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上的云     
他弯着那肥肥、短短的手指. "我快三岁了!" 那神情仿佛他是大得不得了的大孩子了,他开始要自己脱衣、穿衣,也爱坚持他的自以为是的意见了.  相似文献   

2.
美就在身边     
讨厌的阳光又从窗外射进来,照在他的座位上…… 多少次,那讨厌的阳光晃得他睁不开眼睛;多少次,那无情的阳光照得他全身发烫;多少次,那可恨的阳光迫使他远离自己的"家乡",而到他地暂住.  相似文献   

3.
"糖葫芦——冰糖多呀——大葫芦哟——又脆又甜——"还记得小时候在家玩耍时,每每听到这糖葫芦的吆喝声,我就会缠着妈妈买着吃.我馋那糖葫芦,也馋那悦耳熟悉的吆喝声. 那时,经常来我家门口叫卖的是个"老北京",他们一家几代都是卖糖葫芦的.据他讲,糖葫芦的制作方法是从他爷爷那一辈传下来的.  相似文献   

4.
"糖葫芦——冰糖多呀——大葫芦哟——又脆又甜——"还记得小时候在家玩耍时,每每听到这糖葫芦的吆喝声,我就会缠着妈妈买着吃.我馋那糖葫芦,也馋那悦耳熟悉的吆喝声. 那时,经常来我家门口叫卖的是个"老北京",他们一家几代都是卖糖葫芦的.据他讲,糖葫芦的制作方法是从他爷爷那一辈传下来的.  相似文献   

5.
我的弟弟叫小宇.他不爱清洁.每天,我们都要给他换两次衣服.小宇的最大爱好是玩泥巴.如果你想要找他,那真是太容易了,只要往我家附近的泥地里一瞧,看见一个特别脏的小男孩,那一定就是他. 弟弟每天回家时,都会变成一个泥娃娃.他不仅衣服、鞋袜上沾满了泥巴,就连脸上也是,特别是下巴,总是黑乎乎的,所以我们都叫他"长胡子"小宇.  相似文献   

6.
我的爷爷是方圆几十里很有名气的大能人.他初中毕业,在他那一代人里算是"高级人才".爷爷对"喝牛奶,吃面包"不感兴趣,迷恋的是带"电"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说起我们班的"彭大头",那简直是无生不知,无师不晓,他出名不在于他那硕大无比的头,而是他那股"辣利"劲儿。  相似文献   

8.
缘分     
一天,同事拿回一本<长者家园>,说他的一篇作品在上面发表了,让我分享他的快乐.在赞叹同事的佳作之余,我也不禁被这本杂志深深吸引了,一口气全部读完.虽说是为老年人办的刊物,可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淳厚真情,那"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奋发求知,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浓浓亲情,那一则则幽默、一幅幅作品、一款款良方,深深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温暖着我.让我为自己的浮躁、狂妄感到羞愧,为长辈们的真情、执著深感敬佩.  相似文献   

9.
论"指+量+形"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伟  安畏 《现代语文》2007,(10):47-48
引言 现代汉语中的"这"和"那"可以后加形容词,分别例如: (1)他干起活儿来这猛啊,谁也比不上. (2)他跑得那快呀,简直像阵风. 学术界据此多认为"这/那"具有描述事物性状程度的语法意义,如吕叔湘(1980)、刘月华(1983)、吕叔湘(1985)、张伯江、方梅(1996)等.  相似文献   

10.
吴恺是初三学生,长得身高体胖,最让人羡慕的是他嘴唇上方那一抹浅黑的、绒毛般的胡须.小个子李响说那胡须让吴恺显得特帅,李响常追着吴恺取笑:"大哥、大哥你好么?"李响爱吹牛:"我不怕你,我大哥是吴恺.他罩着我呢!"  相似文献   

11.
"老师,您的头发真好看!我唱歌很好听的,我给您唱首歌好吗?"晓洋那嗲嗲的声音让我哭笑不得,他一边说一边还舞动着他那胖嘟嘟的"兰花指".晓洋的娘娘腔及女性化的举止引起了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有一天,老公下班回来跟我讲,他上体育课的时候,有一个八年级的女生对他说:"李老师,您好幸福哦!"老公听了很纳闷.便问她为什么,那女同学回答说:"您找了一个好老婆呀!"老公还是不理解.便继续问为什么,那女生又说:"我看到您爱人张老师捡垃圾,从楼上一直捡到楼下.  相似文献   

13.
阿Q是鲁迅先生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是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他那永不衰败的"精神胜利法"的实施,以及为此所做出的言行举止,常常令人捧腹大笑;他那逆来顺受、听天由命、想反抗却又不敢反抗、受人欺凌的种种不幸遭遇让我们潸然泪下或深表同情.<阿Q正传>带给读者的这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喜交集"的艺术感受,使我们真正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当代的哲学家中,冯友兰的哲学体系复杂,思想深邃,同时著作文字流畅优美.展示出极高的文学素养.他的文学素养直接表现在他的散文里,集中体现在他的文学理论中,广泛渗透在他的哲学著作中.这种文学素养来自他的文学家传和幼年教育,更来自他那"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学术志向和"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15.
听过这样一节有"创新意识"的课. 那节课讲屈原.老师的讲解优美极了.临下课,他动情地说道:"屈原就这样去了,他投河溅起的浪花,千百年来打湿了人们的心.有人赞美他死得其所,有人批评他自寻死路、于事无补.那么亲爱的同学,你怎么看呢?"顿时学生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16.
过去,提起牛文琪,那真令人讨厌.上课时,他不仅自己不认真听讲,还经常打扰其他同学学习.尤其是上自习课,他更是管不住自己,时常马马虎虎把作业写完后,就和别人说话.班主任特地给他安排了一个特殊的位置--老师的讲桌旁.为此,同学们戏谑地叫他"牛秘书".即便如此,下课了,他还惹是生非,动动这个同学,摸摸那个同学,给同学、班级添了不少麻烦.一提起"牛秘书",知道他的人,不是摇头,就是摆手,显出一副无奈的样子.  相似文献   

17.
于永正,这个小学语文教育界响当当的名字! 我拜读过很多关于他的文章和课堂实录,他大师级的形象已经植根于我心中,深深地影响着我!10月28日下午,我有幸在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再次亲身体验他的课堂,聆听他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他那简简单单、朴朴实实的语文课堂上充满了浓厚的"语""文"的味道,他那厚重的文化气息浸染着每一位学生,也使我顿有一种"拨云见日"之感.原来,语文应该是这样教的,不需要太多的花哨,只需踏踏实实地引领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  相似文献   

18.
不朽的失眠     
他落榜了!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相似文献   

19.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被誉为"中国快乐习作第一人"的中央教科所习作课题研究员、全国著名的作文研究专家袁刚教授莅临我们的家乡--江西省赣州市送教.他那精彩的"快乐作文"教学演绎博得了全场一阵阵喝彩,那"图示快乐作文入门法"的讲座也在教师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20.
"观众朋友晚上好,今天是……"每天晚上七点整,那亲切的面容总是准时出现在荧屏上,那熟悉的嗓音总是回响在亿万观众的耳边.他的庄重、大方、不苟言笑的持重播音风格,牢牢地抓住了无数观众的心.他就是罗京,一个离我们远去,但是播音工作精神永在的新闻工作者.在我们悼念罗京的同时,也深深被罗京的播音风格以及他的播音工作态度所启迪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