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身     
《学语文》2005,(11):46-46
[启示睿语] 何谓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  相似文献   

2.
南京三中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6):F0004-F0004
南京市第三中学坐落在白下区太平南路商业街。前身为创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上元高等小学,而后四易其名,1938年改为正始中学.1946年改称南京市第三中学。从上世纪40年代正始中学的“格物致志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3.
微话教育     
<正>●陈永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多年前在日本,读到《朝日新闻》上的一篇文章,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是由一根红绳跟一根白绳交织而成。白绳是道家文化,红绳就是儒家文化。儒家的文化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有为"之道。而道家的文化讲顺其自然,这是"无为"之道。也就是说,中国文化是"有为"跟"无为"交织而成的。  相似文献   

4.
李煦阳 《教师》2013,(3):104-104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也。”说的是要使自己意念诚实,就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就如同喜欢美丽的女子那样喜爱善良。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意念诚实。  相似文献   

5.
论王襞的格物正己与修身立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襞继承和发展了王艮的“淮南格物”思想,认为格物的本质在于正己,正己的核心在于修身,修身的关键在于诚意正心,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榕物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6.
代丁 《教书育人》2009,(5):11-12
德育的“原点”就是“正心修身”,“终点”就是“平天下”。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把德育的“终点”亦即“平天下”作为德育的“原点”,把诸如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给学生灌输了许多形而上的东西,而把真正的管育“原点”亦即“正心修身”凉了起来。庄子说“万物有成法而不说”,德育也有自己的“成法”.也有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想抛开“成法”而直接迈入“终点”。那是违“成法”之举。  相似文献   

7.
用<大学>的修炼之道完善大学生思想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本文从格物致知,培养大学生的健全道德人格;诚意正心,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齐家治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独善其身,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涉世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9.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素来是儒家哲学人生目的。宋代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的著作《太极图说》、《通书》,对“诚”意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校长寄语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给孩子一生的幸福”,秉承“修身正心,格物致知”的校训。在唯亭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我们谦纳百家,以行践道,引知识之泉,叩心灵之门,用爱心和真情去浇灌感化;用智慧和人格去启迪熏陶。  相似文献   

11.
1 孔子不仅为封建社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学奠定了思想基础,儒学一向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中心议题的传统也源本于孔子,而后之为人君者与后之为士大夫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依据,就正是孔子所规定的道德修养准则。作为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就兼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项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与道德修养准则,  相似文献   

12.
读书的严峻     
“开卷有益”在今天看来是针对读好书而言的。读史可以明智,研哲可以晓理,品可以传道,嚼诗可以冶情。读书还可治病,如读资料性的图书和杂志可以帮助读系统了解疾病,有助于减缓病人对疾病一无所知而产生的猜疑和恐惧。读好书,可明正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后,才能施展“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读书是人类进步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青少年读书学习,强调“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他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箴言,鼓励年青一代“珍惜韶华,潜心读书”,弘扬优秀文化,坚定理想信念。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春风浩荡,诗书飘香。  相似文献   

14.
我校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灵魂和主线,创新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发并开设“清廉人生”校本德育课程,从铸造学生“清廉人生”这一基础入手,以课程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实践为重要途径,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正心为本,取法乎上,力行近仁”的理念和策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彰显了品德教育的育人魅力。古人云:“君子不可不修身”、“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  相似文献   

15.
李二曲在对《大学》的诠释中,提出了一套"明体适用"的思想。在明体方面,他从心学出发,认心、良知、明德三者为一,即人先天的道德本性;他以格物致知即探索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的道理和方法;其要旨在明体阶段主要体现为工夫论,即由静坐入手,以"悔过自新"来达到诚意。在适用方面,他调和了"亲民"与"新民",认为二者是统一的;同时,他向宋儒的"格君心之非"回归,并特别强调治国中的义利之辨。  相似文献   

16.
“意诚格物”一词出自古代儒家的经典之一《大学》,体现着儒家为人处世直至修身治国的根基和归宿,其完整内容被后人概括为著名的“三纲领”、“八条目”。“八条目”的前半部分指“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以今日教育的眼光看,其实讲的即是“学习成人”,或人的自我修养等。它  相似文献   

17.
徐强 《高中生》2013,(7):36
《大学》《大学》是《礼记》的篇目之一,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大学》着重讨论个人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后人称之为"三纲领";提出实现天下大治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人称之为"八条目"。为进一步服务于理学思想,朱熹加了"格物致知"一章,为《大学》原文所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先贤云:“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至为重要。一部中国的伦理学,乃家族伦理学。所谓“家和万事兴”,是说国家天下之平定与富庶,乃从家庭和睦肇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说以扫灭匈奴为第一要务,其次才能谈到“家”。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在矫正"朱学"流弊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格物致知"说是他批判和清算"朱学"流弊的主要切入点。王阳明将"格物致知"解释成"致良知"的功夫,并重新诠释"格物"之义和重新整合"格物"与"致知"、"诚意"、"正心"之间的关系。从形式上看,这些都是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反动和否定,但是实质上却是对朱熹说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刘芳 《湖南教育》2008,(5):40-40
一、重视文学教育:时代的选择自古以来,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范本就是以经史子集为主体的古代文学素材。我国古代所进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教育,其中蕴含着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文素养教育,实际上主要就是通过文学教育这一教学平台来实施的。时至今日,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有教化作用的还是广泛的文学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