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知识性质的讨论。笔者经历了多年“学知识”的过程,又经历了“教知识”的过程,可是突然有一天问自己知识是什么.竟然无法解释。在调研中,笔者曾向内蒙古牧区某中学一个班级的学生提问:“你认为知识是什么?”学生的回答是“知识是学校里学习的课程”、“知识是为了祖国发展而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知识是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吕劲蓓 《文教资料》2012,(29):176-177
本篇文章将从“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普及国学知识?”、“国学知识普及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关系”、“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普及国学知识”四个方面对高中历史教学与国学知识的普及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开拓思路,要抓“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三个问题第一层次“是什么?”要求学生“知其然”,从不知到知,具有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获取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第二层次“为什么”?要求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论历史现象、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等能力。第三层次“还有什么?”则要求学生“豁然贯通”,具有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4.
文华松 《湖南教育》2009,(10):35-36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由眼前的知识、情境联想有关的知识与经验,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由点及面地复习已学的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如在复习分数有关知识的活动课中,教师可先出示一个分数,然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由此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联想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问答,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能使学生对分数的有关知识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北大学子说,厉以宁教授每次在给新生上第一堂课的时候都会问学生:你到北大来是要学什么?有的人回答:是来学知识的,厉以宁否定:不对;有的人回答:是来学方法的,厉以宁否定:也不对。至此,学生感到非常困惑:那我们是来学什么的?厉以宁回答:是来开阔视野的。  相似文献   

6.
教学必须为“四化”建设的需要服务.在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的基础上,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什么是能力?什么是智力?高中物理都要培养什么能力?主要应培养什么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  相似文献   

7.
刘江云 《教师》2010,(19):98-98
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出教师要坚持每天问学生同样的问题:“我今天教给你们的东西,你们将来会在什么地方用上?”这充分表明教育的目的是: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和思考.能否坚持终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能否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又指出:“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于是,课改以来在语文教学实际中语文知识教学有被边缘化的趋向,语文知识教学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那么.语文教学是否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知识?该怎样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这些都是我们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本期的四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知识教学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读者朋友有所启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图形之间的关系”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的教学内容。是教材安排的“图形的认识”总复习的第一课时。复习课的主要目标是理清知识脉络、查漏补缺、拓展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但目前很多复习课存在着“简单重复”“整理形式化”“满堂灌”等现象,更多的是“炒冷饭”或“大杂烩”,有的甚至是“题海战术”。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不断思考着以下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如何让复习课有“新感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图形之间的关系”的教学价值和目标定位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未知的学习领域在不断拓展,需要学习的知识在不断膨胀,教育需要面对变化带来的挑战。教什么知识是有意义的?什么样的学习是有价值的?“为未知而教”就是要用未知的知识去启迪学生的思维,关注知识的联系,促进深层次的认知学习;“为未来而学”就是要相信学生的潜力和发展的可能,让思维自由地驰骋,真正经历问题解决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刘长发 《福建教育》2005,(11A):35-35
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教给学习方法 1.从课题入手质疑。如《将相和》“将”指谁?“相”又指谁?“将相和”的意思是什么?将相原来为什么不和?是什么促使他们和好的呢?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探究。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建构方式而获得的。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要想方设法营造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环境,使自己成为学生进行建构活动的促进者。教师要变知识的“搬运者”为建构活动的深谋远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价者”。那么,政治教师怎样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建构,引导学生乐于建构、学会建构、善于建构,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呢?  相似文献   

13.
学习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留出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课堂上,教师应经常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这些知识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学习,主动矫正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如教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到市场调查一些商品的价格,并用小数表示。  相似文献   

14.
谭海鹏 《课外阅读》2011,(9):290-290
新课改之后,语文知识如明日黄花,备受冷落,这与以往的雄霸课堂、一统天下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对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人文性的倾向偏差,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程基本理念的误读,一些老师发出了语文课不知教什么、怎么教的困惑。学生也不知语文课要学什么,普遍感受不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那么,传统语文教学真的一无是处了吗?语文课到底要不要语文知识呢?  相似文献   

15.
针对小学生观察不正确、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指导学生看图时,要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去看,如教学看图作文《好姐姐》,在指导学生看图时,要指导学生回答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问?文中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从图中哪些什么地方看出姐姐“好”呢?学生根据这一系列的问题,一步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边看边想,怎样突出姐姐“好”呢?通过姐姐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方面的表现使学生明白。  相似文献   

16.
作为教师,也许经常会问自己:“我们应该教什么?”。答案可能很简单——“知识”。从幼儿园到大学。答案无一例外。广义上的知识——事实、观点以及技术。是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答案固然没有错,但是怎样处理这些知识。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会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技巧,远比教学生学知识更重要。这种运用知识的技巧就是——  相似文献   

17.
传播知识是图书的一项主要任务。因此,作为图书的运作者之一——编辑,必须弄清知识的特性。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之。 (1)知识的力量性。知识是什么?知识就是“6个‘W’”。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援用了在西方自60年代以来关于知识的“4个W”概念,即对于任何一件事物都要“知道是什么(know-what)”、“知道为什么(know-why)”、“知道怎么做(know-how)”、“知道谁(know-who)”。我国的一些学者提出来,在此基础上还应加上两个“W”,即“知道什么时间(…  相似文献   

18.
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而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同时还批评那些缺乏知识的人是“装着一些片断,没有联系的知识的头脑,象一个乱七八糟的仓库,主人从那里是什么也找不出来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不是不加组织地向学生传授孤立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间的联系加以组织和提炼。郑毓信教授也多次强调“数学教学不应求全,而要求联”。  相似文献   

19.
从“终点”思考:学生学到了什么 对阅读教学而言,从“终点思考”即意味着要考虑:学生上完课后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就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而言,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20.
纪霞 《中学教学参考》2010,(34):120-120
课堂提问,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使用率较高的一种教学手段。那么,英语教学中“提问”要注意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