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告别青春     
8月4日 晴 时光总是拂逆人意的。当我们渴望长大的时候,它总是不慌不忙的。幼时,我们最大的希望不就是设想着长大做什么。做什么?不管做什么,潜意识都是希望不再受大人的管束和干预,可以有随心所欲支配自己的权利。终于长大了,方知随心所欲根本只是海市蜃楼,但支配自己的权力的确有所增加。我们可以尽情地沉醉于虚幻浪漫的爱情;  相似文献   

2.
明年将步入20岁的山田凉介,对10几岁阶段的自己并没有留下什么遗憾,反而他更希望能够快点步入20岁的门槛。比起现在这个年龄,进入20岁以后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更是数不胜数。在被粉丝提问关于20岁的话题时,  相似文献   

3.
2004年的夏季已经到来,毕业前的日子总是有一搭没一搭地消逝着,心情和天气好像没有了什么关系,6月的日子依旧这样的反复无常,可是这几天20多度的“秋高气爽”的温度让我又回想起00年秋至04年夏那些在校园里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4.
《青春之歌》具有两个层面的主题蕴含:一是主人公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培养下对革命的追求,一是主人公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对个性的追求。第一层面是作者主观意图的体现,处于作品的表层;第二层面是作者潜在意识的自然流露,处于作品的深层,并具有对第一层面某种程度的解构意味。作品因两个层面之间的张力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女孩。 这是一个对音乐艺术追求充满期待的女孩。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女孩。这是一个对音乐艺术追求充满期待的女孩。这是一个在现实中寻梦,在梦想中飞翔的艺术新秀。刘佳,这个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的学子,缘于对艺术的热爱,放弃了很多人想去都去不了的当地建设银行的工作岗位,毅然决然地告别了稳定的工作,勇敢地漂泊到北京文艺圈子摸爬滚打,谱写着让人心动心爱心疼的青春之歌。  相似文献   

7.
9月14日 晴 一本好书在一个人的人生某个时期的出现,无疑会对这个人的人生道路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我而言,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相似文献   

8.
2014年9月3日晴青春如花,美丽而短暂;青春似虹,璀璨而易逝。追求靓丽,也追求永恒。为了让生命有意义,让人生闪光芒,我们要打造不朽的青春。只有目标远大,奋发有为,青春才能不朽。毛泽东主席早在青少年时期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确立为祖国、为革命奉献一切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从小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认真读书,深入思考,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卓越贡献。杨靖宇、赵一曼、吉鸿昌、方志敏、刘志丹,这一个个革命家,他们甘将青春化宏图,饱蘸热血写春秋,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因此,他们理应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推崇。我们伟大的祖国从积贫积弱到富强昌盛,我们的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人,这都是一代代的革命家奉献青春,挥洒热血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互文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中的互文性概念表明,每一个文本都不会是孤立的存在,它总是利用和征引其前的文本而又被其后的文本所利用和征引,因此,对单个文本的孤立解读,永远不足以阐释文本的实际意指过程。依此理论来观照《青春之歌》,将人物形象林道静置于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环环相扣的语义流动场中,发现主人公林道静的塑造绝不是横空出世,其本身折射、渗透、连贯着三重角色,分别是:五四启蒙时代的出走娜拉、讲述话语时代的政党女儿、话语讲述时代的单独个人。  相似文献   

10.
《青春之歌》是17年时期红色经典之一。它的构思、创作明显贯穿着政治意识形态主观意图和价值重构的叙事策略。本通过探讨作将个人记忆纳入集体记忆的过程,认识到,“革命学”的叙事重构,不是一个仅仅关联着形式的小问题,更是一个隐含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