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暑假里,我在如皋师范学校参加省小学语文骨干提高班的学习非常有幸观摩了李伟忠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他如明镜般照散了我心头一直存放的对苏教版教材课堂的迷雾,像春风般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似春雨般渗透到我的心田。感受颇多。《慈母情深》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组的第二篇教材,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亲情小说《母亲》。李老师用他那雄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上,我们会经常发现这样的"教给方法"的课堂片段:如一位老师在上《慈母情深》时,确立了这样一个教学目标:"以‘发现母亲’为线索展开阅读,重点品读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片段,在体会作者表达的同时感悟慈母情深",应该说这一目标的指向性相当明确,即在体会与学习写作方法的同时领悟思想感情。接下来的教学中,他让学生找出了描写环境的几个句子,然后让学生读一读。之后问:"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们基本上是围绕  相似文献   

3.
一、抓住题眼,导入新课 课前板书课题,并播放背景音乐《母亲》。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师:读到慈母,老师想起一幅画,一位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由此你们想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4.
这是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广西南宁2007“绿城之春”全国小语名师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上课伊始,在析解课题《慈母情深》时,王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深”的含义,读出“深”的情感;初读课文时,注意让学生对“龟裂”中“龟”字的读音和词义进行正音和辨义;学习“攥”字时,除了注意引导学生辨析其繁难的字形外。还让学生在手心以指书写,而后将手“攥”紧,以悟其义。  相似文献   

5.
<正>一、案例《慈母情深》一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略读课文,我正满怀激情地讲解着……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很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但因家境贫寒,"我"的愿望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在《慈母情深》(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品析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抓关键句子、语段进行文本导读,实现厘清文本脉络。这是语文老师常用的一种文本施教方法,但是这种导读法,缺失了对标点符号使用的一份关注。如《慈母情深》中的这段文字:"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句话中的一个省略号,两个句号,以及四个逗号,从标点符号入手进行教学就是一个很好契机,能促使学生想象、思辨,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在执教《慈母情深》一文的时候,我发现:在标点符号的思辨处深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次小学语文名师教学展示活动。两位名师分别执教了风格迥然不同的课。A老师执教的是《慈母情深》,他的课设计精细,结构严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语言流畅得体,课堂秩序井然,给人滴水不漏的感觉;B老师执教的是《火烧云》,他穿着随意,其课设计粗略,语言自由而诙谐,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答问无拘无束,给人茶馆里聊天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一、初读全文,理出脉络 师:当代作家梁晓声写了一部母爱题材的小说,叫《母亲》,记叙了母亲在养育自己和弟弟妹妹过程中的20多个小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慈母情深》,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0.
应学校之邀,我欣然登上讲台,执教《慈母情深》一课。 《慈母情深》是一篇描写细腻、情感真挚的散文,讲述的是作者梁晓声在少年时代渴望得到一本心爱的长篇小说.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用龟裂的手指掏出了一大把毛票。毫不犹豫地把钱塞给“我”.作者深为不安.用这一块五毛钱给母亲买了一瓶罐头.结果遭到母亲数落.尔后母亲又凑齐了一元五角钱。使作者拥有了平生第一本小说.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沉的母爱。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次本地小学语文名师教学展示活动。两位名师分别执教了风格迥然不同的课。A老师执教的是《慈母情深》,他的课设计精细,结构严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语言流畅得体,课堂秩序井然,给人滴水不漏的感觉;B老师执教的是《火烧云》,他穿着随意,其课设计粗略,语言自由而诙谐,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答问无拘无束,给人以在茶馆里聊天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一位哲人说,“我一抬头,便看见母爱的光辉!”母爱,天底下最伟大的爱,这是用再多溢美之词也无法表达的情感。一堂课。让我们再次仰望这样的光辉,沐浴这样的感动,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堂经典课案:  相似文献   

13.
王崧舟老师主张用“语文意识”来统摄文本的细读。语文意识就是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用朱自清的话说,就是“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现就以王老师的《慈母情深》为例,谈谈如何渗透语文意识,在重点词句上多走几个来回,多搞几次“摩擦”,品出一些语言文字的真“味”。  相似文献   

14.
<正>何捷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充分显示了他优秀的文本解读能力、目标定位能力和课堂行走能力。一、目标与活动的高度匹配1.凸显课型,直指表达形式何老师潜心文本解读,紧扣导学要点——"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因为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在课前充分自学,所以在课上,何老师只是循着学情,要求学生用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次小学语文名师教学展示活动。两位名师分别执教了风格迥然不同的课。A老师执教的是《慈母情深》,他的课设计精细,结构严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语言流畅得体,课堂秩序井然,给人滴水不漏的感觉;B老师执教的是《火烧云》,他穿着随意,其课设计粗略,语言自由而诙谐,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答问无拘无束,给人茶馆里聊天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江道启 《教育文汇》2013,(20):23-23
上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我要求学生课后围绕歌颂母爱写一篇自己亲身经历的文章。作业刚布置完,不知是哪位女生轻轻地说:“老师,不写行吗?”“不行!今天晚上必须完成。我明天要检查。”我头也没抬,边说边收起课本,与学生互道“再见”。  相似文献   

17.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慈母情深》这篇课文,在课文中一元五角出现了好多次。现在我们快速阅读课文,看能不能围绕一元五角来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适时补充一元五角在当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组“父母之爱”专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背景】《慈母情深》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除了《慈母情深》,本单元还围绕主题安排了必读课文《父爱之舟》和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里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相契合。因此,笔者在本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第18课.A案 口段文林[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引发兴趣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起来探寻他最初与文学结缘的经历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同学们自读课文,读通读准,特别要注意一些多音字的读音.出示:失魂落魄震耳欲聋脊背 疲惫 龟裂 陷入忙碌攥着钱凑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