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举世瞩目的朝鲜半岛核问题第四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2005年7月26日至8月7日在北京举行。全世界主流媒体都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报道。《南方日报》连续而完整地报道了会谈的全过程,不仅满足了该报读者对于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要求,同时体现出该报国际热点新闻报道特色。过  相似文献   

2.
时事新闻报道,作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生悄然而又可喜的变化:它已经从单一的外事信息窗口,过渡到全球性的时事新闻信息平台:从通常性的政要新闻、会议新闻报道,进入全天候的多领域时事新闻报道;从点缀式的时事版面安排,发展到多版化的组团架构。以广东的《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以下简称“三报”)为例,  相似文献   

3.
4.
近年来,两会报道成为各大媒体同台竞技的“必选项目”,多次新闻会战后媒体己形成群雄鼎立、势均力敌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激烈的市场竞争,给党报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党报如何迎接挑战.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呢?实践和理论不断告诉我们,党报的出路在于改革,在于创新。惟有改革创新,才能使党报不断增强生命力和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确立其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综合性新闻类报纸离不开国际新闻。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对地方党报的国际时事版,本人却极少翻阅。个中原因,是脑子中总有个“档次框框”。认为中央级媒体报道国际新闻权威、快捷,地方党报的国际新闻不外是新华社的“通稿照登”。但去年夏秋,翻阅《南方日报》的国际新闻版,却引起了浓厚的兴趣,发现地方党报的国际新闻报道也可以别有洞天,原来的老观念也应更新了。时下,《南方日报》国际版成了本人每天必读之版。  相似文献   

7.
8.
知识经济时代下,科技报道理应成为媒体宣传的重要内容。2011年8月7日,《南方日报》进行了第八次改版,其深读板块调整成为此次改版中的亮点。"科技能见度"作为深读板块中的一部分,定位在聚焦重大事件中的科技新闻要素,对挖掘新闻背后的社会意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2011年8月15日至2012年1月16日的"科技能见度"的选题、采写和价值取向等报道要素,并探讨了党报的科技报道报道风格民生化、报道形式主题化以及协助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责任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评论文章多如牛毛的当下,国际评论相对而言属于一个冷门,因为它需要比较专业的国际关系知识,需要准确无误地把握中国外交动向,需要自始至终贯彻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经过多年实践,《南方日报》的国际评论数量增幅明显,文章影响力越来越大,初步探索出一些地方党报操作国际评论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黄育平 《军事记者》2005,(10):66-66
提起《军事记》对我的帮助,说实话,就像一个助推器,助我在新闻报道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不断加速。  相似文献   

11.
深入现场采访很重要,这是新闻工作的老生常谈话题,也是记最基本的工作作风。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通过互联网,或整合网上的资料,或把通讯员传到电子邮箱里的通稿改发,这样不出门也能发稿件。但笔从《南方日报》端掉“彩报”集市的系列报道中体会到:进行舆论监督的报道必需深入现场采访。深入现场采访可以掌握确凿事实,可以找到事件的要害,还可以掌握事态的发展规律,避免差错,从而实实在在地配合党和政府的工作,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程奇芳 《传媒》2021,(2):60-61,63
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能否做好融合创新类新闻报道,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力已经成为衡量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效果的关键指标.澎湃新闻推出的《海拔四千米之上》作为典型的融合创新类新闻作品,实现了技术手段、传播渠道、受众体验等多维度的融合创新,全面践行了新闻"走转改"和"四力"方针,成为新时期新闻媒体融合转型的范本,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刚毕业那段时间,抱着对新闻报道的满腔热情,三两天就写出一篇“大作”,总是希望能在报社哪个角落里能找到一块镶嵌着自己大名的章,可翻来翻去了很多天却始终没能找到那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就在我将笔纸入库的时候,偶然的一件事又把我拉回了原来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框架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模式。框架之所以会导致认知偏差在于框架的偏向性和刻板性,互动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偏向性和刻板性。本文通过对《环球时报》对北京奥运的报道,分析了互动框架的运用与建构。  相似文献   

15.
当二十一世纪的阳光穿过世纪长廊走来时,《新闻与成才》以更加成熟的形象———《军事记者》展现在我的面前,给了我一片自由驰骋的空间。如果说《新闻与成才》是我相识已久的朋友,那么《军事记者》就是我“一见钟情”的恋人;如果说是《新闻与成才》带我走进了“新闻”的世界,那么《军事记者》将带我走进更加广阔的“新闻”天地,去感受和领略信息时代的“新闻”气息。《军事记者》是我的精神食粮,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料。每当她因投递晚点“失约”时,我就会心情焦急烦躁,非跑到收发室问个究竟,甚至打电话向函授中心的老师询…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继续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各个地方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都提出了地方文化大发展目标。怎样推动地方文化大发展?作为地方媒体又如何挖掘各自地方的独特地域文化?本文介绍了作为地方媒体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巧用各种报道方式,助推地方文化大发展之方法经验。  相似文献   

17.
大型报道总是媒体的竞技场,但是对于已过去的德国世界杯足球赛这一战,并不是所有媒体都显得意气风发。在这不可避免的一战中.综合性报纸面临的是专业性体育报纸、电视媒体和目趋成熟的网络媒体的多重压力,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突围”之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0月,三联书店出版了一本长达30万字、极富专业性、定价不菲的城市建设类书籍。但此书出版不久即登上三联书店的销售排行榜,还被《文汇读者周报》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年度图书”,并获台湾吴大猷科普著作奖。首次印刷的1万多册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已告罄;随后,它又被连续重印了三次,累计销量逾四万册,在读者中产生的影响贯穿了2004年全年;并且这种影响力已经超越一本书的意义,引发了当前民众对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发展的集体反思。《读书》杂志曾为其召开专题研讨会;它的作者也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4年度人物”。这本书就是《城记》,其作者是新华社记者王军。  相似文献   

19.
丁易 《新闻世界》2010,(5):93-94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举世关注,各大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本文以中美主流报纸《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6月10日期间1006篇汶川地震的相关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对其新闻主题和报道态度进行比较并探讨差异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英雄,是他的追寻伊拉克战争前夕,2003年3月16日《每日新报》国内新闻专版发表了一篇《走进郁建兴的“家园”》的通讯报道和相关的新闻背景。这篇独家新闻报道成为当天报纸抢眼的文章,受到了读者的关注,人们竞相传阅。就是卖报纸的小贩也高喊“买一张看一看‘英雄的家园’,武器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