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最后·唯一──关于孔乙己的出场魏润身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只用了二十多字便活画出旧中国倍受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困窘落魄、自命不凡、心地善良、好吃懒做的迂腐性格。孔乙己的悲剧意义和认识价值之所以在鲁迅先生笔下得到淋漓尽致的深刻揭示,得...  相似文献   

2.
班级:初三 (1)班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孔乙己》是一篇内涵丰厚的社会问题小说,其中的深厚内涵老师当然可以直截了当地讲授给学生,但我认为如果老师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去品味,那效果应该会更好,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用心去感悟出来的。   [前期准备 ]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认清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一大社会因素——制度。   [教学过程 ]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鲁迅笔下一个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孔乙己,探究了造成他人生悲…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的命名张明军关于孔乙己的名字,小说原文中写道:“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个绰号,叫做孔乙己”。从中我们看出孔乙己的得名,原因有两个:一是他平时说话...  相似文献   

4.
【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板块式教学结构教学《孔乙己》。整个教学分为三大板块,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为切人点,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结构和孔乙己的形象;以品析小说中丰富有个性化和动作性的人物语言为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再次围绕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展开课堂辩论,探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有着很深的思想意义。初读他的作品的人是很难读懂的,只有多读几遍,反复揣摩以后,才能品味出作品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孔乙己》是作者所写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一篇,目的是为了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状害,它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因为作品反映的年代和现在已相距甚远,故而很多学生初读时,只觉得文中的孔乙己很可笑,他们对孔乙己的认识显然是很肤浅的,对孔乙己的态度甚至和咸亨酒店里的人们一样。那么教师如何来帮学生去理解呢?把文章的主题思想教条似的硬灌给学生是不行的,应…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板块式教学结构教学《孔乙己》。整个教学分为三大板块,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为切人点,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结构和孔乙己的形象;以品析小说中丰富有个性化和动作性的人物语言为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再次围绕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展开课堂辩论,探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7.
鲁迅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的成功之处确实有多个方面,本文拟就《孔乙己》中“笑声”描写的作用作一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8.
张永红 《广西教育》2013,(38):63-64
有关《孔乙己》的研究很多,比如关于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孔乙己的性格、孔乙已生活的社会环境、小说的结构安排的研究,甚至是对课文中某一句话、某一个词的妙处的分析等,可以说不胜枚举,本文对这些内容都不再赘述。而是试图围绕小说《孔乙己》的原文,来猜想一下与孔乙己相关的几个生活问题。一、孔乙己有过妻室吗?  相似文献   

9.
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对鲁迅小说《孔乙己》描述的生存世界和孔乙己的悲剧意义可以得出新的认识。揭示身份认同的困境与焦虑,不断粉碎孔乙已残存的生存梦想,也使孔乙己生存的社会空间成为一个麻木、冷漠、无望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往往把鲁迅小说的社会背景当做小说的主题。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当然可以有所不同,但应该从作者的创作本意出发。要分清鲁迅小说的背景和主题,需以小说文本为依据,也要联系鲁迅的创作思想。现在简单谈谈我对中学教材中几篇鲁迅小说主题的理解。《孔乙己》《孔乙己》的主题,一般认为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批判某些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诚然,鲁迅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本质有极其深刻的认识,是把对它的批判作为反封建主义的重要内容,毫不留情地对知识分子的弱点进行了剖析和批判。但《孔乙己》虽…  相似文献   

11.
范进和孔乙己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两个读书人。范进中举后居然欢喜疯了,孔乙己再穷也不肯脱掉又脏又破的长衫,这一切在学生看来只感到滑稽好笑。然而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去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理智地认识和批判那罪恶的封建社会和腐朽的科举制度,并从感情上憎恶那庸俗、丑陋的官场生活和人情世态。我们可以运用对照比较的方法,在分析范进和孔乙己时,详细分析其所处的人环境,以增强学生对课思想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孔乙己后传     
晓新 《山东教育》2003,(21):120-121
之乎者也先生孔乙己最后一次在咸亨酒店吃完酒,他双手扶地,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自此以后,鲁镇的人再也没见到孔乙己的身影。头两年,除了咸亨酒店的掌柜还“挂念”着他外。孔乙己早已淡出当地人的视野。本来嘛,孔乙己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相似文献   

13.
邓德贵 《湖南教育》2001,(16):50-50
直问即直接提问。这种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用得较多。如教《孔乙己》一文,分析描写孔乙己外貌的文字,就可直问:本节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了肖像描写?  相似文献   

14.
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恐怕都忘不了孔乙己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列孔己己似乎与“半”字有不解之缘,因此本文想从“半”字这个角度来谈谈孔乙己。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著名的作品,也是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但如何认识孔乙己这一文学形象,却一直存在着一些分歧。过去,有些同志将孔乙己与范进并提,视为同一文学典型。还有不少“教参”及讲课人,把孔乙己当作批判对象,视他为一个十分可笑的人。其实,这种看法不一定正确。范进是人格极为卑贱,思想极端庸俗的  相似文献   

16.
小说《孔乙己》完成的是一个简短的记事。写了孔乙己平时到酒店喝酒被人嘲笑的几个场面。以及最后一次在酒店露面.双腿被丁举人打得盘坐在蒲包上.用两手代脚慢慢“走”的样子。从此孔乙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后没有正面写到孔乙己,只在结尾处交代:人们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只是到了年关.又到了端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依据叙事学家的理论,文学作品尤其小说不能视为一种固定不变的结构,而是视为由各种不同的"符码"编织起来的一个网络,可以由不同的读者进行不同的解读。《孔乙己》的叙事"符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网络结构,以此来解构孔乙己形象,会获得形象内涵的新认知。对孔乙己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显性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挖掘其隐性的文化意识和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18.
写后讲,即围绕课文内容命题,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先写作文,然后把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认识理解问题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由教师讲析。现以教学《孔乙己》为例,对具体作法略加说明——作文题:谈谈孔乙己的偷提示:(1)孔乙己偷了什么,为什么要偷?(2)孔乙己偷的结果怎样?(3)作者写孔乙己偷的意图在哪里?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写作的欲望,我还提出‘孔乙己的偷到底值得不值得同情’的悬问,让学生在作文中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怀着探个究竟,弄个明白的心理状态,沿着上述提示的思路去完成第一步教与学的任务。考虑到学生作文的难点,在于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写孔乙己的偷<即提示(3)>,因而检查作文时,我采取了只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的形式(没有  相似文献   

19.
静昕“笑声” 《孔乙己》这篇小说,主人公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又是在“笑声”中消失的——他“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从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表演,在笑声中谢幕。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以“我”这个小伙计的口吻,叙述了在鲁镇咸亨酒店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写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可怜而又可悲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文中除了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外,还塑造了“我”的形象。笔者认为:“我”虽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同情者。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