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义障碍”的产生是道德观念形成规律的反映,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矛盾的反映。当教育者不能向学生表示积极的道德期望、与教育要求不一致时,如果教育者采用的是呆板机械的教育方法,或者不能制定合理有效、富有人性的课堂规则,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特点时,就很容易造成“意义障碍”。  相似文献   

2.
<正>“规则”一词当名词使用时,表示“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章程或制度”,如“交通规则”,也表示法则或规律,如“自然规则”;当形容词使用时,表示“合乎一定的方式”,一般是指在结构、形状上的整齐度,如“这个图形很不规则”等。我们这里所指的“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章程或制度”。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2017年9月,教育部统编教科书《道德与法治》在全国推广使用,新教科书的重要转变之一是将学生的规则意识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3.
<正>课间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经过了课堂上严肃、紧张的40分钟左右的学习,在课间应该允许学生放松心情,尽情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而校园也应呈现出一道充满活力的亮丽风景线:学生自由活动时奔跑跳跃的身影和时时传来的欢声笑语……可是,据2023年10月31日新华社“新华视点”刊载的《除了上厕所不能随意活动?——部分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现象调查》一文反映,部分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除喝水和上厕所外,均不能走出教室活动,甚至不能随意离开座位。  相似文献   

4.
“上课插嘴、喝水、上厕所、随自己的心意选择同桌……这些被传统课堂定义为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在虹口区幸福四平实验小学却被扶正,‘翻身’成了学生的课堂权益。”这的确是学生的课堂权益.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在维护学生课堂权益的同时,也别忘了维护教师的课堂权益。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改下,制定课堂规则不以教室的安静为前提,而以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机会为前提;不以教师为主体,而以学生为主体。课堂规则不可由教师凭个人好恶独断设立,而主要应通过学生的讨论与认同。学生通过讨论,共同制定课堂规则,就会自觉遵守并乐于承担责任,教师执行起来就会顺利得多。  相似文献   

6.
所谓“心罚”,就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心理处罚,即教师有意或无意地以某种手段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其表现如下:1.剥夺自由。老师将犯错误的学生时刻“带”在身边,不离寸步。上课坐在讲台边,下课站在办公桌旁。上厕所也须请假,且有学生干部跟踪监视。学生成了“囚犯”,行动自由丧失。2.孤立隔离。规定不得与其他学生说话,不得参加集体活动,不得和大家一起玩耍。视学生为“坏分子”,使其失去朋友和欢乐,变得“孤苦伶打”。3.剥夺学习权利。把犯错误学生赶出教室,让他们去除草,平整操场,冲洗厕所等。或干脆让学生在办公室里…  相似文献   

7.
教师一声“上课”,就进入了,一声“下课”,就出来了:课堂等于教室,进教室就是讲课堂,进课堂就是进入了一个感觉和思维、甚至连呼吸都与平常异样的天地,这大概是中国大部分学生都有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即时     
《中国德育》2013,(7):4-4
1美国中小学课堂并不自由美国课堂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自由。据观察,美国每个中小学的教室门口或者教室前面都贴有课堂规则,这些规则是由学校和教师遵照纽约市的相关教育规定而制定。学生在校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如果学生违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展示教学预设的静止过程,而是一个“有生”、“有效”的过程,“有生”是指动态生成,“有效”是使学生获得发展。“有生”使课堂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有效”让我们的课堂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然而,在课堂上,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往往忙于展示精彩的预设。这样不能培养学生的思...  相似文献   

10.
常见一些老师,每以罚劳动的办法来惩罚一些违纪的学生,诸如逃学者罚扫教室,作业不交者罚扫厕所,班级卫生得了倒数第一者罚扫卫生包干区……这些做法,表面看来很奏效,学生“老实”了,劳动任务也完成了。实际并不完全这样,它无形中给学生渗透了一种“劳动可耻”的反面教育,后果是学生轻视劳动,厌恶劳动。这是与我们所要进行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大相径庭的。劳动,无论是公益劳动还是社会生产劳动,都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它与国家专政机关强制专政对象所进  相似文献   

11.
据报道,上课插嘴、睡觉、喝水、上 厕所 、随自 己的 心意 选择 同桌……这些被传统课堂定义为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如今,在上海市虹口区 幸 福 四 平 实 验 小 学 却 被 扶 正 ,“翻身”成了学生的课堂权益。 笔者 并 不反 对 学校 维 护 学生的“课 堂权 益”,但 维权 也应 有个限 度,不 能矫枉 过正,更不能 把维护 一部 分人的 权益 建立 在侵 害另一部分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之上。 允许学生 “上课喝水”“上厕所”和“选择同桌”体现了学校的宽容和自信,也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进步,值得提倡。但允许学生“上课睡觉”“插嘴” 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一、规则与法律1.二者的区别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如交通规则、饭店管理规则等;也指规律、法则,如自然规则等。本文提到的规则取其第一种含义。有的规则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有的则是由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上课插嘴、睡觉、喝水、上厕所、随自己的心意选择同桌……这些被传统课堂定义为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如今,在上海市虹口区幸福四平实验小学却被扶正,“翻身”成了学生的课堂权益。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快乐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快乐教学法着眼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欢乐。一、营造和谐气氛,增进情感交流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只有师生之间民主、平等,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学生才能想学、乐学,才会对学习感兴趣。比如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同学,学生就能从老师的目光中感受到关爱,从而充满信心上好这节课。课堂…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下,备受关注的教育中“体罚”学生的现象已基本消灭。于是全国上下顿时长舒一口气:孩子们终于可以轻松自在地学习了。但是,另一种对学生的惩罚(我们暂且名曰“语罚”)却由于虐待后果的内隐性,而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它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它甚至在学生们的一生中留下抹不去的阴影。更为可怕的是,“语罚”的实施往往是无意识的,并“及时”表现在教学行为中。笔者书面抽样调查了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180名学生,有178人都承认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语罚”。现对“语罚”现象…  相似文献   

16.
学生下课后除了上厕所不能出教室,一年级课间不能活动。这些天,上海市部分学校对学生课间活动采取的“圈养”行为引起了众多议论。在一个热门育儿论坛上,情急的家长发贴征集“不圈养学校”名单,给其他即将入学的孩子家长作为参考,引发近200位家长“共鸣”。  相似文献   

17.
游薇  吕鹏 《云南教育》2005,(26):2-3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但有些课堂依然“换汤不换药”,形式上热闹,却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积极性,即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无法从陈旧的教学设计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18.
提出高职沟通技能实训课堂要形成有效性教学,应着眼于“润泽教室”的建设,重视对学生个人知识和经验的解构和重建,以帮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达到他们潜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2010,(6):46-46
案例 一位沈阳市大东区某小学的学生家长向记者反映了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被班干部惩罚的经过。5月15日午后3点整,这个班在教室外站队,由于他的儿子刘某在站队时出了怪态,就被一名班干部叫了出来,在没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当众罚刘某下蹲站起35次。回到教室以后,这名班干部觉得罚得还不够,于是又叫刘某再次当众罚蹲50次,还必须连续做不能停,如果停一下就加罚20次。于是,刘某又做了50个下蹲站起。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中,老师们普遍地认为,学生的思考或意见都应清楚、明晰地表述出来,因此,总是不断地鼓励学生“发言的声音再响亮些”.其实,课堂中这种“闹哄哄”(发言过剩)是虚假主体性的表现.我们不应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而应追求“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首先,教师要积极营造轻松信任的氛围,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思考、探索,通过“言说”促进“思考”,借助“表达”帮助“梳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其次,通过成立学习小组、设置开放性学习任务、开展自由的学习交流、构建自由言说的佳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耐心倾听的习惯,师生共同构筑“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