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和生产责任制的完善,要求学科学、用科学的青壮年农民与日俱增。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的各级各类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究竟应该如何办?应该把那些人作为学校的重点学员呢?为此,我们多次深入社、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的重点户、专业户,学习科学技术的要求特别强烈。为了发展商品生产,尽快走致富之路,他们经常自购科技书籍,积极要求参加县、社农技校学习,有的甚至到外省拜师学艺。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的“两户”由于信息不灵,技术不高,管理不善,虽然几经折腾,但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大大赔本。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广大农村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专业户、重点户、新经济联合体(以下简称“两户一体”),适应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了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是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重大突破。本文拟就分工协作、“两户一体”与农村商品生产的关系作些初步探讨。发展社会分工、提高专业化协作程度是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迫切要求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直接相对立,是一种以商品交换为特征,以生产力和社会分工一定程度发展为基础的生产形式和交换形式。社会分工既是商品生产的前提,又是促进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3.
一、建立农村商品生产社会服务体系的客观必然性建立农村商品生产社会服务体系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农村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经济的转变,建立农村商品生产社会服务体系显得非常必要。自给半自给经济从本质上说来,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自然经济,也就是说,经济条件的  相似文献   

4.
兵户亦称士家、兵家、营户和军户、凡世代为兵之家是为兵户。兵户制度是魏晋时期的军事制度,形成于曹魏。两晋时期司马氏政权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专制统治地位,保证军队里有一定数量固定兵力使用和兵源的供应,于是就发展了曹魏的兵户制度。本文就司马氏政权发展兵户制度的原因、条件和兵户社会地位为何卑贱诸问题作一论述,不妥之处请师友们赐教。一世族地主占有大量劳动人口,致使国家编户日益减少,兵役来源不足,是司马氏政权发展兵户制度的首要原因。在世族地主支持下建立的司马氏政权,完全代表了他们的利益。世族地主依仗特权地位,在兼并土地的同时,又大量兼并劳动人口。西晋时石崇有“苍头八百人”①。官至将军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形态中,除原始社会外,不论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都是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存在有商品生产。所谓自然经济是指这样一种经济:在这里,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本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自然经济是同极不发达的社会分工相联系的。列宁说:“在自然经济下,社会是由许多单一的经济单位(宗法式的农民家庭、原始村社、封建领地)组成的,每个这样的单位从事各种经济工作,从采掘各种原料开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制成消费品。”①我们知道,奴隶制经济生产的目  相似文献   

6.
“三国鼎立”并非简单的鼎足而立,鼎足而立仅是表面现象,本文试对其实质、原因及意义作一探析。一赤壁战前,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孙权既不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又不愿“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诸葛亮舌战群儒,详细分析了联刘抗曹必胜,并劝孙权“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  相似文献   

7.
论农村教育的几个核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从实践和理论上,为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教育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各地的实践,试就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几个核心问题进行探析。一实行三教统筹,是我国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在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三教统筹的内涵,一是要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三教要协…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一、正调认识发展农村经济与发展农村成人获有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己为世人所共识,然而在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与发展农村经济的关系上,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够全面的认识,或者说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重视经济,忽视教育的倾向。对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缺乏思路,或工作上缺乏力度,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去推动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发展;对成人教育投入不足,欠账太多,有些地方领…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正面临着全面转型,产业结构要进行大辐调整,农业也将要走上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结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然而,近10年来,2万多项部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真正推广应用的只有30%左右。原因之一就是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不高,4.4亿农村劳动力中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4.45%。同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更高达1.3-1.4亿人。然而,就在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大发展的时候,生源却成了不少农村职业学校的沉重话题,部分学校甚至到了难以维系的地步。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成功应对挑战,必须理清…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正面临着全面转型,产业结构要进行大辐调整,农业也将要走上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结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的素质。然而,近l0年来,2万多项部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真正推广应用的只有30%左右。原因之一就是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不高,4.4亿农村劳动力中达到高中化程度的仅占4.45%。同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更高达1.3—1.4亿人。然而,就在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大发展的时候,生源却成了不少农村职业学校的沉重话题,部分学校甚至到了难以维系的地步。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成功应对挑战,必须理清自己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废除人民公社,发展农村生产力等方面对邓小平农村改革“两个飞跃”的战略部署加以论述,概括了邓小平这一理论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著名论断,"两个必然"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在1859年马克思提出的"两个绝不会"思想是对其的第一次发展,在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提出了社会演变理论是对其的第二次发展,在19世纪末对革命道路的探索理论是对其的又一次发展。从而使"两个必然"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对现代社会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当前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几个着力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农民基本常识读本》的序言中写到:“我国12亿多人口,九亿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搞好农村成人教育,并把这种教育培训摆到各级领导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抓出成效来。”  相似文献   

14.
党的教育方针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合格人才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学校主要依靠实验教学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来实现。近几年,实验教学愈来愈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加强实验室和仪器室建设已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各地在实验教学普及的基础上,都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对  相似文献   

15.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国民素质提高的基础在于农村教育。本就农村教育模式、布局等方面的发展提出了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指明了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源在于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运用邓小平的“两个飞跃”思想来指导当前的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和迅速发展,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农村第三产业是河南省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要使农村第三产业稳步协调地发展,首先必须从指导思想上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在性质和内容上的本质区别,确定适合于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其次要正确认识农村第三产业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开拓新的产业领域。本文拟就对这些认识问题浅谈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8.
随着“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广大农村的义务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问题一:农村小学生源大幅减少,教师队伍处境尴尬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强力推进,县城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优化。经济条件逐步改善的农民纷  相似文献   

19.
20.
关于我国农村女教师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华 《教育探索》2006,(8):121-122
当前,我国农村女教师发展不平衡,比例偏低,已经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女童、妇女的教育水平。为了加快农村女教师的发展,必须提高农村女教师的待遇,建立激励机制,为农村女教师创造发展环境,构建农村女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使农村女教师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从而促进全社会妇女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