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们的报纸编辑工作当中,常常会接触到这样一类稿件:从内容上看还不错,可就是说不准属于哪一种体裁,说它是消息吧,又像通讯,说它是通讯吧,又有些像散文。有的编辑给这类稿件起了形象的名字——“四不像”,并主张下功夫把“四不像”变成“一像”,让其合体。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四不像”稿件是适应新情况,打破旧有新闻写作模式的新尝试,不失为一种独特的新闻写作方法和形式。古人认为,文章是作者气质的显露。人  相似文献   

2.
编辑工作的重要一环是为稿件“把关”。从把关产生的几种结果看,一是不用;二是一般地用;三是加大分量地用。第一种把关,实际上指的是“确定不用稿”的工作。本文主要探讨第二种稿件向第三种稿件的转化。 新意是判断稿件的重要标准 新闻姓“新”。新意表现在很多方面。一个题材能吸引人,这是新意;一个提法有点味道,也是新意;一个故事显示出趣味,也可以让人感到新意之所在。在选稿的过程中,编辑的思维必须像雷达一样不停地转动,把自己所接触到的新的信息聚焦起来。 编辑要有意识地把稿件中的新鲜思路挖掘出来。从操作方法上看,要出新意,无外乎这几种情况:一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人眼里,新闻记者是既神气,又有点神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新闻记者这个职业,已逐步被世人所了解。但是,在新闻记者的背后,还有一层至今不为世人所知的编辑。他们在新闻界所起的作用,往往是带有决定性的。对于记者的采访活动,编辑有指挥权;埘于记者采写的稿件,编辑有生杀予夺权。但编辑在社会上却是默默无闻的,达实在是有点不大公平。本人对影剧界只树演员,而不大讲编导的功劳,一直有点不平之气。同样,类似于此的记者和编辑的不同待遇,我也有点打抱不平之气。这倒不是因为我近十几年来基本上是做编辑工作,而是感觉到在一个新闻单位里,编辑的地位太重要了。所以,我想说说中国编辑的事。“老爷”的“老爷”有人把记者叫做“记者老爷”,又称记者是“无冕之王”。但是,记者却又把编辑叫做“编辑老爷”,于是,编辑就成了“无冕之王”的“王中王”了。达些说法实际上是褒贬各半,而且都有些夸张,但也不无一点道理。  相似文献   

4.
办好报纸,不仅需要有一流的记者,而且需要有一流的编辑,包括一流的版面编辑。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人并不重视编辑工作,特别不重视版面编辑工作。有人甚至不把版面编辑作为编辑看待,说什么,“版面编辑,不就是用稿子把版面填满吗?”还有人说,“版面编辑的事,解放前则是拼版工人干的。”于是乎,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所谓版面编辑,不过是算算画画的“画版工”、“画版匠”。包括一些新闻单位的领导者,嘴上说版面编辑工作重要,实际上却又常常露出轻视版面工作的“马  相似文献   

5.
一位报人曾说过,报纸编辑的功夫,相当一部分“藏”在他所编辑的报纸里。这话说得十分含蓄,但也道出了报纸工作的真谛。 作为记者,其精神产品每天与读者见面,其中不少新闻佳作更是受到万千读者青睐。而编辑身居幕后,充当专做“嫁衣”的裁缝。他们的精神劳动倾注在浩如烟海的报纸里,倾注在每一篇新闻稿件中,却鲜为人知。 也许正是这种职业的特点所致,记者往往受人关注,受人尊敬,而编辑常常被人忽略。有人误以为,要办好报纸,只要有一批拉得出、打得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常把编辑工作称作“为他人作嫁衣裳”,我国著名作家萧乾把文学编辑喻为“文学保姆”。说法虽然不同,但它的基本意思都是说,编辑像一支蜡烛,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人。一部作品的问世,编辑在其中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是如何在燃烧自己的,局外人是很难知道的。...  相似文献   

7.
编辑,人们常常称之“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人。意味着一生中甘为人梯、默默无闻,做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工作。说句心里话,作为编辑也该忙里偷闲为自己做件“嫁衣”,体验一下是否得体,以利日后做出更适合作者的“嫁衣”来。然而时下也有那么一些编辑,或许是看人家的布料好,或许觉得人家的款式新颖,竟把为他人做好的“嫁衣”穿到了自己的身上。不过,穿得让你说不出口,其方法是: 一日入股分红。作者寄来一篇稿件,编辑一看,确实不错,碰巧还有可能获奖哩,付出了点本应该付出的劳动,就非得再署上自己的大名不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版面编辑是报纸的“设计师”。这话是有道理的。从某些方面来说,版面编辑确有点类似服装设计师。比如同一块布料,在不同的服装设计师手里,就会出现样式各异的衣服。在编报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同样内容的一整版的稿件,在不同的编辑手里,编出来的版面就大不相同。有的版面内容与形式和谐,  相似文献   

9.
时常听到不少通讯员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写了稿件若干,篇篇都如石沉大海”;“我的稿件采用后成了‘压缩饼干’”;甚至连新闻单位内部的记者也常有埋怨:“消息变成了简讯”、“长通讯变成了短新闻”。言下之意就是掌握了稿件“生杀大权”的编辑老爷“笔下无情”。其实,这些不完全了解编辑工作的同志或多或少地“冤枉”了编辑。编辑亦有编辑的苦衷。有人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这话不假。  相似文献   

10.
笔者是一个业余通讯员,由于常年坚持写稿,在报刊电台上登出来的稿件很多,对此,一些同志说我同报社熟悉,与编辑有“特殊关系”,更有的甚至认为我经常向编辑送礼。为此,有些同志常同我说,要我帮助他们与报社编辑“疏通”一下,当我把真实情况向他们说明,有些人还认为我在“卖关子”。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1.
期刊编辑的工作职责就是把稿件转化为出版物,即把作者个人的智慧成果转化为社会文化产品。这一工作是社会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期刊内容、品位如何与期刊编辑的责任意识紧密相关。期刊编辑责任意识强,其编辑稿件的思想境界艺术、理论水平、文字水平就必然高,也不会出现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反之,其所编辑稿件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期刊编辑应具备哪些责任意识呢?一、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是指期刊编辑编发稿件时要充分估计到自己所编发稿件的社会影响如何,是否会出现负面作用。如果文章发表后会给社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就应坚决不发。这就是期刊编辑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因为,社会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离开社会,个人的发展将无从谈起。所以,期刊编辑编发稿件时必须对社会负责任,不能不考虑所编发稿件的社会后果。一味随心所欲地编发稿件,必然会产生负作用,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动乱。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如前几年个别杂志刊登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文章时,由于编辑人员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对于所发稿件没有认真审查,出现了侮辱少数民族风俗的文字,从而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些事件的出现,从根本上说就...  相似文献   

12.
编辑工作是一种高级创造有人说,创造是对作者而言,编辑无外乎在作者创造成果——稿件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技术性的加工处理,说“无名英雄”,说“为他人做嫁衣”均可,但谈不上什么创造。其实这是一种偏见。  相似文献   

13.
编辑工作是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编辑学应该是出版学的核心、主体部分。编辑工作是一门专业,这无疑义。人们常常把编辑工作者叫做“杂家”。若指编辑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这毫无贬低之意;如指编辑是什么“样样通、样样松”,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和学问,把编辑贬得不值几文钱,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编辑工作既然是一种综合性的、知识面广、学术性强的专业,而且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性,理所当然是一门科学,它属于社会  相似文献   

14.
剪刀,浆糊,墨水瓶,字纸篓……剪剪贴贴,修修补补,勾勾画画,涂涂抹抹……这就是一些人心目中的编辑工作的形象。他们认为编辑工作就是按照某种固定的格式取合稿件,剪裁文字,是单调的重复性劳动,说不上什么创造性。可憎! 有些记者、通讯员、投稿人则把编辑看成手执一把板斧,见到稿件就大杀大砍的“猛士”,他们执掌着稿件的生死簿,动不动就“判处死  相似文献   

15.
我们爱写稿的人,常把写好的稿件相互交换阅读,发现有的稿件错字多,语法不通,尤其在内容上包罗万象,不知所云。其实,这些稿件只要认真推敲、多修改几遍是完全可以校正的。对此,有人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有啥关系,反正编辑会修改的。”若问,为啥要把新闻稿写得如此烦琐冗长,回答是:“多提供些材料有啥不好,反正让编辑去删削好了。”  相似文献   

16.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某报社有两位编辑,都想把自己的子女采写的稿件变成铅字,但考虑稿件质量差,每期“容量”有限,不拟采用。于是,两人便私下“交易”起来,你登我女儿的稿件,我刊你儿子的文章。并编排在显著位置。对此,通讯员们气愤地说:“这哪里是认稿,分明是认人。”  相似文献   

18.
电视是通过声音、文字和图像作用于人的。所以电视编辑首先要做的是“听”的编辑工作,在“念”字上下功夫。“听”的编辑工作就要求编辑用耳朵来修改稿件。编辑先进行文字处理后再用耳朵来修改稿件诵读稿件,通过诵读稿件可以了解原稿的神韵、气势、感情以及语音等,发现问题。一篇稿件拿到手,不要急于动笔修改,而要先念几遍。看看句子是否有不妥当之处。能够顺顺溜溜通过“嘴巴关”的文字,文字的加工量也就不多。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得好:“视觉对文字的检验和听觉对文字的检验是不一样的。通过视觉很容  相似文献   

19.
刘希 《新闻三昧》2006,(8):18-19
干过几年记者又当了几年编辑之后,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是记者的“信誉”相当程度上关系稿子的采用率。记者的“信誉”,就是自己的“品牌”。“品牌”虽然不是版面编辑取合稿子的决定因素,但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人民日报社一位著名编辑讲过这样耐人寻味的话:版面编辑选稿的原则是“看稿不看人”,但如果记者提供的稿件常常是半成品,还屡有差错,说好交稿时间常常失约等,不  相似文献   

20.
在报上看到一幅漫画,讽刺甲、乙两个刊物的编辑利用录用稿件的权力,互相刊登对方的稿件,而置广大工作者的来稿于不顾。这是编辑工作中的“缺德”行为。近年来,这类事件却常有听到。如,有人利用编辑工作的方便,剽窃作者的劳动成果,把来稿抄录下来,稍稍改头换面,成了自己的作品。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了搞好编辑工作,除了制定一些条例、规定、制度外,还要不要有个道德标难?恩格斯说:“每一个阶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