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数学教学缺失是数学教学环节或教学内容不完整,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素养提升产生不利影响的一种教学现象.数学教学缺失与数学教师“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有关.其中,导致数学教学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数学教师理解教材的水平偏低.规避数学教学缺失需要数学教师整体把握数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局部研读数学教材的匠心设计,不断提升理解教材的水平、境界与道术.  相似文献   

2.
高职生数学学习的关键目标是高职生的数学观。目前多数高职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高职生的数学观存在偏差,数学教学必须对其加以矫正。影响高职生形成正确数学观的因素:数学学习经验、数学语言的掌握、数学教材的缺陷、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观和数学观;在教学中改善高职生数学观的对策:注重学生对数学实质的学习、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需要自身的悟性,也需要教师的指导点化。1数学“预习”一组令人颇为费解的调查结果:75%以上的数学教师在教学新课时,不要学生阅读教材;90%以上的数学教师在公开教学是自始至终不需要学生打开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数学建模方法逐渐在中职数学课堂中普及,在中职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建模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解决日后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本文针对中职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维进行阐述,提出中职数学建模教学要根据教材进行建模、联系实际进行建模、做好基础知识铺垫、培养学生建模思维四个对策,以达到提升中职数学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学数学教师MPCK是由数学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和教育技术知识等经过教学实践反思融合而成的一个有机知识体系。数学教师MPCK的发展经历了假想、萌芽、成型与完善等阶段。数学教师MPCK水平对学生有效数学信念的形成、提供学习任务水平及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支撑等有着重要影响。在职前教育中加强师范生对数学统领性知识的理解、设置初等数学教材疏通课程,在职后加强反思性实践等是提高数学教师MPCK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愈来愈重要。  相似文献   

7.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8.
采用个案研究法深入探讨了1位职前数学教师的观念系统及其可能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该职前数学教师能意识到数学的应用性、基础性和数学发展的动态性,不可预测性和可变性,但同时其也认为数学是学生学习和考试的科目,具有一定的严密性.后者对其数学学习观和数学教学观有很大的影响.其认为数学学习的关键部分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考试考得好是数学学习的目标,上课认真听讲和练习是学习数学最佳方式.数学教学的目标在于学生会做题,能考好,有效的数学教学教师应注重对知识点的讲授和练习等.该职前数学教师自身学习经历、中国传统学习文化、传统数学教育和当前考试评价等因素对其观念系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师范培训对其观念系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0.
杨俊忠 《农村教育》2006,(12):59-59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师专业是数学专业和教育专业的有机统一;科学设置对数学教师的专门教育内容;建立科学的对数学教师的终身教育机制;数学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当下数学教育最显性的问题是教师“数学观”、“数学教育观”的遮蔽、遗忘或缺席。作为教育主导者,教师必须自觉反思、追问数学本体和数学教育的价值,即“数学是什么”和“数学教育为了什么”,并在好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的牵引下去捕捉数学文本中的“哲学基因”和数学教学的“哲学气质”!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作为数学教师素质结构的先导性成分,数学观由数学知识观、数学本质观和数学价值观构成.数学教育观包括数学教育目的观、数学教育过程观和数学教育价值观3个主要部分.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对其数学教育观有重要影响.数学教育文化观、数学教育哲学观和数学教育价值观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数学教师教育的发展潮流,其内涵包括:数学教师数学专业化、数学教师教育专业化和数学教师专业情意.当前高师数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不适应数学教师专业化要求,改革重点是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刘燚 《数学教育学报》2012,(3):95-97,102
知识是数学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维度,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对数学教师的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知识结构是指教师为了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所具备的知识类型、成分及其比例关系,其研究目的在于寻求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知识基础".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应包括:取得教师资格应必备的基础性知识、得以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撑性知识、促进数学教师有效教学的完善性知识.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 of three different computer integration models on pre-service mathematics teachers’ beliefs about using computer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articipants included 104 pre-service mathematics teachers (36 second-year students in the Computer Oriented Model group, 35 fourth-year students in the Integrated Model (IM) group and 33 fifth-year students in the Exploring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s with Mathematical Software (EMReMaS) group. The results indicated a remarkable change in beliefs within the EMReMaS and IM groups concerning computer us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present study offers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the pre-service mathematics teachers’ experiences in computer-based mathematics course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is chang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should consider this learning method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相似文献   

17.
Lisa Berger 《PRIMUS》2018,28(8):772-784
In this article we address 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 for Mathematical Practice: Attend to Precision. We describe work in mathematics content courses for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achers focused on developing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al definitions. We discuss teachers’ work in developing definitions for students at various levels of mathematics, in generalizing a definition in order to extend the domain to which it may be applied, and in correcting teachers’ misconceptions. The work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onference Board of 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for the mathematics education of teachers. In explicit response to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the author presents constructive assessment prompts which lend themselves to formal study by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ers.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主要包括数学教师的素质结构与成长环境两个方面,而数学新课程从这两个方面都对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首先,新课程实施要求数学教师具备良好的数学专业基础、教育教学观念和数学教学能力等素质结构;其次,新课程实施又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在教师职前教育、教师在职培训,教育教学研究以及教师聘任机制等方面为数学教师建立专业化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reports on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onceptual knowledge, through the domain of fraction division, of prospective secondary mathematics teachers in their final/fourth year of undergraduate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assess if levels of conceptual knowledge in this domain are sufficient in order for these prospective teachers to teach for understanding. Some impact of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n teaching approaches is also explored. The content of th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and its suitability for preparing prospective mathematics teachers is also consider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spite of four years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these prospective mathematics teachers hold a fragmented and limited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dividing fractions. To address this issue and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 Maths, it is argued that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need to be revised to include an emphasis on school mathematics.  相似文献   

20.
对提高中学数学教师数学修养的思考和尝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提高中学数学教师的数学修养在塑造人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一方面,教师们对提高自身数学修养水平的热情很高;另一方面,在涉及到具体数学知识时,教师们又往往把自己的眼光仅局限在个人所讲授或熟悉的具体中学课程中,而对关系“较远”的内容则倾向于采取回避和应付的态度.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修养是解决目前数学教育中种种弊端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如下方法加强数学教育中数学类课程:(1)加强对数学内容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论的讲解;(2)加强数学计算和论证的训练;(3)加强与中学数学课程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