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相融合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当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并针对目前高校注重专业素质教育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问题,提出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唐宏 《文学教育(上)》2009,(21):138-139
一.高职人文教育现状及原因思考 从1995年原国家教委召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会议以来,全国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已经整整15个年头。但对于目前已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来说,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也是改革开放30年所产生的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与模式。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是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教育理念与传统,学习与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经验,在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发展的产物。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创新,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华中科技大学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即是一例。  相似文献   

4.
与时俱进 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首先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在高等教育领域,1995年原国家教委召开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会议以后,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素质教育广泛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5.
对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的再认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文化素质教育对促进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起了重要的作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素质教育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展开,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从试点工作转向普及和深入,步入了新的轨道和达到了新的高度。这项工作会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一页,将对中国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从起初提倡大学生阅读中外文文化经典著作(“应知应会”),到广泛开展课余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计划中增加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和选修课模块,又提倡在…  相似文献   

6.
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试图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进行初步的分析探索。认为,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7.
张宝生 《教书育人》2006,(11):75-76
素质教育在中国方兴未艾,尤其在高等教育中如何推进素质教育,早已引起高等教育界的极大关注。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艺术教育,如何推行素质教育,提升受教育者政体综合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久前,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电视歌手大奖赛上,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歌手的综合素质,以及所回答问题时的笑料百出,真的令人欲哭无泪,也让人对歌手的文化素质产生怀疑。人们有理由追问:这些歌手是否接受过中等教育?国家级的电视大奖赛尚且如此,殊不知其中某些歌手或是在校大学生,未接受过比较完整的高等(艺术)教育。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在高等院校推行素质教育任务艰巨,而在高等艺术教育中推进综合素质教育任务更加艰巨。  相似文献   

8.
文化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转变观念,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拓宽教育途径,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我国高等学校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这一本质特性。对我国高等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美国通识教育的历史和性质的分析,以及对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比较显示,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创新,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创新。文化素质教育要重视并借鉴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但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较之通识教育具有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也更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的外延已有很大拓展,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拓展为全丽推进索质教育.即“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救育等各个方丽”;(2)从学校的教育活动上升为政府行为,即索质教育是国家的国策.是各级政府的重要施政内容;  相似文献   

11.
发展素质教育是党的十九大对教育深化改革发展提出的要求。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进一步明确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任务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3):118-118
省域高等教育实力的分类评价.崔玉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共展所长:香港高等教育质素核证的理念.田健//复旦教育论坛,2010,(1).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七年回望——一个政策评价框架的初步运用.周光礼,张文静//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国内外高校评价体系最新内容比较及其启示.李海涛//高等教育研究,2010,(3).  相似文献   

13.
胡琦 《高校教育管理》2014,(4):82-86,103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通识教育"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发展,对于我国高校素质教育有着特殊意义。面对文化强国战略目标,高校应立足本质和使命,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有的放矢地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组织机构、运行方式、课程设置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度统一,让高等教育回归本然的价值追求,为实现中国梦积蓄动力。  相似文献   

14.
<正>一岁月荏苒,距离由原国家教委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的"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会议"已经快20年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立足中国本土,针对实际问题,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和深刻影响,将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这场活动从华中科技大学这样的理工科大学首先开展起来,迅速推广到其他各类各级高校。因为这些大学对20世纪50年代初院系调  相似文献   

15.
坚持文化素质教育,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发展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实践中,要以“四为”为指导思想,构建起“一二三四”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构建起“三个系列、二个层面、一个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文化素质教育进课堂、进社团、进社会,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正素质是在先天基础上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的品质,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人才为目的,主要包括道德、智力、身体心理和文化素质教育,其中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加强高等院校文化素质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提升思想境界,活跃思维、激发创造灵感,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加强高等院校文化素质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素质教育”在中国已经有近四十年的历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教育思想理念和实践模式。尽管在基础教育领域偶尔还能听到“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声音;但在高等教育,乃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文化素质教育”及后起的“通识教育”却已深入人心,成为高校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成人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人高等教育要不要实施素质教育?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这理应毋庸置疑,然而在教育实际中,并不是所有从事高等教育的领导、教师和管理者都认同和实践这一观点的。有的人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问题,成人高等教育不存在“应试”问题,也就无所谓“转轨”或实施素质教育,甚至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原本就已是素质教育,这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肤浅或不正确的认识;也有人认为,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是一种学历补偿教育,文化知识的补课就等于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素质的提高就等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其他可以忽略不…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人文素质教育,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低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人的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教育对艺术类学生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素质应该从培养文化兴趣、培养综合型教师和改进教学内容等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