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语教学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许多专家学者倡议:交际英语要远比那些死板的语法知识实用得多,更重要。有的老师甚至提出学会说了,语法自然也就通了。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语法知识的重要性。要想在英语或任何一门外语的学习有更高更深的造诣,语法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无可取代的。语法学习和口语的提高并不矛盾,相反,语法对口语的进步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胡昌富 《丽水学院学报》2007,29(3):10-12,2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农村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性问题.人力资本障碍和体制障碍是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发挥社会民间组织的作用,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稳步转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问题将十分严峻。能否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将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一项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影响探远的战略工程。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经典模型——刘易斯的产业转移模型和托达罗的反流动论揭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可采取两种转移方式。教育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必要技能的训练。大力发展农村中、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战略性的举措。可采取政府补贴的多元化办学,实行准入制度来引导农村青少年接受中、高等教育,可发展不同方式的教育来满足农村劳动力的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  相似文献   

5.
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托达罗劳动力转移等劳动力转移模型进行了评析和对比,对西方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切合我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提出各种模型对我国现阶段劳动力问题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农村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是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关键.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入手,分析指出这已经越来越成为现阶段的重要问题,并对现阶段我国城乡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自2004年4月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共同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来,全国兴起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热潮。这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过去的20多年,巨大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要实现全面小康,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就必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离乡不离土的流动转变为离乡又离土的转移.为此,政府必须破除一切制约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的制度障碍,积极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转移,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素质障碍与提升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素质障碍,构成了乡村人口城镇化的一大难题。研究这一难题的成因及应对措施,是对农民工有的放矢进行培训的重要前提。化水平低,法制观念弱,城市意识差等是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主要素质障碍。要激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需求、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鼓励职业学校开办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培训班、营造城乡人口平等的环境和加强政府的统筹安排与协调等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制于各种经济、社会、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其内在特点,经济贫困、劳动力素质低、传统文化与民俗风俗以及非农产业落后是制约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应以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为核心,以当地劳动力密集型和资金节约型非农产业为载体,以农村劳动力的近域转移(本土化就业)为重点,并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  相似文献   

13.
广义城市化概念与农村劳动力间接转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把我国建成现代化国家,不能不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城市化”道路。受自然条件、习俗传统及制度因素等特殊国情的制约.我们必须将传统意义的“城市化”概念更新为“广义城市化”概念。创造出实现农村劳动力间接转移的新模式。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化解所需的巨额成本。可以通过对一个“扶贫”项目的实践进行理论分析.设计出利用“三网”结合的远程教育方式对农民进行新式培训.达到降低转移成本进而派生出多重正向效应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的特点与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俗  赵正洲 《职教论坛》2007,(2S):34-35
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有利于改革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已经初步形成培训教育制度化、培训主体多元化、教学模式多样化、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等特点。当前应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投入支持力度,健全运行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农村"整体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转移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提出了我国在当前及未来很长时期内,彻底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基本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包括产值结构的变动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要全面反映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就必须从产值结构和变业结构两个方面去考察,重视就业结构的变化。本文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引起农村经济结构的非农业化趋势,及当前我国剩余农业劳动转移面临的困难,探讨了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产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规模化经营是农业未来经营的发展方向。规模化经营必然使农村劳动力的潜在失业显性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更大。为此,应该对现有农村劳动力进行专业化分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改变现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如皋市总面积14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2万亩。总人口145万人,农村人口122.24万人,农村劳动力61.87万人。作为农村人口大市(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直是困扰如皋市的大问题。如何帮助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如皋市劳动保障部门推出了“333”如皋模式。一、“333”模式内涵“333”模式主要包括三层含义:1、创建“三个联合”就业培训新模式。即: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中介机构联合协作培训的新模式,实行培训主体多元化,整合农村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比如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转移事关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由于自然、历史及社会等方面原因,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比东部和中部更为严峻。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地域上的迁移、身份上的转变,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市把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新时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形势的变化,研究确定培训新思路,注重培训实效,提高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自2000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0万人,使2万多人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