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丁梅斯代尔在《红字》中有很多对立表现,这些对立表现源于他自我的分裂,在他与海丝特&;#183;白兰的六次会面过程中,他的自我总在清教主义思想和生命情感冲动之间徘徊,一旦清教主义思想观念占了上风,他的虚伪、软弱、怯懦就表露无遗而一旦生命情感冲动占了上风,他就变成了一个勇敢、坚毅、燃烧着热情的人,尽管丁梅斯代尔自我中分裂的两端最终融进了同一个行动,但是同一行动却并不能弥合他自我的永恒断裂,丁梅斯代尔自我的分裂应证了霍桑内心的困惑、焦虑、矛盾。霍桑本人一方面对清教主义思想持批判和反抗态度,另一方面又深受清教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在《红字》中揭示了清教主义思想的虚伪性和落后性,但同时又展望了人的“灵魂罪恶”,使整部小说的主题呈现出一定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在他的短篇小说<玫瑰园中的影子>中生动描刻画了两性之间精神交流的缺失,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不可求.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客观地解读作品的伦理倾向以及劳伦斯的伦理观,从而把握作品精髓.对两性关系的淡漠正是当时工业化背景下人性异化以及婚姻伦理丧失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基于《红字》中海丝特·白兰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的爱情,依据本文描述,依次阐释海丝特公开、绽放、勇敢的爱和丁梅斯代尔隐藏、深沉的爱,揭示虽然两人表达爱的不同方式,但爱却彼此相同,都是对对方刻骨铭心的、深深的爱。  相似文献   

4.
丁梅斯代尔是撒尼尔·霍桑小说《红字》里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他不仅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因此,本文拟在重新审视"文学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对其给予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的影响进行深入的说明。研究的结论是丁梅斯代尔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上:形象体系的互补、传统伦理的再现、时代经典的记忆、多重意蕴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六六小说《蜗居》以“房”为题,叙述了一个房价飙升时期发生在一对姐妹之间的故事。改编自小说的同名电视剧一经播出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对《蜗居》进行分析,客观地解读作品中折射出来的人本性和物性、异化的爱情,探讨作品的文学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6.
再读《红字》的启示──丁梅斯代尔性格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文学批评对其中为主要人物形象之一──丁梅斯代尔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大多把他当作同情的对象,而其伪善的本质和虚伪的面貌却常被人忽略。  相似文献   

7.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Amir)先是背叛自己的好友哈桑(Hassan),若干年后重新面对,经过艰难的努力,终于正视自己的错误,摆脱自责和愧疚,实现了自我救赎的故事。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为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问题上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该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对《追风筝的人》加以解读,旨在揭示伦理对阿米尔从背叛友情到最后走上自我救赎之路的影响,而且对综合诠释阿米尔的人物性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红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之花不但没有被清教教规和教义扼杀,而是得之以浇灌,在逆境中茁壮、坚强地生长、绽放,展示了美丽的人间真情.特别是男主人公的爱,在受到上帝对他的意志和对上帝的忠诚历练之后,他的爱变得越加的坚贞,使他公开了他和海斯特的恋情,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尽管丁梅斯代尔没能活着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但他们的爱却在"红字"中永生、传颂.  相似文献   

9.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首部英文作品,也是影响美国现代文学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要以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人成长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他背叛与救赎的故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即从民族伦理、宗教伦理和家庭伦理三个伦理视角来解读阿米尔的背叛。从历史角度对阿米尔的背叛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从而让读者了解和认识阿富汗这个国家特殊的普什图民族和哈扎拉民族之间的民族伦理,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宗教伦理及国家的多灾多难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畸形的家庭伦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红字>中的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的分析引出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并阐述作品中的丁梅斯代尔与现实生活中溺死自己亲孙女的老人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红字》被誉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本文以荣格的心理原型理论为理论框架,运用荣格心理原型理论的四种基本原型对宗教观念与自然人性冲突的悲剧人物丁梅斯代尔进行分析。以小见大折射出当时政教合一统治下的殖民地社会人民内心的激烈斗争以及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批判了清教思想对人们心灵的禁锢与折磨。  相似文献   

12.
为纠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话语缺失、理论脱离实际、伦理缺失等现象,聂珍钊教授首倡了文学伦理学批评,为在世界文学批评界建立当代中国学术立场做出了贡献。《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是其十年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该著作首次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构建了理论和话语体系,在理论建树方面超越了西方伦理批评。该书提供的实践范例使得该批评理论更易理解和操作,在解读经典文本形成的新观点体现了中国学者努力与世界"对话"的治学精神。该书同时对中西文学经典进行解读,是文学伦理学批评适用性广和蓬勃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刘芳 《现代语文》2007,(5):70-71
丁梅斯代尔是《红字》中塑造的一个非常精彩的人物形象。本文试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对他进行解读。指出其毁灭在于过度扩张超我.过分压抑本我,否认本我存在的合理性,从而导致人格结构的失衡,主体的坍塌。  相似文献   

14.
福克纳是一位著名的美国作家,以其对人类社会的杰出贡献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文章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结合作品中的社会背景,阐释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历史辩证地分析福克纳创作中的反面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5.
托尼·英里森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非裔女作家,曾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宠儿》是英里森小说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和新历史主义背景下的黑人女作家构建黑人种族历史的新尝试,将黑奴制给黑人带来的身体、心里创伤描写的刻骨铭心.本文尝试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英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进行研究和批评.  相似文献   

16.
薛琴 《文教资料》2021,(2):23-27
本文通过文学地理学批评和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探讨《快乐影子之舞》故事发生的地理环境与作者所生活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故事主人公面临的伦理困境、做出的伦理抉择及最终导致的伦理后果,探讨地理环境对伦理抉择的限制和后者对前者的超越,以期打开文本新的意义之窗。  相似文献   

17.
霍桑《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是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复杂的人物。他外表神圣, 内心却无比虚伪; 他有至高无上的理想, 却舍不弃世俗的快乐; 他博爱世人却不能挚爱知己; 他想袒露真实的自己, 却由于内心的懦弱, 还是走向了虚伪。他的宗教信仰和现实生活相冲突, 他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相矛盾, 他的虚伪和他的真实相碰撞, 这些矛盾相互纠缠、交织, 成了丁梅斯代尔心中打不开的死结, 他的灵魂和肉体忍受着炼狱般的煎熬, 最终导致他走向毁灭。该小说最有价值的地方, 当属对丁梅斯代尔等主人公的心理特征的剖析和描写。  相似文献   

18.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也是整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有声望的权威作品之一.文章根据在欣赏<红字>的过程中由红字"A"引发的联想,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把通过情节联想到的一系列带有字母"A"的英语单词串在一起,进而细细品味霍桑大师那精巧又不乏叛逆与鞭笞的观点,以及他所刻画的海斯特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红字》:精英主义的政治乌托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桑的<红字>一直被评论界视为描写永恒人性的作品.通过对海丝特的判决过程作历史细节的还原,可知<红字>中的清教神权政治与17世纪40年代的美国清教历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细致梳理历史事实,找出霍桑对历史的裁剪和虚构,有利于解读霍桑精英主义的政治立场.霍桑<红字>中的政治立场与19世纪中叶美国国内<妥协法案>的争论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霍桑的<红字>其实是对<妥协法案>争论的回应.  相似文献   

20.
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讲述了卖花女伊莉莎意图通过语音矫正和文法学习成为上层社会优雅小姐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伊莉莎在人生重大变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人际困境和自我身份的迷失。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基础,通过主人公伊莉莎做出身份选择的伦理环境,探讨伊莉莎改变自我的动机以及此后所面临的伦理身份困惑,揭示导致其伦理困境的根本原因。萧伯纳通过讲述伊莉莎的故事,集中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个体阶级身份与伦理诉求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并对该社会中个体寻求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寄予关注,从而传递出深刻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