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1986年的一天,我去拜访一位朋友。朋友知我痴迷字画收藏,于是翻出他珍藏的一幅石鲁的斗方。因印章是手画的画印,我当时怀疑画是赝品,但盛情难却,我只好把画带回。有画印的石鲁画作是石鲁的真迹吗?为了解开疑团,搞清问题,我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翻阅了有关石鲁的大量资  相似文献   

2.
石鲁传奇     
阎正 《收藏界》2012,(3):142-144
六小时一顿饭和八小时一张画 在那批“黑画”风暴阵阵刮来的时候,石鲁又一次搁笔不画了。 台风的中心是宁静。  相似文献   

3.
石鲁传奇     
阎正 《收藏界》2012,(7):136-139
平民之交一九七三年,洛阳一位叫李冷文的同志带了一个书法代表团去西安学习,李抽空一个人找到了石鲁的家,敲响了他的房门。石鲁开开门劈头就问:"你是什么人?"李冷文笑着说:"我是一个平民。"石鲁高兴了:"好,进来,我最愿意接待平民。"当时那些"新贵"们扬威耀武,不可一世,但在石鲁眼里他们就如同粪  相似文献   

4.
一喆 《收藏界》2010,(1):116-116
1986年的一天,我去拜访一位朋友。朋友知我痴迷字画收藏,于是翻出他珍藏的一幅石鲁的斗方。因印章是手画的画印,我当时怀疑画是赝品,但盛情难却,我只好把画带回。  相似文献   

5.
《收藏界》2007,(9)
在北京开会,与书画鉴定家鲁力先生,谈起了书画评论,更具体谈到石鲁,观点颇为契合,鲁先生说:"你对石鲁的这番见解,公诸于众,会有好处。"其实,早在十年前,我在《收藏》主持书画栏目时就曾发表过《走近石鲁》一文,在业内引起了反响。多年来,看到许多关于石鲁书画的评价和真伪争议的文章,使我想到了一句成语,"以管窥豹"。古代的管不外  相似文献   

6.
陈蓓露 《收藏》2012,(18):82-87
2012年是石鲁先生逝世30周年。8月8日,"风神兼彩——石鲁的创作与写生(1959~1964)"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的举办无疑是对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画家最好的纪念。石鲁出生于四川仁寿一个大地主家庭,原名冯亚珩,因敬慕清代画家石涛和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而改名"石鲁"。这位从延安走来的革命艺术家,建国后留在西安,继续保留着与黄土高原血脉相连的情愫,他和一批西北画家一起创立了"长安画派",为中国绘画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次展览共展出石鲁先生在1959~1964年个人艺术创作高峰期的主题创作及相关写生画稿等近两百幅作品,其中涉及《转战陕北》《延河饮马》《东方欲晓》等重要作品。北京画院美术馆吴洪亮馆长,也就本次展览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7.
《收藏》2006,(9):178-179
马海舟 男,汉族,1941年生,河南新郑人。一级美术师,三味书画院院士。他于1980年加入石鲁亲自命名的“长安土风书画杜”,并任副社长;兼任现代民族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石鲁生前在住院时看了马海舟的字画后,对在场的人说:“国画就应当这样画!”  相似文献   

8.
《收藏》2006,(7):174-175
马海舟 男,汉族,1941年生,河南新郑人。一级美术师,三味书画院院士,他于1980年加入石鲁亲自命名的“长安土风书画社”,并任副社长;兼任现代民族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石鲁生前在住院时看了马海舟的字画后,对在场的人说:“国画就应当这样画!”  相似文献   

9.
石鲁传奇     
阎正 《收藏界》2012,(10):146-149
(接上期)一桩被埋没了的功绩"遵师训,走民间美术道路,继承优良传统。听党话,绘社会主义宏图,开创崭新局面。"这是户县农民画协会全体会员在石鲁追悼会上对他们恩师所敬献的誓言。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石鲁就多次派画家到户县辅导农民画活动。户县的农民画作者也多次应邀到西安美  相似文献   

10.
石鲁传奇     
阎正 《收藏界》2012,(8):142-145
谁感动了谁一九八一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生,刚刚二十岁的邓伟,利用暑假自费到西安,寻访他并不认识、但渴望一见的石鲁。然而,石鲁正病在医院里,一般不让会客。邓伟几次只能在玻璃窗外悄悄看一看他所崇敬的"病人"。到了第四次,趁石  相似文献   

11.
全南海 《收藏》2007,(11):171-171
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于无画处笔生花——石鲁艺术大展”于9月有4至11月4日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雄出席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12.
石鲁传奇     
阎正 《收藏界》2011,(10):134-137
他至少比我们早走二十年 《东渡》从出生到消亡的短暂瞬间,却以它独特的风貌,赢得千百观众,在棍棒未到之前,石鲁自己还并不满意,既是实验,就打算再画一幅,按他的性格,他从不画第二张画,但重画一幅《东渡》,便要和前一幅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石鲁传奇     
阎正 《收藏界》2011,(9):142-145
(接上期)重返"圣地"清清的延河在这儿拐个弯,走了,把一个梦丢在了它的臂弯里……一九六一年,石鲁重返延安"圣地",来到了延河这个小转弯处。这是他曾经画过模特儿的地方,他曾经有过无数欢乐的地方,他是来寻找那个丢失了的青年时代—一个甜美的梦。人的记忆是那样的玄妙,  相似文献   

14.
赵翔 《收藏》2001,(12):35-35
“长安土风书画社”是石鲁关心支持下,坚持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探索和创新的书画团体,现有成员十余位。他们都是石鲁艺术的崇敬者,大多数在五六十年代就聆听过石鲁的教诲,受到他的悉心指点和奖掖,所以“土风”的画家在绘画题材、形式和心志上都深受石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石鲁传奇     
阎正 《收藏界》2012,(9):137-141
他的人生大幕拉起之前一九八一年十月前后,我去北京画院,张仁芝告诉我,他和王培东几个人刚从西安看望石鲁回来。我隐隐感到,仁芝的表情是那样不安和急躁。他拿出一张照片:石鲁在床上靠着,两只手僵硬地放在胸前,其他人围坐在他床头的两边。仁芝忧心忡忡地说:"石老的身体特别不好,已经卧床好多日子。我们去了他很高兴,强挣扎让人扶起来照了一张相,两只手就是这个样子,医生说是药物作用,恐  相似文献   

16.
郭: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水墨的领军人物,您怎么看待石鲁的作品?陈老铁(陈铁军,以下简称陈):石鲁不仅仅是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不仅仅是地方面派的大师级人物,他的作品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可惜我们当前的批评家没有认识到石鲁作为国际级大师的学术意义。石鲁的作品已经跨越了陕西黄土高原的区域文化。我们从他早期"转战陕北""枣园"等主题性创作中,看到的是陕西本土文化属性,这时期他的作品处于他创作的中近斯孕育状态,这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某种准备,他真正震撼世界的作品是他的偏抽象的、偏表现的花鸟画、书法、山水画,这时期他的作品开始摆脱自然本身对他的束缚,从而呈现出表现主义的文化特征,这种非理性的、暴力的、强劲的、外张的使用大瘦金体的艺术语言,有力地提升了中国水墨从古典主义发展到现代主义的文化转型。这种提升的可贵之处,在于处于上世纪70年代封闭的状态里,石鲁并没有与波洛克、德库宁、毕加索等  相似文献   

17.
一札见真情     
杨续本 《收藏》2008,(8):112-112
石鲁(1919~1982年)是长安画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将中国书画艺术推向一个全新的境界,被誉为“中国的凡·高”。“文革”时期,石鲁经历了他生命中最为悲惨的一幕。他被揪斗、游街、批判,被关“牛棚”,甚至两次被拟判死刑。残酷的人身迫害与政治压力使许多人不敢接近石鲁,真正同情他,并且敢于尽力帮助他的不过数人而已。  相似文献   

18.
张莹 《收藏界》2014,(6):94-102
石鲁(1919-1982年),原名冯亚珩,字永康,因崇拜石涛与鲁迅而改名石鲁,生于四川省仁寿县。中国现代山水、人物、花鸟画家,“长安画派”主要创始人。对于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美术史来说,石鲁以其鲜明的个性张力与强烈的艺术风骨,倍受人们关注。在其短暂的艺术人生中,他以满腔热情与生命为代价,实现了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艺术创新的艰苦探索。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09,(7):175-175
苗墨,又名苗三太,1940年生于河南滑县。师从赵望云、石鲁先生。陕西国画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 作品《天堑变通途》《南泥湾春晓》《粮阿姨来了》《榴红图》参加全国美展,《春娇双艳图》入选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大寿图》于1992年参加中国画邀请展,《春雨》参加第四届国际水墨画展。  相似文献   

20.
王川 《收藏》2008,(7):24-33
市场走向 石鲁是当代画坛怪杰,也是中国最具争议的画家之一。他生前就因那些惊世骇俗的作品而招致许多非议,后来又获得了“野、怪、乱、黑”的称号。石鲁一生大约留下了1000多幅画作。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石鲁的作品屡在海外拍出高价。1987年,他的一幅六尺整张山水《峨眉积雪图》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了165万港元的天价。此外,他的《芙蓉鸭戏》《惜华长春册》《玉龙白雪一天清》《华岳松风》《华山一枝峰》和《华岳天高》等书画作品在拍卖会上也都有不俗的表现,价位都在数十万元,最少的价格也达数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