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8年美国的文官制度改革是美国第三十九届总统吉米·卡特(1977—1981年在任)的对内施政纲领之一。卡特文官制度改革究竟在美国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史学界对此评价不一。本文拟就美国1978年文官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基本内容暨历史作用,试作初步探讨。“改革”的社会背景“文官”一词,是个带有法律性的专门名词。所谓“文官”(Civil Servant)是西  相似文献   

2.
试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改革法》,这是美国历史上进行的第二次文官制度改革,也是在对近百年来的美国文官制度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次改革影响极其深远。因为改革法不仅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联邦政府人事制度应遵循的九条功绩制原则,而且,为了更好地贯乇功绩制的九项原则,1978年改革还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例如:为了提高高级人员的素质,建立了“高级行政职位”;推行“工绩工资制”;改革了传统的考核制度;撤消文官委员会,建立了新的人事管理机构;还明确规定了禁止官员采取的人事措施,这样明确规定官员的“被禁止的人事措施”,有利于监督、防止和罅官员们利用人权在人事管理方面营私舞弊。扩大了政府各机关的用人权;关少了退伍军人的优待范围等,总之,1978年对公务员制度所进行的改革,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调动公务员积极性,消除互相扯皮现象,以及推动公务员管理理论的研究等,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9世纪英国率先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现代文官制度。英国的文官制度改革是英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同时它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西方各国在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之后,一直非常重视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任用和培养。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官制度对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加强政府对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管理发挥了并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文官和文官制度的含义“文官”一词来自英文。中文译法不尽相同,有的译为“文官”,有的译为“公务员”、“文职公务员”或“一般公职人员”。“文官”只是意译。“文官”在西方各国都有其特定的涵义。一般  相似文献   

5.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必修Ⅰ(2004年版)对现代文官制度作了这样的描述:“为了整治腐败的吏治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美国对文官制度实行改革。1883年1月,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即《文官制度条例》,对文官制度进行改革。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定期考核,根据业绩决定其奖惩升迁。美国的政府体制因此稳定下来,不因执政党的交替而影响政府的办事效率。”这就给学生一种错觉,似乎现代文官制度首先是在美国诞生的。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世纪,小布什坐定了美国总统宝座。政府更迭,美国的对外政策包括对华政策将会有什么变化吗?这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美国在对外政策方面历来具有明显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不会单纯因为政府更迭而发生剧烈的变动。因为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结构,总统的行政权分别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立法和司法制衡。在行政系统内,美国建立了一套文官制度,政务官员的职位不受选举的影响。分权和文官制度一方面限制了总统的权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政策的稳定和连续。外交政策涉及国家利益,通常带有跨党派性质,超越于国内政治斗争之上。在外交政策上…  相似文献   

7.
清代文官考绩制度,是清代文官行政系统中的定期监督制度,对于维系德才兼备的官员队伍,选任提拔真才实学者,裁汰不称职官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尤其是公务员的定期监督制度,亟待健全。本文分析清代文官考绩制度,与我国现行体制加以比较,为行政定期监督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夏、商至民国,历代一般称军事为“武事”,军事官员一般通称为“武官”,军事官员制度统称为武官制度。武官制度是中国历代官制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另一为非军事官员的“文官制度”),其内容主要为武官的设置,大致可分为中央武官与地方武官两大部分,亦包括  相似文献   

9.
美国现代文官制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日益呈现新的趋势:文官法规由繁文缛节到规制简化;行政意识由“官本位”转向“顾客至上”,同时,联邦政府引入竞争机制;文官管理由集权到逐步放权;政府机构由大规模扩张到力求精简。  相似文献   

10.
清季文官制度改革述评刘梅生,庞乃铭文官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状况的重要参数。清季文官制度改革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环,对清代沿革两百多年的政治体制的更新改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就此问题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清季...  相似文献   

11.
清代给假制度于顺治朝初定,于康熙、雍正两朝不断完善,于乾隆朝基本定型。不同品级在京文官给假程序存在差异,以六部主事官员、内阁大学士为例,品级高的在京文官给假待遇更为优渥。清代给假制度是一项严格规范官员行为的行政管理制度,对清前期国家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给假规定与处罚措施上尚有局限之处。  相似文献   

12.
文官制度即对文职官员的管理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部分。它包括对文官的考选、品俸、考课、监察、致仕等内容,中国立国悠久、文官制度的历史亦漫长,演变到清代,便愈益完备、详密和成熟。研究古代文官制度不仅为探讨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提供基础,也为当前的政治改革、建立新型的公务员制度及人事管理制度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引咎辞职":呼唤中国走向官员"问责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上半年,我国对三起重大安全事故的处理,使“引咎辞职”和官员“问责制”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术语。“问责制”突出了行政管理中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一致的原则,是政府实现其行政责任的一种自律或自我控制。实施“问责制”是我国干部制度改革和行政体制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必将大大拉近市民与政府之间的距离,大大提升政府形象,加快推进塑造出一个高效政府、诚信政府和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14.
明代文官拣选制度考微刘渝龙(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长沙,410081)明代文官拣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古代铨选制度的一个创举。虽然此制贯穿明代的大半个历史进程,但历史上关于其内容与变迁的记载十分缺乏,以致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不识其庐山真面目。有鉴于此,...  相似文献   

15.
致仕制度(即退休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唐代已逐渐形成。唐朝政府吸取历代的经验教训,对于官员的致仕条件、致仕程序及致仕后的各种待遇,都作了明文规定。但唐代官员的实际致仕状况到底如何呢?官员致仕后是否还可以参政?本文仅就这两个问题作一简要论述。唐代规定,职事官“年七十已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釐务”。“诸文武选人六品以下有老病不堪公务,有劳考及勋绩情愿给阶授散官者依;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也就是说,“七十致仕”是一个原则规定,身体健康可不拘此限。相反,若身体不允许,也可提前致仕。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类社会问题,是对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一个总概括。市场机制的负面作用、政府现代化战略失误和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是导致“三农”问题的主要原因。抑制市场机制的“马太效应”、正确把握汲取农业剩余的尺度、遵循人口流动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规划、废除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和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是预防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官”一词是从英文civil servant意译而来,原义是“文职服务员”,指国家机关中的文职工作人员。英国政府中的官员分为两大类:政务官和文官。政务官指内阁首相、各部大臣、国务大臣、政务次官等,他们由选举产生,与内阁共进退。常务次官以下的政府部门  相似文献   

18.
年老退休是我国自古至今对国家官员的一项管理制度。古代史书中把官员退休称“致仕”、“致事”、“致政”等。这一名词的出现早在先秦历史文献中即已有之,但真正形成一种制度在全国普遍推广实行则起始于汉代,经过隋唐时期的不断发展,到宋代时统治者日益认识到这一制度的重要意义,“尤所重之”,并制定了一系列条例和法令,使这一制度更加完善与系统。对致仕官员的年龄、待遇、安置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现代美国文文官制度是在平等、自由、民主的口号下,在反对“政党分肥制”的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美国文官制度的发展既有相对的稳定时期,也有激烈的变革阶段。从其萌芽到确立至初步完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经历了从“个人徇私制”到“政党分肥制”,再到“功绩制”的变迁。不同的发展阶段反映了美国联邦政府不同的运作方式及美国社会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0.
文官制度作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攻治制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现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政治工具。自上个世纪在英国首先建立以来,文官制度经过多年沿革,经过不同国家根据本国国情所作的补充、发展、逐步形成了关于文官的录用、职责、分类、等级、考核、晋升、奖惩和退休等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制度,它对于保持国家攻府工作的连续性和政局的稳定,提高国家行政工作效率,稳定国家的社会情绪,缓和社会矛盾起一了一定的作用.我国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