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数年以前,我读《人民日报》,好像是在二版上吧,曾开辟有一个《晨光短笛》的专栏。专栏上的文章大多三五百字,且内容清新,文笔流畅、朴实,充溢着浓浓的时代生活气息……读后让人感觉回味无穷,就好像在清新凉爽的晨光里,品赏着一曲曲优美动听的短笛令人如痴如醉……我曾想:这些文章为什么让人耐读呢?琢摸下来,我感觉:一是文章大多篇幅简短,文笔流畅、精练,适应了当代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需求。二是文章的主题立意深刻,在行文中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给人启迪,催人感奋,丝毫不觉有说教的痕  相似文献   

2.
3.
作为一篇新闻精品、佳作,不仅要立意深刻,内容高雅,而且要结构新颖,写得精彩,字里行间溢出文采,读之琅琅上口,让人爱不释手。然而,目前报刊上的许多文章和新闻,却写得平平淡淡,读来无味无采无奇,不那么吸引人,缺乏可读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缺少文采。 古人认为:说话要动听,就得讲究辞令;文章要耐看,就得讲究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这么讲:“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倘若文章没有文采,怎么能吸引人看,又怎能持之久远呢?  相似文献   

4.
写出色彩来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反映重大主题的经济新闻,总是板着一幅冷峻的面孔,似乎主题越重大,下笔行文就得越严肃。其实,把严肃的主题和生动活泼的表述对立起来,完全是一种误解,而且,唯有在表现手法上下功夫,才能把重大的主题阐述得更加深刻和有说服力。这段开场白,是读了新华社二月十一日播发的《浙江省工业增长率夺全国第一》这条消息(见附稿)而引发的。今年以来,在反映经济建设成就和形势的宣传报道中,这是一篇写出了色彩、令人耳目一新的稿子。去年浙江省的工业生产比上年增长了百  相似文献   

5.
6.
写出感情来     
文章贵乎情。不仅文学作品如此,新闻作品亦如此。新闻作品如何写出感情来? 首先要敢于写情。清代学者袁枚在《读诗品》中说过:“作者情生文,读者文生情。”一篇文章能否抓住读者,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用真挚强烈的感情影响读者,从而激人共鸣。但也有的同志认为:新闻并非文学,以客观实在为好;还有的同志认为:写情易形成卿卿我我的情调,会影响先进人物形象。这两种顾虑实无必要。前者把写情同新闻的真实性对立起来,很无道理。现实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新闻作品中如果不去反映和表现这种感情,写出的稿子,就会干干巴巴,一  相似文献   

7.
基层报道员,生活在基层,和基层干部群众吃、住、工作在一起,接触的事物多,能发现的新人新事也不少。可不能见啥写啥,要看有没有新闻价值。这就需要我们从凡事中发现不平凡的问题,抓住值得报道的事,并写出新意来。我所在的县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每当秋忙时,农民们都有先种军属麦、先割军属稻的拥军优属光荣传统。我想从大别山区拥军优属这个角度写一篇稿件,可这类稿子在报上见得多了,再按这个角度写,就没多少新意了。我并不急于求成,继续深挖。1988年夏季,全县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旱灾,持续了三个月,受旱面积达56万亩,全县秋粮减产0.635亿公斤,比去年少收40%,有的干旱严重的  相似文献   

8.
“会议报道太多”、“会议报道没写头、没看头”,这是新闻界同行和广大读者(听众、观众)对当前某些会议报道质量不高的评价。 如何改进会议报道,提高宣传效果呢?这几年不少新闻单位的记者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写出了不少会议报道的成功之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誉。本刊以前也曾介绍过一些记者的成功经验,这期再推出三篇,仅供大家借鉴。 解决会议报道的诸多问题,由于各种原因,新闻单位还一时难以办到。但是,把会议报道写活,增强指导性、可读性,就看记者的真本事了。愿同行们施展才华,运用妙笔,把精采的会议报道奉献给广大读者。同时,本刊也欢迎同行们对改进会议报道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9.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要求作者以最精练的文字、最明快的语言、最感人的画面、最快捷的速度向观众传递最新的信息。那么,怎样把握好这一点,让观众体味消息的个中三味呢?  相似文献   

10.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一种文体,它要求作者以最精练的文字、最明快的语言、最快捷的速度向读者传送最新的信息。作者怎样既把握了这一点,同时又让读者从中体味到这篇消息的个中三味呢? 找出亮点写出鲜味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共性。贯彻上级的精神,落实规定的要求,你做别人也在做,这就叫共性。但个性却又寓于共性之中。只有身人心人,才能透过表面最迷惑人的共性,找出最本质最能打动人的个性,并把焦点渐渐聚到这一个性的亮点上,寥寥数笔把这个点勾勒得精彩传神,使消息的鲜味跃然纸上。去年…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说:“我希望这个报纸好好地办下去,多载些生动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就是说,我们的新闻要千方百计地引起受众兴趣,以增强报纸、广播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受众阅读品位的不断提高,新闻的美学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军事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写作中应顺应时代发展、努力满足受众强烈的审美需求,在增强新闻可读性的过程中达到扩展其舆论影响的目的。如何把新闻写出美感来?笔者认为以下“五招”可作尝试。  相似文献   

13.
新闻的美感,就是让人们在获得新闻的同时被生动、鲜活、形象的具体事实所感染,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受到鼓舞,最终实现新闻想要达到的社会效果。反映在作品上就是有思想深度、有深邃意境、有阅读震撼力。  相似文献   

14.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一种体,它要求作以最精炼的字、最明快的语言、最快捷的速度向读传送最新的信息。当作把握了这些之后,又怎么写出味道来呢?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为期半年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市场经济在农村》征文结束了,我撰写了通讯《以“桥”为桥者成,以“桥”为路者败》获得一等奖。这次征文的一等奖共26名。  相似文献   

16.
“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眷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等,为表愉悦现场所吟之诗。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的“乡土味”,是指新闻作品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典型的地方特色。这类新闻不仅在本地区深受广大读者的关注,而且能在全省、全国产生巨大的反响,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我在基层搞新闻报道20多年,努力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势,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勤奋耕耘,力求写出新闻报道的“乡土味”来,把精美的“土特产”奉献给广大读者。写出新闻报道的“乡土味”,首先选材要有地方特色,发现和表现本乡本土的“这一个”。旺苍县近20年来围绕“山”字唱“山歌”,全面开发生态农业,发展40多万亩杜仲商品基…  相似文献   

18.
会议报道无新闻,这是报纸宣传的老毛病了。不少会议报道流于形式主义,读者望而生厌,味同嚼蜡,达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几年来,潍坊日报不断鼓励记者大胆探索改进会议报道的方法和路子。去年春天,潍坊日报一篇会议消息,在山东省市地报好新闻评比和山东省好新闻评比中,分别获得了一等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篇新闻作品都应该追求其独特气质,只有有了这种与众不同的独特鲜明气质,新闻作品才能彰显文化个性、价值内涵,体现生活温度、时代品质、历史高度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把味道两字挂在嘴上,吃饭要有味道,看戏要有味道,就连人的言谈话语也说是很有味道或没有味道。我想写文章就更需要有味道了。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文章的味道呢。当然这需要有多方面的功夫,首先必须有深厚娴熟的文字功底,写作功夫。这就要多读书,博学广才,知识丰富。唐代大诗人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脑海里装的东西多了,才能在写文章时运用自如,妙笔生花,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情节入理,耐人寻味。写到酸楚痛苦之处,催人泪下,悲伤不已;写到幸福甜美之时,令人喜笑颜开,心花怒放,对辛辣讽刺之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