反映了两位词家不同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物学》2007,23(3):F0002-F0002
梅花是世界名的观赏花木,尤以风韵美称,每当冬末春初,疏花点点,清香远溢,在中国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梅花、梅果可入药,梅花冲水可代茶。梅果素有“健康食品”之称,可加工成各式干果,不胜枚举。[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梅花在文学中由用到色,由实到花,至确立为审美对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南朝是文人咏梅诗的始发期,此后梅花意蕴被不断开掘、丰富,至宋达到巅峰南朝至摩是宋咏梅大潮出现以前的重要积累阶段,此一时期梅花意象大致有三个意蕴占据主流:美人闺怨,文人品格,离人思愁,本文从生物、社会、文人角度等方面把握唐前梅花意蕴流变的大致历程。  相似文献   

8.
从魏晋到两宋:文学对梅花美的抉发与演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花从春花时艳的感伤绮怨形象最终上升为崇高的道德人格象征,经历了一个审美认识持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魏晋至隋唐五代,一是两宋时期,宋以前的梅花审美以色香,习性等物色特征的认识把握为主,林逋以来进入了品种德性意义抉发的新阶段,封建士大夫道德品格意识的影响和渗透,构成了梅花品格美的价值取向,宋人通过对梅花形象主观化,意趣化的体悟观照,简择提炼,通过梅花与物质生活和人文情趣广泛方面的类比联想,参照阐释,逐步赋予梅花形象以品格意趣,道德情操的丰富内容,使它越来越具备超拔于春花时艳之上的精神意义,最终被推到了士大夫人格理想象征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9.
“学习经验”(1earning experience)这个术语,不等同于一门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因此,坐在同一个班上的两个学生,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经验。假定教师正在解释某一问题时。一个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而且把精力集中在教师的解释上,他就能看出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并能根据教师的解释,从自己的经验中找出某些例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  相似文献   

11.
朋友,您听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梅花     
我家门前有几株梅花。听爸爸说,这是因为爷爷生前喜欢梅花而栽的。扳着指头算算,它的年龄比我还大呢!梅花虽然没有牡丹那么雍容华贵,没有玫瑰那么高贵清雅,没有水仙那么婀娜多姿,更没有玉兰那么洁白如玉,但梅花傲霜斗雪,不居功自傲,拥有值得人们学习的品格。梅花不仅数量多,品种也好。粉梅像霞,白梅如雪,绿梅白中隐青……最美的要数朱砂梅了。近看,在那坚硬而又屈曲而上的树干上,缀着一枝枝朱红的花,仿佛一只只红蝴蝶,停在鲜嫩的树枝上休息;乍看,那一株株梅花,一团团,一簇簇,宛如一把把火苗,一直燃烧着,一直耀眼着……  相似文献   

13.
古诗《梅花》教学设计□湖北董林涛六年制语文第九册新选古诗《梅花》为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所作。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梅花》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这首诗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纯洁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怎样让学生读懂这首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笔者是这样设计教法的。   一、初读明意   1.导语激情、揭题: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对梅花情有独钟,敬佩之至。因此有“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佳句,北宋诗人王安石咏颂的《梅花》流传至今。   2.教师配乐范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指导学生齐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4.指导学生自由读,画出难理解的字词:数枝、凌寒、…  相似文献   

15.
学校迁址后,在升旗台旁种下了两株梅花,伴随国旗的升起,已度过了十几载。我生在山村,长在山村,山村读书,山村从教。在我的记忆中,山村多的是野花,认识梅花始于书中的“梅花香自苦寒来”。在画中也曾见过铮铮傲骨的梅花,还有那歌中的吟唱:“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  相似文献   

16.
唐宋诗歌地理中的庾岭梅花,因其地理空间和形态审美特色,具有梅信之始、华夷分野、贬谪之地理时空坐标的文化意义,承载了唐宋诗人对岭南的地理文化体认和他们的历史意识、人文情怀、政治抱负、人格理想等多重文化内涵,是唐宋诗歌中重要的文化意象之一。在唐宋诗歌中,庾岭梅花不仅作为一个地景给人留下地理空间感、场景感,它更是唐宋诗人心中的某种象喻,亦是唐宋文人一朵别样的生命之花,它诗性地展现了唐宋文人别离与思归、忧国与归隐、怨愤与旷达的二元之生命情怀,以及他们家国通一之人文精神,既加深了唐宋南贬诗歌的文化内蕴,又丰富了唐宋孤山梅花所奠定的梅花意象“清”之人格意味与美学品格。其彰显的家国通一的儒家“仁”之精神,与孤山梅花彰显的自由自适之道统精神相合,在唐宋诗歌梅花意象由物色形象向人格图腾的诗性嬗变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行高中数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把0纳入自然数行列,有许多人不解,甚至提出疑问和质疑,本文就0是自然数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江南的绵绵的雨丝像扯不完的银线,浙淅沥沥下个不停,湿润了古老的小城,也湿润了魂牵梦萦的沈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风吹柳动,繁花似锦。片片梅花将沈园弥漫在梅花的香气之中,令人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19.
翁禾壮 《课外阅读》2011,(4):217-217,245
梅花,岁暮冰雪而不枯;众芳摇落而独放。以其清香幽雅、风韵超脱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青睐,它的内在精神也成为高洁人品的象征。诗人们歌咏梅花,留下的诗歌多得不遑统计,其中不乏传世精品。  相似文献   

20.
陈萍 《学语文》2005,(4):32-33
宋代文人特别嗜好瘦劲的梅花,李淇写成《梅花百咏》,而张道洽一人就写了《梅花诗》达三百首之多。可以这样说,宋代是一个梅诗、梅词“泛滥”盛行的时代。宋代盛行梅花与宋代文入追求风雅的生活不无联系。风雅成为宋文人们的共同追求,共同的精神家园。他们普遍认为作诗最忌一个“俗”字,凡诗词必得高雅。有人曾问诗人赵紫安在作诗时如何脱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但能保吃梅花数斗.胸次玲珑,自能作诗。”林和靖甚至终生未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