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些新闻传播媒介中,常出现“发赃”这个词儿,报道某公安机关召开“发赃大会”,向“受害者发还赃物”等等。据说,“发赃”这个词已经在社会上沿用了好多年。查阅词典,“赃物”这个词的注脚是“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我认为,使用“赃物”这个词时总离不开它所依附的对象,即违法犯罪分子。严格地说,“赃物”仅仅是对犯罪分子而言的。例如,某骑车人被窃一辆自行车后报告公  相似文献   

2.
抓‘由头’     
1989年春天,安阳县洪河屯乡上柏树村青年民兵董海学,不顾个人安危从漳河急流中救出一位七岁的落水儿童。儿童父亲同胞三兄弟,就这一个男孩。孩子被救出后,他的叔叔、伯伯争着向董海学表示感谢,事迹动人心弦。我了解这一情况已是事件发生数天之后,正要进一步采访,又听到电台已在“一句话短讯”中播出了董救小孩这事。董海学的事迹感人,不详细报  相似文献   

3.
一个“写”字,一个“作”字,合起来才称写作。这是要求写文章的人言行一致,不能笔下一套,作的是另一套。听说,有两位手持《青年导报》通讯员证的青年去县车队采访学习雷锋的事迹,采访后这两位青年竟向车队领导提出给予“乘车方便”,包括免费乘车。作为业余通讯员,其采访活动多数是小范围的,就是较大范围的采访确需乘车,也必须按国家规定买票上车。因此,这样的“要求”理所当然地  相似文献   

4.
从报纸、广播和电视里,经常看到和听到一个新口号,叫作“花钱买批评”。乍听起来,挺新鲜,为了纠正不正之风,居然肯花钱买批评,其姿态不  相似文献   

5.
一条消息应有新闻诸要素,方能交代清楚报道的事实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满足读者了解新闻事实的欲望,这是消息写作做到规范化的前提。但是,在消息中如何正确和巧妙地运用新闻诸要素又大有讲究。初学新闻写作者一般认为,新闻诸要素运用起来比较简单。写消息时把这些要素凑起来就成了。有时丢掉一两个要素也照样发稿。因此.当前一些消息存在着这样的毛病:运用新闻诸要素有的是照葫芦画瓢.有的丢胳膊少腿,构不成一篇完整的报道。为了克服消息写作中这种种不规范的现象,运用新闻诸要素既要做到准确,又要灵活巧妙,便颇有“学问”了。现…  相似文献   

6.
方便面吃起来的确方便,打开一袋,用开水泡上三五分钟,放上调料就可食用,因此不少人出差都喜欢带上几袋,以备路上充饥。然而,出差带方便面那是无奈,方便面尽管方便,总还赶不上自己新做的面条好吃。新做的面条,想干点就干点,想稀点就稀点,咸淡由已,想放点什么新鲜菜也自便,吃起来自然“十分可口”.  相似文献   

7.
“周末版(星期刊)现象”已经成为新闻界的“热点”,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据悉,全国1800家左右报纸中的一半以上,办有各种形式的“周末版(星期刊)”。如何根据报纸自身的办报方针和宗旨,在不违背报纸自身性质和任务的前提下,办好独具特色的“周末版”,赢得广大读者的肯定与欢迎,无疑是新闻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课题。对此,我们新闻报已经进行了两年半的探索与实践。新闻报是上海出版,国内外发行,以宣传发展外向型经济为重点,以各类要素市场和经济特区、开发区报  相似文献   

8.
广播创优要追求综合效果,这个问题可以从心理学、哲学、广播学三个角度探讨。 1.“综合”两字在心理学中指与分析相对的思维形式──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联合起来;在日常工作中指与单一相对的方法──把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起来,如综合利用、综合平衡、综合大学、综合艺术等等。人们对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任何一件东西的追求,从心理上讲也往往是希望这件东西完善和谐些,而不希望其东残西缺。 2.辩证唯物主义两大总特征之一是“联系”──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  相似文献   

9.
无线电波的转瞬即逝,是广播这一舆论工具与生俱来的弱点。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听众收听广播,也是一种独特的信息输入形式。读报:“正襟危坐”; 看电视:“目不斜视”, 进电影院:是花钱买来的机会,不敢“懈怠”; 上大课:纪律约束,必须专心致志……听广播却不然。大都是边听边干杂活,边听边聊天,甚至边走路边听,思想不那么集中,可以处  相似文献   

10.
长云同志: 你在来信中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把经济报道写得更生动些,更活跃些,更显得有血有肉?”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感受。要把经济报道写活。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在题材上要“抓活鱼”,内容上要敢于触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形式上要改进生产,会议的老一套报道程式等。在这里,我想先谈其中的一个方面,即处理好报道中“骨头”和“血肉”的关系,力求使经济报道丰满一些,引人入胜一些。有些通讯员的来稿主  相似文献   

11.
新闻失实能否杜绝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要想扯清楚,恐怕又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以我孔见,要杜绝新闻失实,做为编辑要善于识假货,不吃假。编辑是组织、审读、编选、加工稿件的人,因而,对防止和杜绝新闻失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报刊编辑首先要弄清自己所承包“责任田”的底数,成为内行人。记得有一次,报社负责编发军事训练稿件的编辑让我替他审阅一篇军训的稿件,看了一遍,认为不错,便提起朱笔修改起来,改到中间,突然觉得不太对劲,文中讲某部用85加农炮打间瞄目标如何如何。尽管我不是加衣炮手出身,但我知道,  相似文献   

12.
新近,在好几张报上读到“绌”、“拙”混用的现象。比如有张报纸在一篇短文中说:“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可能集所有长处于一身。在某些方面相形见拙时,就有可能被某些世俗的小人看……”这里,把“相形见绌”的“绌”字,错成了“勤能补拙”的“拙”字。还有一张报纸在一篇文章中写“相形见绌”,而在另一篇文章中却写“相形见拙”。同一张报纸,两种写法,何错何对?还是“绌”、“拙”两字相通?“拙”是笨拙的意思,“勤能补拙”,意指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绌”是不足的意思,意指相比之下显得不足。类似这种容易混淆搞错的字、词,在报刊上屡见不鲜,如错把“偶而”当作“偶尔”,就是经常碰到的一个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新闻改革的脚步声,报业中涌现了“周末刊”、“星期刊”、“时事副刊”“都市生活”、“生活时尚”、“健康长寿”、“学生园地”、“网络”、“家”、“房市”等为老百姓喜爱的特色专版(刊)。同时,也出现了读者直接参与讨论的“话题”类专栏,如解放日报的“大众话题”、经济日报的“专家建言录”、无锡日报的“热门话题”、“生活话题”等等。眼下见之于报端的“话题”是专栏,其特点是平等讨论、双向交流式的,比较轻松活泼。话题通常是围绕读者普遍关注的问题,由读者直接在报上各抒己见(包括编辑参与其内)。“话题”专栏,…  相似文献   

14.
在情报研究中,人们常用定性分析方法把情报资料归纳综合、分析类比,进行逻辑推理;也常用数学模式,把与情报研究对象相关联的诸要素联系起来,进行数值计算或数值统计分析,即定量分析;多数时候是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交互使用,密切配合,从中得出科学而准确的推论。  相似文献   

15.
一条消息应有新闻诸要素,方能交代清楚报道的事实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满足读者了解新闻事实的欲望,这是消息写作做到规范化的前提。但是,在消息中如何正确和巧妙地运用新闻诸要素又大有讲究。 初学新闻写作者一般认为,新闻诸要素运用起来比较简单。写消息时把这些要素凑起来就成了。有时丢掉一两个要素也照样发稿。因此,当前一些消息存在着这样的毛病:运用新闻诸要素有的是照葫芦画瓢,造成写作上的一般化、老一套;有的丢胳膊少  相似文献   

16.
搞新闻工作的人都有一项“通病”,乐意“抢新闻”,追求发表“独家新闻”。这叫它“职业病”也好,称之为“职业进取性”也好。反正当事者是“乐此不倦”。当然,由此而促进新闻的可读性,却是有功的。所谓“抢新闻”,就是尽量快而多地努力把“新闻”抢到手,及早地发表出来,以显示这张报纸的“消息灵通,报道详尽”,这就表明这家报纸或通讯杜的信息量大,所谓“独家新闻”,就是指只有本报独家采访到的新闻,以此为标榜,自  相似文献   

17.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复仇,是青少年熟悉的故事。“卧薪尝胆”后来就成为人们用以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成语. 但在中学历史课本中,讲吴越争霸时,只说勾戏舔尝苦胆,而不说卧薪尝胆这个成语。这是有道理的.吴越争霸,勾践“尝胆”,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越世家》,说勾践“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电”.而“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直到宋朝才出现。此成语最早见于北宋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改革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创办了“北京人物”和“话说北京”等专题节目,现简介如下: “北京人物”“北京人物”节目坚持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核心,热情地宣传首都各条战线的当代人物和历史人物.具体地说就是:1.在四化建设中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特别是在改革中勇于开拓的人物以及对社会有一定影响的各界知名人物.他们过去的成就和现在的贡献,他们的轶闻趣事均可成篇。2.在平凡岗位上干出成绩的“小人物”.他们中,有的人虽然“没名气”,  相似文献   

19.
字海辨正     
关于“诸”字请看例句。①、“……指令、函电,全部公诸于世,诉诸国联。”(《于凤呈智救张学良》)②、“每逢新春佳节,呢凤呈祥’一词常见诸寻常百姓的家门上或见之于报端。”(《何谓“龙凤呈祥”?》)“诸”的一种常见用法是作兼词,为“之于”的合音。其中的“之”字是前面动词的宾语,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字弓险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等。因此,第1例的“公诸于世”的“于”字是多余的,应该删去,因“诸”字已是“之于”的合音;“诉诸国联”的“诸”字是用得对的。为了避免前后句的重复,“公诸于世”可改为“公之于…  相似文献   

20.
湖南岳阳石油化工总厂供排水厂的职工把黄正元登在报刊上的小文章称为“火柴盒”,一句话新闻称之为“火柴棍”。黄正元听到大家这样称呼他的文章,心里感到美滋滋的。因为他认为“火柴盒”和“火柴棍”都能擦燃发光发热,以小见大,滴水映大海,同样能对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黄正元是供排水厂厂长办公室企业经营管理员兼厂企业管理协会秘书。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促进改革工作,他自觉地利用业余时间为新闻单位撰写稿件。1985年,他写了近百篇稿子,投寄后,石沉大海,但他不灰心,认真找原因,努力学习。为了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