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那天,女儿放学回家,突然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妈妈,我们家有多少存款?”不等我作答,她又继续说道:“他们都说咱家至少有五十万元。”  相似文献   

2.
丁玖 《教育文汇》2010,(4):12-13
中国父母常告诚子女“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旦孩子在不堪重负之下丧失学习动力,他们依然会苦口婆心再送上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他们的用意也许是好的,但一旦缺乏科学的态度就会物极必反,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3.
已经长大成人的你,是否觉得孝敬父母的机会还有很多——等有了钱、有了车、有了大房子……可你是否计算过,我们还能同年迈的父母见多少次面?“五一”、“十一”、春节……这些原本可以回家看望父母的日子,你是否无一错过?假使无一错过,假使我们的父母再活50年,同他们见面的机会还会有多少?  相似文献   

4.
在作文的时候,我们常能听到学生无奈的叹息或无力的反抗:“老师,我没事可写!”学生们真的无事可写吗?其实不然。现代儿童的生活面、阅读面比起他们的长辈不知扩大了多少倍,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窘境呢?究其根源,主要是学生没有建立好“作文素材库”。尽管有了开阔的生活面。有了广泛的阅读面,但这些都是最原始的,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文素材”。所以,一到写作文,他们总觉得没有合适的材料,常常只能挠头皮儿、咬笔杆儿、干瞪眼儿。也就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相似文献   

5.
《苦抽》这篇讲读课文的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二我在教学中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仔细品味,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分五步展开:第一步:检查自学情况,鼓励学生质疑。在认真自学的基础上,学生的提问十分踊跃,提出了一些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伯父’为什么要买下一筐苦抽,还要送给‘小姑娘’100元钱?”、“苦袖子为什么会变甜?”、“‘那一袋苦抽,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是什么意思?”等等。第二步:学习第一部分,作出精要的点拨。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讨论:“伯父”离开家乡多少年了?“思抽病…  相似文献   

6.
说郊寒岛瘦     
在中国诗歌史上凡提及孟郊、贾岛,人们就会想到苏轼《祭柳子玉文》中那两句著名的评语:“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唐朝以后历代文人也都把这两位诗人相提并论,晚唐诗人齐巳的诗云:“贾岛苦兼此,孟郊清独行”。欧阳修《六一诗话》云:“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喜为穷苦之句”。我们说,孟贾二人的诗风的相似在于他们的苦吟。他们把苦吟作为自己的艺术特征,并将苦吟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中,使苦吟成为他们一种创作心理定势 和审美特征。 因此,把他们作为苦吟诗人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为此,本文试图探讨和分析这对苦吟诗人的政治倾向,艺术追求,及其创作特质。 一、入世的苦吟诗人 后人对孟贾两位诗人的评价是:在唐王朝 经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时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洁身自好的诗人。孟郊贞元七年于湖州举乡贡进士,历经五年,46岁方登第,此后一直沉伦下僚,“一贫彻骨”至死。贾岛则是先为  相似文献   

7.
肖颖 《广东教育》2006,(2):62-63
“超级女声”广为传播,一句“想唱就唱”唤起多少人想张扬一下自己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中,我想问老师一句:你竖鸡蛋了吗?你想创就创了吗?如果我们的老师多一点“超级课堂”,那该多好呀!  相似文献   

8.
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一些老师那里,“德育为首“是否仅是一个交待式的口号和标榜式的标签?我们潜意识中是否分数硬件更硬,育人软件更软?我们可否己不正而欲正人?我们可否自贱而贱人?我们给学生的有多少真实,多少虚假?我们面对学生有多少真诚,多少虚伪?我们的道德目标是否过于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离学生真实的生活到底有多远?我们的德育手段有多少科学成分?我们用多少诚意和理解去打开学生的心扉?上级评给的“德育先进”让我们沾沾自喜,我们可知道学生心目中对此有多大程度的认可?我们是否平心静气地倾听学生倾吐心中的苦…  相似文献   

9.
看过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这篇短文,不知你心中是否涌起几多感慨?作者的一句句忠告,振聋发聩,这是对良知的呼唤,这是对人间真情的呼唤,这是爱的呼唤。电影、电视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位远方的游子,一下子扑倒在父母坟前,悲痛欲绝,边哭边说:“不孝之子来晚了!”或许有人会问:你以前干什么去了?难道你不知道有一句话叫做“父母在,不远游”吗?事实上,他们并非心怀不孝之心,他们“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在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但是,他们‘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已为人…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追求个个成功、人人精彩的时代,许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成长增添一些精神动力,往往会说“你现在要忍受许许多多的苦,将来就可以享受多少多少的甜”这样的话。在他们心目中,作为现在的“此岸”一定是“苦”的。在这种预设的框架中,“此岸”是为“彼岸”服务的,“此岸”所做的一切都是暂时的忍耐,是手段,是过程,是草稿,只有“彼岸”才是幸福美好的,是目的,是终点,是作品。  相似文献   

11.
《新读写》2013,(4):20-21
有小读者投稿时随口问了一句:“美国学生就真的像画上那样每天都在玩吗?”当然不是。说通俗点,那是寓教于乐,玩中有学,边玩边学,并且还能学得挺好。当然我们也学得不差,只是“苦”一点。我们形容有些人完成一些困难的事情很轻松,会说“某某人做什么事跟玩儿似的”。  相似文献   

12.
“此处略去多少个字”,因为赵本山的春晚小品《同桌的你》而成为流行语,一句略去多少个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省去了什么?略去了什么?引起观众的好奇心、求知欲。反思我们的教学,不也需要这种省略吗?特别是对于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小学科学而言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周赢 《考试周刊》2011,(64):208-209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幼稚的问题,有多少人认认真真地回答了呢?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些问题未免有点“荒谬”和“可笑”.谁又会重视这些“荒谬”而“可笑”的问题呢?谁又能透过这些“荒谬”而“可笑”的问题看到学生那急欲求知的心呢?学生在求知欲和好奇心一次次得不到满足后,他们沉默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静心想一想,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吃一堑,长一智。”这话一点不假。跌个跟头,虽要受点儿皮肉之苦,却也许会有助于你认清惯性这一物理现象。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揉一揉摔疼的肢体,同时想想刚刚为什么就会跌倒呢?是脚下一滑还是一绊?正是这一滑或一绊使得人体的上下部分的“步调”(即运动状态)不再一致,失去平衡,所以跌个“仰面朝天”或“面磕地”。现在我们分析一下“一滑”或“一绊”造成人体上下部分“步调”不再一致的根本原因。我们在行进的过程中,躯体的上下部分总是协调运作的。如果脚下突然一滑,即脚底与地面间的摩擦突然减小,脚的…  相似文献   

15.
蔡康永 《小读者》2013,(7):27-27
亲爱的宝宝: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开始我们的人生了。很奇妙吧?吞感冒药前多少会先看一下服药需知、搭火车前多少会先看一眼时刻表的我们,会这么莽撞地就开始“活”了。我们哭了,才知道这就是伤心;我们跌倒,才知道这就是痛;我们爱了,才知道这就是爱。会因为这样,就需要一本“导游手册”吗?还是,特别为所有像你这样、还没正式抵达的宝宝们,先举办一场“行前说明会”?我看是不必了,因为人生之所以值得活,就是因为人生是无法解说的。  相似文献   

16.
古代诗人中,以“苦吟”知名的,当首推唐代的孟郊、贾岛。欧阳修《六一诗话》;“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生平尤喜为穷苦之句。”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称他们为“郊寒岛瘦”。他们为什么苦吟?一说是因为他们一生命运多舛,穷困潦倒,只有以苦吟写其穷愁。一说是因为他们“气象如此,宜其一生跼蹐。”(瞿佑  相似文献   

17.
王艳娣 《考试周刊》2010,(13):40-40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是关键。识字量的多少,直接关乎到汉语水平考试(HSK)成绩的高低。在留学生以词语为线索进行识字认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出现了“识词不识字”的现象。例如:给出“婚礼”这个词,他们会把“结婚”写成“结礼”,会把“责任”写成“负任”,等等。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有趣的偏误呢?我抱着一份好奇,进行思考,试图找到一些合理的解释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丁旭东 《阅读与鉴赏》2011,(5):42-42,66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有时候,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更重要。”爱迪生的前半句名言曾经让中国的传统教育为之痴迷.多少学子在此理念驱动下,吃尽了苦中苦.成为人们羡慕的“人上人”。  相似文献   

19.
每月作文题     
刘玉辉 《语文教学之友》2013,(11):F0004-F0004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写道:“大人们对数字情有独钟。如果你向他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他们会问:‘他多少岁了?有多少个兄弟?体重多少?他的父亲挣了多少钱?’他们认为了解了这些情况,就了解了一个人。如果你告诉大人:‘我看见一幢漂亮的红砖房子,窗前摆着天竺葵,鸽子在屋顶栖息……’他们便无法想象这是一幢怎样的房子。  相似文献   

20.
谢然 《高中生之友》2013,(10):39-39
1.纵使相逢应不识 尚未分班之前,我和同桌好友就热烈地讨论过分班之后的景况,我跟她的景况。“刚分班的时候还是会粘在一起的吧。”“对啊,还是会一起吃饭,一起回家。”“接着会认识新的朋友,跟他们混在一起。”“然后我们见而就会交换一句‘你最近怎么样?”我最近不错呀。’之类的话吧。”“再接着就会变成看见装作看不见,懒得打招呼。”“陌生人?”“对,陌生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