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语文知识》2008,(4):33-33
王蕴智教授主编的《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古文字卷》2008年4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这部书首次对河南出土的古文字资源进行了全方位的基础整理。  相似文献   

2.
<歧路灯>的作者是中州学士,题材取自中原,小说中显系河南方俗词语者80有余,有些用语为一般读者尤其是外地读者所不易通晓,笔者择其要者略加说解.  相似文献   

3.
闽北古代教育萌芽于西晋,唐五代为发展期,两宋进入兴盛期,元明清持续向前发展。本文拟就古代闽北教育谈谈个人的看法。 秦汉以前,闽北为闽越族散居之地,处于断发纹身崖葬的阶段。此时,闽北文化教育尚未开发,而中原已出现《诗三百》这样的不朽作品。西晋永嘉年间,中州(今河南)人危京任建安郡(治所在今建瓯)太守时,有一批逃避战乱的中州人南迁到建安定居,他们为教育自家子弟和乡邻兴办家学,这是古代闽北教育(私学)的开端。 自唐“安史之乱”后,中原望族又一次大批南迁入闽。闽北为中原  相似文献   

4.
小说《歧路灯》使用了大量富有河南地方色彩的口语词,这不仅增强了小说的生动性,同时也给研究中州语言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有些许语词,外地和一般读者恐不易晓悟,书注和辞书释义不及,文章选取若干,略加考释,为阅览一助。  相似文献   

5.
随着地域文化研究的日趋兴盛,中原文献浩瀚的数量、精湛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吕友仁先生任主编、查洪德先生任常务副主编的目录学著作《中州文献总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包涵中州所有著者、囊括经史子集各体,搜罗全面,严谨客观,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目录学著作。  相似文献   

6.
新订中州全韵》是清周昂撰作的南曲韵书。此书被誉为南化到极点的曲韵书。我们认为其音系基本以北音系统为基础,传承了《中原音韵》,但又充分照顾南曲曲韵特点,其中亦流露了部分吴音。  相似文献   

7.
唐与吐蕃交往密切,二者通过战争、和亲、使者往来等,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文化交流,其中包括大量的中原史籍传入吐蕃,对吐蕃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P.T986《尚书》和P.T1291《春秋后语》为例,对中原史书传入吐蕃的过程及其影响进行简单考察。  相似文献   

8.
中原节日民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式多样。中原是中华文明的肇始地,是汉文化的重要源头,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节日大多发源于此。现今的浙江是古代越国的主要区域,中原文化早在上古和中古时期就影响到了越地(浙江),使越文化涂抹上了中原文化的浓重色彩。中原节日文化更以它特有的魅力,影响了越地(浙江)的节日民俗,让越地(浙江)的节日文化里存留着中原节日文化的大量基因。  相似文献   

9.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301—376年)、后凉(386—403年)、南凉(397—414年)、西凉(400—421年)、北凉(397—439年)等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其时,中原动荡,文事荒落,秦汉以来中原发达的学术文化遭到极大的摧残,“既而中州板荡,或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然而在五凉政权统治的河西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学术文化事业空前兴盛的局面,学术空气浓厚,人才济济,名家辈  相似文献   

10.
<正>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技术与文化交流的产物。河南作为我国中原的核心区域,其建筑技术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以河南地区为例,参阅由邬学德和刘炎编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河南古代建筑史》一书,深入分析古代建筑技术的地理分布、文化交流及其对周边中原辐射区域的影响。一、河南古代建筑技术的历史沿革河南的古代建筑风格独特、技艺精湛,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在河南境内的多个新石器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早期建筑的遗迹,这些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和土筑技术,简单、实用。进入夏、商、周时期,河南的建筑技术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其建筑多采用夯土和木石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中州大学     
中州大学创建于1980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一所公立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原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中州大学坐落在中原大地,黄河之滨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学校环境优雅,交通便利,是广大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2.
《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韵书,《中州音韵》是在《中原音韵》基础上编撰而成,学界在两书的研究上已取得瞩目成绩,但比较两书发现,两书在体例内容、声韵调系统和音系性质等方面仍存在争议,梳理和分析两书研究中这些尚未解决的焦点问题可引起学界的重视,从而促进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使中原文化成为学者普遍瞩目的区域文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对中原文化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功能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尽管研究成果已斐然可观,但从民间视野关注中原文化者极少。民间视野下的中原文化研究不仅可以确定中原文化之标志性文化,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体认中原文化之标志性本体特征。中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和祖根文化是在中原发轫并影响全国的中原标志性文化,其所具有的根源性、延续性和适应性特征也是中原文化最为显著的标志性本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自唐代以来,契丹族便与中原王朝建立起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长期接受中原先进文化熏陶;唐亡后,辽先后与五代、北宋并立,疆域扩展至中原北境,契丹人和汉人以及其他各族人民在固有的文化基础上,互相吸收,借鉴,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辽文化.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妇女特别是贵族阶层妇女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出现了不少引人瞩目的契丹妇女作家.契丹人以鞍马为家,后妃往往长于射御,参加军旅田猎.甚至有率兵征战者,这是中原妇女所不及的.其中能诗善赋、富于才情的后妃为数不少,象道宗宣懿皇后萧观音、天祚文妃萧瑟瑟、耶律常哥、秦晋国妃萧氏等,均为辽邦闺阁之才,而道宗宣懿皇后更是其中的姣姣者.宣懿皇后萧观音(1040—1075),乃圣宗钦哀皇后萧耨斤弟枢密使萧惠之女,“姿容冠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善琵琶.”是一个能诗、善谈、通音  相似文献   

15.
1990年,当萧士栋先生逝世一周年时,我们编辑出版了选集性的<萧士栋语文教育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9月出版);2009年,当他廿年忌辰暨八十诞辰之际,我们又编辑出版全集性的<萧士栋文集>和<捧着一颗心来--忆萧士栋先生>三卷本(中州古籍出版社4月出版).这不但是亲朋戚友对仙去英灵的缅怀追念,而且是学界同仁对先贤业绩的继承发展,更是中原人民对文化名流的彰显弘扬.  相似文献   

16.
文化及其传承创新离不开一定的形式和载体,大量事实证明旅游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中原根文化是中原文化之本。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打造的时代背景下,以旅游活动为载体,通过打造文化旅游景区、现代节庆活动、根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开展根文化专项旅游活动,研发根文化系列旅游纪念品,可以实现中原根文化的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17.
菲律宾的华文作家注重以文化的视角观照异域生活.菲华文学在语言使用上受到中原文化的濡染,并透出中原民俗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深沉底蕴.菲华文学对中原文化的承传更多地表现为对尊儒重道、怀土念祖、儒商之道等中原文化精神的承传.菲华文学对中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既饱含着菲华作家与中原文化源远流长、血浓于水的亲情,又生动地展现了中原文化特有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  相似文献   

18.
《啸余谱》中收有《中州音韵》一卷,体例安排上基本同于《中原音韵》。本文从作者及成书年代、版本、音系三个方面出发,概括论述了上世纪初至今《中州音韵》的研究成果,并重点叙述了学术界对音系方面全浊声母有无、音系性质如何两个热点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一边疆各族之入塞魏晋时期,边疆各族,纷纷入塞,大量移居中原。其原因: (一)自战国秦汉以来,边疆各族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政治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经过两汉时期大漠南北与中原的统一,为北方各族南下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中原是当时经济、文化最先进的地区,吸引着我国北方各族。 (二)汉末魏晋之初中原汉族统治阶级的招引。因为自汉末以来,中原地区战乱频仍,人民大量死亡、流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土地荒芜,无人耕种达二十年之久。政府领户仅及汉代全盛时人口总数的七分之一。故中原汉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文化的发展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当前文化译介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借助当前文化强省的战略背景,有效挖掘中原文化的潜力,译介中原文化,形成中原文化推动力的策略,以期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智力支持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