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是多么广阔》是国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何其芳先生1941年在延安时期的代表作。这首诗既是热情洋溢的生活赞歌,也是引人深思的生活箴言。整首诗视野开阔,富有朝气,洋溢着诗人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表现了诗人在新的理想照耀下对生活、对人生意义的全新理解和感受。  相似文献   

2.
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是一首以歌颂生活为主题的自由诗,收在他的诗集《夜歌和白天的歌》中,创作于1942年春天。这时诗人到延安已四个年头,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生活在延安。我们生活里有了一个很重要的支柱。我们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正因为我们认识了个人幸福的位置,我们才更理解它的意义,也更容易获得它。”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他对新生活的接触就更敏感。1942年春  相似文献   

3.
"教育,让生活更美好!"这是我们研究的"新生活教育"的理念和口号,就是要让队员过一种完整的、自由的、幸福的教育新生活,让每一位队员都保持乐观、树立自信、学会感恩,让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党和祖国。新生活教育是对原有"生活教育"的一种融合和重组,我们要引导队员走向现实新生活,不断重建他们的未来新生活。  相似文献   

4.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妄下断语(随便)一尘不染(沾染) B.迥然不同(距离很远)寡不敌众(抵挡) C.悄无声息(静悄悄的)风驰电掣(闪过) D.引吭高鸣(喉咙)无济于事(流淌)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V’,,错的打“x’,。 ①新诗,也叫现代诗,是指辛亥革命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是与传统诗歌(旧诗)相对而言的。() ②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通过诗人强烈的抒情,抒发了对延安的新生活和延安青年的热爱、赞美之情。() ③《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奇妙的联想和想像,编织出一幅天上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抒发了…  相似文献   

5.
《回延安》是诗人贺敬之同志运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诗人以奔放的革命激情歌颂了延安翻天覆地的变化 ,歌颂了延安人民的革命精神 ,抒发了对党、对延安人民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光荫荏苒 ,大浪淘沙 ,几十年的沧桑巨变没有湮没它的光辉 ,至今它仍如一颗璀灿的明珠 ,闪耀在当代诗坛。全诗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写他重返延安的喜悦和激动心情以及延安人民盛情欢迎的情景。“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这是直抒胸臆的咏唱。诗人通过心跳不止、翘首远望、手抓黄土…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课文《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选自《夜歌和白天的歌》。这首诗是何其芳在延安写的,作者说:“是为少年同志们和年轻的同志们写的,同时又部分地表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梦想和渴望。”(《关于写诗和读诗》)臧克家评论说:“他(何其芳)的诗反映了旧中国和新社会的一些生活,以及他对这些生活的思想感情。”(《中国新诗选》代序)在这首诗里,诗人把少男少女们作为新人、新事物的形象来歌唱,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决心去旧更新,转变思想和诗风的热烈的真情实感,表现了诗人健康的蓬勃向上的革命朝气。  相似文献   

7.
叶剑英付主席的七言诗《重游延安》,发表于《诗刊》一九七七年第一期.叶付主席于一九四七年离开延安.从“一别延安十二年”的诗句推算,诗人重游延安的时间应该是一九五九年;再从“大家跃进要先行”的诗句推断,这首诗当写于火红的大跃进年代,即诗人重游延安的当时或稍后不久.所以,诗人在诗的后面有一条“1964年3月5日录重游延安旧作”的附记.《重游延安》由三首互相联系的七言短诗组成.一别延安十二年,延安已改旧时颜,王家坪上杨家岭,鸿爪从头细细看.这一首,概述了诗人重游延安的深切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崇  相似文献   

8.
《归园田居》(其三)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反映了诗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全诗如下:  相似文献   

9.
×××同学问:《回延安》是以什么为线索,又是怎样把众多的内容组织起来的? 答:这首诗包括了诗人刚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喜悦和亲切的感情,对延安生活的回忆,与亲人阔别十年欢聚的热烈场面,对延安建设成就的喜悦和赞美,还展望了延安的锦绣前程。这许多内容,无论从哪一方面,诗人都有说不完的感受,抒不完的情怀。可是,这位抒情高手找到了“回延安”这条线索,全诗围绕一个“回”字,然后以它为纲,组织材料,做到了“花开千枝,一本系之”。  相似文献   

10.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重要作品《丁登寺旁》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思考。本文从诗歌文本出发,以诗人所信仰的泛神论为理论支持,通过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力求从一个新的角度再次探析自然这一重要主题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诗人眼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著名诗人艾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在这首自传性的抒情诗里,诗人以他家乡——金华为生活背景,集中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生活,抒发了他对“大堰河”的怀念和热爱,表达了诗人对旧世界的仇恨诅咒。研读全诗,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强烈的艺术魅力的主要载体就是丰富的、细致的民俗描写,诗中所展示的诗人家乡金华的独特的民俗风情,突出了本诗的主人公——大堰河,使她更加丰满、更加清晰地走近读者。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教材中,以发扬革命传统为主题的篇目占有较大比例。就诗歌而言,第二册中贺敬之的《回延安》和第四册中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则是较为突出的,主题十分鲜明,感染力十分强烈,可以说是革命传统的两首热情的颂歌。《回延安》通过诗人回延安的见闻感受。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对延安人民深厚的热爱之情。诗人是在延安母亲的怀抱里成长起来的,今天延安的面貌正在迅速地发生着可喜  相似文献   

13.
这首被热爱海子的人们格外喜爱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一九八九年一月十三日。两个月后,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六日,海子在河北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这一事件,使得这首诗表面的温暖明快与实际内涵之间产生了某种分离。“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似乎表明诗人要在尘世营造幸福的生活,但诗人又用实际行动拒绝了对生活的介入。这首诗,如果和诗人的具有诗歌史本意义(或是作为诗歌本完成)的行为相比较,两个本之间构成强烈的反讽。在这首诗里,纯朴直白的诗句,清新明快的意象未能遮蔽诗人对于“幸福”的抒写中的内在分离和矛盾。我一直以为,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严肃思考,面对世俗社会和自己一生所执着的诗性世界,诗人陷入了矛盾的境地,产生了困惑,这从诗中不难看出。  相似文献   

14.
正1841年的初春,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写下了他的第一部交响曲《春天》。这一年,31岁的舒曼刚刚与克拉拉结婚,他的生活也步入了一个新的"春天"。舒曼绝对是一个资深文艺青年,他从小极其热爱文学艺术。他反复研读席勒、歌德的诗作,在音乐创作和评论上的表现也相当出色。因此,我们在聆听舒曼的音乐作品时.总能感受到其中饱含着文学的气息。在交响曲《春天》中,舒曼没有直接把"春天"两字写在总谱上,然而在他与友人的信件中,我们却能读到这样的文字:"这首交响曲开头的乐句,是有感于诗人包特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王维《山居秋暝》一诗的主旨,课本注解为“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真是这样的吗?结合王维的其他两首诗来看,我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诗人实现过隐居生活愿望后的满足心情。先看其《谓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柴扉。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从尾联看,这首诗应写于诗人隐居之前。在隐居之前,诗人目睹田家的生活情景,感到他们“闲逸”无比,禁不住羡慕起来,产生了过隐居生活的愿望。后来,诗人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  相似文献   

16.
罗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是英国十七世纪的诗人,早年享有盛名,以田园诗著称。他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秀丽的农村风景,美丽的田野,潺潺的小溪,多情的小岛,简朴的农舍,以及红花绿柳,村姑小伙,无一不牵动他无限的情愫。一首首诗的字里行间渗透了泥土的芳香。诚然,一个热爱大自然的诗人,同时也更热爱生活。“To the Virgins,to Make Much of Time,”这首情歌小唱,却是一首不朽的名诗。这首诗含意很单纯,  相似文献   

17.
在《恶之花》中的《酒魂》,诗人表达了他对酒的喜爱之情和对现实黑暗的鄙弃,然而我认为这首诗的深层意蕴是诗人以酒代诗表达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热爱.  相似文献   

18.
庞方升 《中学文科》2007,(10):80-81
穆旦的诗向采以冷静的思考著称。虽然《冬》这首诗的取材决定了它以“冷”为定位的诗歌风格.但在“冷”的表象下是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暖”的思考。那么,在这冷与暖之间,诗人的思考必定给我们一个新的发现,这个发现让诗人在当时极其困难的环境下仍能抱着一颗平常的心,去热爱周围的可爱的人们。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风景谈》,是一首革命的赞歌。这篇散文写于一九四○年作家延安之行以后。那一年的五月,作家离开新疆回重庆途中,从西安转道前往延安,应邀在鲁艺讲课,在延安住了几个月的时间。他在延安,亲眼看到了新的天地、新的世界,从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比国统区的腐朽、黑暗,作家坚信未来是属于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的。  相似文献   

20.
试析《回延安》的语言美诗人贺敬之抗战时期曾经生活、战斗在延安,是延安人民用小米把他养大的;他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阔别10年后,他于1956年的春天又回到延安。在那里,他会见了亲人,看到了延安的新面貌;在那里,他回顾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决心在革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