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成甲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李大钊研究学者。他从1978年开始从事李大钊研究,至今已经40年,被学术界公认为研究李大钊最有成就、学术水平最高的学者。他的文章《李大钊对袁世凯的认识过程》与专著《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李大钊传》(上),被学术界誉为李大钊研究的"三部曲"。本次访谈,回顾了朱成甲先生研究李大钊的过程,阐述了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的反响,揭示了朱成甲先生持续、深入研究李大钊的内心动力,体现了当代学人不忘"先驱者"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坐落在唐山大南湖生态园区的西部,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名校.始建于1902年。是我国最早的中等学堂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先生的母校。李大钊先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格风范,以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地球”的人生理想。今天已内化为一种精神内核,影响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一中人。  相似文献   

3.
十月二十五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孔子研究所副所长张立文先生应我院邀请,到政史系为全体师生作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挑激》的学术报告,受到政史系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张立文教授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尤对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报告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特点和中西文化之比较等三个方面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使与会者耳目一新,更激起了全体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研究的兴趣和热忱。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仲玉先生应我院政史系邀请,于十月二十三日为政史系学生作了题为《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的报告,受到该系师生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4.
《河西学院学报》2011,27(4):131-F0002
<正>6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尧伊先生应邀来我校作报告。张掖市美术界的部分专家学者和我校美术学院200多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校长刘仁义教授主持仪式,对沈尧伊教授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沈尧伊(1943-),浙江镇海人。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先后在天津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  相似文献   

5.
《辅导员》2007,(6)
2007年4月28日是李大钊烈士就义80周年纪念日。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组织全国各地20多所学校的师生代表200多人来到李大钊烈士墓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革命先烈李大钊,并表彰了以李大钊名字命名的优秀英雄中队集体,同时向新创建的李大钊中队授旗。伴随着庄严的誓言和祭奠的诗篇,与会师生还交流了创建英雄中队的实践经验和做法。《辅导员》杂志总编柯英参加了活动,并在座谈会上发言。  相似文献   

6.
张静如先生是中国李大钊研究的开创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张先生在一生的学术生涯中,一以贯之地坚持李大钊研究,在李大钊研究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李大钊生平活动与思想体系、李大钊研究史、李大钊研究的新领域开辟、李大钊研究国际化以及培养李大钊研究后备队伍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张先生从事李大钊研究有着丰富的学术思想,张先生李大钊研究的丰富学术思想包括:知世论人、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研究理念;学科交融、视域宽广的研究视角;加强基础、还原本真的学术追求;总结得失、不断开拓的治学风格。张静如先生对中国李大钊研究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开拓与创新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三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文系教授薛凤生先生应邀来我院讲学,受到了中文系师生的热烈欢迎。薛凤生先生原籍徐州市邳县,多年来一直在美国从事汉语教学和研究,尤其在汉语音韵学方面深有造诣,他对传统音韵学“内外转”的研究受到了国内语言学界前辈的赞赏。二十三日,他向中文系师生和涂州市语言学会的部分会员介绍了美国当前的汉语教学与研究动态。二十五日,薛先生又向汉语教研室的教师和研究生作  相似文献   

8.
吴汉全教授是全国知名的李大钊研究专家,受业于学术大师张静如先生门下,传承张先生关于李大钊研究的学术思想.近30年来,吴汉全教授坚持不懈地开展李大钊研究工作,主要贡献是:加强李大钊早期思想的研究,为深化李大钊研究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注重李大钊思想渊源的研究,力图勾勒出李大钊历史活动的中外文化背景;开展李大钊革命活动的研究,展示李大钊革命活动的突出贡献和历史地位;重点研究李大钊的学术思想,阐明李大钊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贡献;研究李大钊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在开拓李大钊研究新领域上下工夫.吴汉全教授的专著和论文,在李大钊研究史上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9.
这幅木刻《齐白石像》系齐白石弟子李煜平先生文革期间所作。 50年代初期,李煜平先生来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他经常到跨车胡同白石老人寓所求教,师生相处甚好。白石老人常作画送他。毕业时,白石老人还特地送他一幅《牵牛花》,并题词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的青春哲学以中国传统思想与进化论相结合,论证青年发扬生命力再造中国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对尊孔复古思潮的批判与对民彝的崇尚确立了实现青春中华之再造的途径。纵观李大钊思想的发展,可以认为,青春哲学是李大钊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无题》一诗中曾有这样的句子:“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就酷似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惊雷。 早在一九一六年八月,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词《(晨钟)之使命》中曾说:“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题,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史上,起而  相似文献   

12.
铁肩与妙手     
刚当上记者时,对李大钊先生的赠友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顶礼膜拜:虽不能至.心神往之!  相似文献   

13.
1984年11月召开的李大钊诞生九十五周年学术讨论会,着重总结了三中全会以来关于李大钊研究的新收获,有的同志用“硕果累累,珠玉满筐”八字加以概括,是十分恰当的。这几年来出版的李大钊著作,包括李大钊的回忆录、年谱、专著、研究论集和论文,数量之大和质量之高,都是“文化大革命”前无法比拟的。同志们认为,尽管如此,对李大钊的研究,还只能说有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李大钊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同时,由于李大钊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制约,在李大钊身上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某些过渡的痕迹,存在着若干与他向共产主义者迈进这个主旋律不太和谐的杂音。对于这些不足我们当然要给予实是求是地评析。但是,有少数研究者在评价李大钊时,却把一些不存在的错误加在李大钊身上,这当然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对于李大钊与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出版了一本《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的专著。作者对李大钊的思想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细致分析,其中的一些观点对我们研究李大钊思想无疑是很有启发的。但是,书中  相似文献   

15.
师生之礼作为我国传统"礼"的一部分,在清末新政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进入民国时期,师生之礼更是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师生之间无论是在称谓还是在关系上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变。本文从"礼"的角度,来探讨民国师生之礼的变迁历程,从孔颜师生之"博文约礼"这个层面来探讨"师生之礼"的博文之非难,约礼之为难。从而体现出师生之礼的时代色彩和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互动是师生关系动态的反映,是师生在参与中合作的双边活动过程。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确切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交流、影响的一种不断作用的状态。育人中的师生互动是结果,更是过程。  相似文献   

17.
季维凡 《新读写》2009,(1):53-53
每年清明节,进才中学的师生都会以集体祭奠的方式,缅怀学校创立者叶进财先生。莎士比亚墓志铭上有一句话:“所有人的生命都是一部历史。”我想,叶进财先生的事迹就是进才师生的感恩之源:他从上海到台湾,过上了生活富裕的日子,但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他,他有一份感恩之情还系挂在远方。于是,他毅然回到家乡,无偿建起了一所学校——上海市进才中学。  相似文献   

18.
"五一"前夕,受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的邀请,广东省广州市棠下小学的师生代表参加了在北京香山李大钊烈士陵园举行的"纪念李大钊就义80周年暨创建青少年英雄团队仪式"。此次活动中,棠下小学被授予"李大钊英雄中队"荣誉称号。回校后,学校大队部举行了"创建少先队‘英雄中队’暨开展‘红色记忆永驻校园’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学校领导转授了"李大钊中队"队旗,介绍  相似文献   

19.
《滨州学院学报》2006,22(1):45-45
2005年11月14日,我院举行李大钊研究所揭牌仪式暨李大钊研究“十一五”规划论证会。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古平教授和我院党委书记程竹坤为李大钊研究所揭牌。参加揭牌仪式的专家一致为我院设立李大钊研究所感到高兴,高度评价学院领导的正确决策,认为这是全国高校中  相似文献   

20.
一九二一年四月八日夜间,李大钊同志在寓所同‘少年中国学会’北京会员苏甲荣、沈尹怡、孟寿椿、陈仲瑜、章了天一起,会见上海会员恽震、吴保丰,并主持开了一次座谈会。在谈到青年问题时,李大钊同志和与会诸人一致称赞陈鹤琴先生对青年婚姻问题的调查研究成果。这段佳话是恽震先生记录下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