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主力薄层稠油油藏利用水平井挖潜剩余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孤东油田九区西块17个非主力小层的储量总和占总储量的37.5%。由于主力小层储层物性好,采出程度高,剩余油潜力较低,挖潜剩余油主要集中在非主力小层。通过采用水平井方式挖潜,有效解决了非主力小层的剩余油动用问题,可为类似稠油区块剩余储量的动用提供成功依据和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胡12块油藏纵向上储层由多级级差序列组成,层间非均质严重;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发生减渗和增渗作用,层内高渗条带发育,出现大孔道,层间矛盾进一步加剧。目前采出程度仅为18.38%,而综合含水高达94.77%,综合含水与采出程度不匹配。针对存在问题,明确以层间挖潜、主力层有效恢复为重点,强化动态监测,深化剩余油潜力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调整井挖潜微构造剩余油,实施相控剩余油,优化、完善注采井网,有效提高主力层采液速度,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实现了高含水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3.
由于纵向层系多、层间非均质性强、开采方式等因素造成层间干扰型剩余油的形成,在油田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层间干扰型现象尤为突出。本文以文51块为例,通过对层间干扰型剩余油的因素分析,通过数值模拟软件确定层间干扰型剩余油的分布,结合低油价形势确定相应的挖潜措施。实例表明,明确合采层间干扰因素,确定合理的技术对策,对此类油藏开发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平井技术在边底水油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华油田广一区潜33油组油藏为典型的边底水油藏,地层能量充足,在利用直井井网开采了30多年后,主力层已基本水淹。由于直井开发水锥现象严重,开发状况不断恶化,导致采收率低,大量剩余油滞留地下无法采出。针对该油藏地质特点和开发状况,利用水平井技术进行剩余油挖潜,不但明显提高了采油速度,改善了开发状况,而且采收率由52.3%提高到55.4%,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为同类型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孤东油田所管辖的三区馆陶、四区馆上是注聚区的主力层,是由断层切割形成的自然区块。其特点是构造不完善,小土豆层多,剩余油分布零散,地层发育不完善。通过建立适合采油矿实际的分层次、全面管理体系、考核体系、引进新科学技术、总结实施新开发战略等措施,全面开展不完善注聚区实施综合调整挖潜、提高原油产量的优化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孙玉梅 《内江科技》2008,29(1):117-117,149
针对九区稠油油藏的储层特征、主力层井网完善、非主力层井网控制程度小等特点,采用水平井挖掘非主力层剩余油技术,实现了稠油油藏的高水平开发。  相似文献   

7.
赵辰军 《内江科技》2011,32(9):117-117,94
针对注水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极为零散,挖潜难度加大,注多采少矛盾日益突出,注水开发效果逐渐变差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16块这一典型的欢西油田高效注水开发区分析研究入手,转变注水开发思路,由全面注水向优化部位注水,由多层注水向主力层段注水,提出并开展了"潜力层注水"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埕东东区为中高渗透整装疏松砂岩油藏,自1996年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地下剩余油呈"整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状态。通过综合应用密闭取心、动态监测、数模技术定性定量描述了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针对性的剩余油挖潜措施,为东区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肖勇  周翠苹  李爱军 《内江科技》2011,32(8):132+139-132,139
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和预测是老油田调整挖潜的主要课题。本文应用开发地质学方法对濮城油田文51断块区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即在油藏精细描述基础上,利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新钻调整井资料,分析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因素,归纳剩余油分布类型,指出调整潜力和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10.
滕英翠 《内江科技》2011,32(4):138+163-138,163
本文提出了应用地质储量丰度来定量描述剩余油的分布,避免了应用剩余油饱和度描述剩余油的片面性,从而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文51块剩余油研究中通过应用该方法,提高了剩余油挖潜措施的有效性,文51块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该方法对剩余油的描述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崔维春 《内江科技》2011,32(3):137+191-137,191
本文应用油藏工程方法结合井下监测手段寻找红柳油田垦东521块剩余油富集区,通过优化开发井网,配套老井措施,对剩余油富集区进行挖潜,油藏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采油速度从0.83%提高到1.06%,采收率提高了1.1%。该块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实践对同类油藏改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应用多种动静态资料及剩余油的评价方法,来认识T21上油组在平面上、层间、层内的剩余油分布状况,为下步油藏的调整、挖潜措施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杨等 《内江科技》2014,(5):56
<正>文明寨油田经过30年的注水开发,剩余油分布呈"整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格局,大规模数值模拟无法满足井组精细挖潜的需要,本文本着精细油藏描述,明确挖潜方式的指导思想,开展井组数值模拟研究,为油田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1项目概况文明寨油田经过30年的注水开发,剩余油分布呈"整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格局,大规模数值模拟无法满足井组精细挖潜的需要,因此,这一阶段需要建立更精细准确的地  相似文献   

14.
周炜 《内江科技》2005,(5):66-66
许多学者近年来纷纷开展“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搞清楚剩余油在层间、层内和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以确定挖潜措施,提高采收率,确保油田的稳产和高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文明寨极复杂断块油藏在高含水开发后期,利用高精度碳氧比指导下的细分小层技术,针对厚油层层内非均质影响,对剩余油监测手段进行了优选,利用高精度碳氧比测井,结合沉积微相研究,层内分层能力达到0.5米-0.8米,剩余油挖潜对象从二、三类层向一类层厚层转移,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体现了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6.
针对胡状集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非均质严重,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挖潜难度加大、开发效果变差等系列问题,解放思想,摸清剩余油在平面和储层间的规律,进行严重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类与韵律层重组研究,为油田的后期开发打下基础,在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东濮凹陷乃至中国东部各大油田主体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分布零散复杂。目前,开发上多采取细分层系、改变液流方向、深度水驱、放大生产压差增加产液量等方式手段提高主力油层采出程度。但由于储层内部结构及渗流特征认识不清,导致无法准确把握主力油层内部剩余油分布规律,无法实现剩余油的系统高效挖潜。本项目以文留油田文79南块为载体,以砂体内部结构分析为切入点,构建砂体内部结构模型,分析砂体内部低渗缓冲遮挡及高渗绕流屏蔽对渗流差异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从而明确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王继红 《内江科技》2011,32(8):129+139-129,139
本文在总结孤东油田水淹层特征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开发时期的测井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出了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评价砂岩油藏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为孤东油田的开发和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正交设计思想和数值模拟技术对影响水平井挖潜曲流河点坝砂体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做了研究,指出夹层特征是影响挖潜效果的主要因素。对水平井挖潜点坝砂体剩余油的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夹层相对重叠长度综合反映了侧积夹层的各个特征,其大小决定了底水的脊进程度,直接影响挖潜效果。优化射孔也可以改善底水脊进程度,提高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0.
林玺 《内江科技》2010,31(5):111-111,151
渤南油田义118块为低渗透岩性油气藏,经过20多年的滚动勘探与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在对渤南油田义118块地质特征和开发状况的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上,动静态资料相结合,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块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揭示了沉积微相及井网特征等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并针对剩余油分布特征对研究区生产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合理的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