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对新闻八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客观事物千变万化,新闻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更要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不应写成八股文。八股文是新闻的大敌。它把新闻写作变成了僵死的教条。不错,新闻应有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等部分组成,要有五个W,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写成八股文。纵观新闻八股大抵有以下几种表现:语言概念化。不是用新鲜活泼的语言报道生动的内容,而是用一套固定的老套子和概念化的语言表述新闻事实,或用概念搭架子,里面填充材料,千篇一律,了无新意。结构公式化。新闻报道的布局谋篇、报道手法与技巧,基本上是老套子、老办法。写领…  相似文献   

2.
非事件性新闻,不苛求它是新近发生的事情,因而有人说它是资料性新闻或者叫“组织新闻”。新闻性本来就不强,但又必须要求它是新闻,这是采写非事件性新闻的最大矛盾。当然,它也有有利的一面,主题的确定、材料的选择,不受一时一地的限制,写作形式与表达方式有更多的灵活性,这样,记者可以发挥更大主观能动性与自己的才智去弥补它的不足。所以,对非事件性新闻,我们一要承认它的存在和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二要看到它有缺点,要把不是或不全是新闻的事实,写成必须是新闻;三要改进它、提高它。如何把非事件性新闻写成指导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非事件性新闻.不苛求它是新近发生的事情.因而有人说它是资料性新闻或者叫“组织新闻”。新闻性本来就不强,但又必须要求它是新闻,这是采写非事件性新闻的最大矛盾。当然,它也有有利的一面,主题的确定、材料的选择,不受一时一地的限制,写作形式与表达方式有更多的灵活性.这样,记者可以发挥更大主观能动性与自己的才智去弥补它的不足。所以,对非事件性新闻.我们一要承认它的存在和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二要看到它有缺点,要把不是或不全是新闻的事实,写成必须是新闻;三要改进它、提高它。如何把非事件性新闻写成指导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谭炳燕 《新闻窗》2010,(2):54-54
新闻眼是新闻从业人员新闻敏感的一个形象比喻,记者要有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有独特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一件别人也许感觉司空见惯的事件.记者却要善于观察思考,从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写成稿子。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要注意文彩”的呼声持续了多年,而迄今在我们的新闻作品中干瘪的八股文字还是处处可见,问题究竟在哪里呢?记得老作家丁玲说过:“艺术也需要一点点远视。要有点虚,太实在了,反而有失之‘死’。虚中才有想象,意境,韵味。”新闻作品虽然不同于文艺创作,但是,新闻作品也同样需要文彩,可读性。有些新闻,可读性差,恐怕就在于写得“太实在了,反而有失之‘死’”的缘故。我这样说,不是提倡新闻可以虚假,不要真实,而是指新闻也要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新闻文稿中越来越多地注进了文学性的情采和笔墨,这是很好的事,是新闻素质日益提高的标志。新闻稿是一种限定性极强的文字形式,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相比来看,文学创作的限定性则要小些(但不是没有),将小说写成了散文体,将散文写成小说模样,或是将散文写成诗,将诗写成散文,都有很大的灵活余地。当然,这不是说文学创作是绝对无限定的,怎样“突破”都可以,将现实题材写成神话小说,在散文中容纳大量虚构,在诗中抽掉了起码的节奏和谐韵,写成比散文还拗口,这都会给人一种  相似文献   

7.
何谓见闻式新闻,即又见又闻式新闻是也。新闻写成见闻式,往往能增强现场感与形象感,使新闻更具真实性与感染力。请看1989年7月30日北京日报上一篇新闻:“首都民众谈中央决定”(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是写中央要抓七件事的决定发布后在群众中的反映。以往这类新闻可能写成综合式,综合各地、各区群众的反映,多为书面语言或会上发言。但此新闻不同,记者走入北  相似文献   

8.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意人要有生意“眼”,能够看准市场行情,才可以大发利市;作新闻记者的也需要有新闻“眼”,能够发掘新闻,用以招徕读者。其实,叫它做新闻“眼”也好,新闻“鼻”也好,新闻“嗅觉”、新闻“敏感”也好,都说明一件事,即要求记者能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题材。作为驻外国记者,尤需有新闻“眼”。因为他寄居于人生地疏的国度,除语言的隔阂外,还有风俗、习惯的不同,要想把异国的事物写成文字吸引住本国的千百万读者,首先要很熟  相似文献   

9.
新闻(指消息)结构的模式化,是新闻写作高度发展而成熟的标志,在新闻写作的规范化和普及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它也和某些文体,诸如诗词格律、明清八股文一样,一旦形成模式,也将导致文章结构的呆板和单一,从而减弱它紧随时代步伐而获得的生命力。所以,新闻写作要繁荣,就必须突破旧有结构模式的束缚,向多元化和新奇性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苗荷芳 《新闻三昧》2007,(10):25-26
在编辑工作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基层通讯员或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这样问:老师,你说这件事可不可以写成稿件?你认为这件事有新闻价值吗?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什么事件可以写成稿件,不知道新闻在哪里。对于一个熟悉新闻  相似文献   

11.
把经济新闻写成美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新闻能不能与美“汇合”呢?回答是肯定的。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曾由衷地感到:“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经济新闻要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这一目标,就要求新闻记者在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经济事件和人物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写成美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将经济新闻写成可读、可感、可知的美文。一、红线贯串、形象生动。搞经济报道应该像搞科技等报道那样从技术性和业务性中跳出来,以人们可知、可感形象…  相似文献   

12.
新闻故事化的成因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谁说新闻一定要写成倒金字塔式?谁说新闻一定要少用描述?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正在颠覆传统的新闻叙述模式。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的"新闻故事化"潮流正在风靡传媒界。它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快感,但也使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受到考验和质疑。  相似文献   

13.
燕道成 《兰台世界》2005,(8):124-125
谁说新闻一定要写成倒金字塔式?谁说新闻一定要少用描述?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正在颠覆传统的新闻叙述模式。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的“新式新闻”潮流正在风靡传媒界。它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快感,但也使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受到考验和质疑。  相似文献   

14.
我想对初学新闻稿件写作的通讯员朋友,谈谈如何克服新闻稿件写作中的“一、二、三”公式化现象问题。 因为很多同志在写新闻时,尤其是写反映工作内容的消息时,往往自觉地受政工研究和经验材料写作思路的影响,不是写成“首先、其次、再次”,就是写成“做法有一、二、三”,不像个消息体裁,同时也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这“条条”之中了。  相似文献   

15.
新闻故事化的成因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谁说新闻一定要写成倒金字塔式?谁说新闻一定要少用描述?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正在颠覆传统的新闻叙述模式。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的“新闻故事化”潮流正在风靡传媒界。它给读带来了全新的阅读快感,但也使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受到考验和质疑。  相似文献   

16.
每天,报社编辑部都要收到来自记者和通讯员的大量稿件,稿源充足、从中挑选较好的稿件进行加工、润色,是编辑乐此不疲的高兴事。但是,有一个问题却长期困扰着编辑们,这就是新闻稿件总是写得太长,明明几百字可以写得很好,却要冗长到上千字。一篇人物通讯,偏偏写成这个人物的传记;一篇工作报道,偏偏写成方方面面的工作总结:一篇会议消息,偏偏写成会议材料的全面摘抄,总觉得稿子写短就显不出水平。  相似文献   

17.
新闻记者的素质 新闻记者的基本任务是为新闻机构搜集和写作新闻报道。基本的活动方式是采访。职业特点是:同实际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同政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同群众有着最密切的联系,新闻记者若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思想敏捷,视野开阔,及时把握外界新的变化。懂得新闻政策,并能熟练地运用新闻价值观。要有敬业和献身精神。不仅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努力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要遵守新闻道德,具有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对一些不适于或暂时不宜公开报道的新闻素材,记者有责任写成内参或情况汇报,提供领导和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8.
谁说新闻一定要写成倒金字塔式?谁说新闻一定要少用描述?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正在颠覆传统的新闻叙述模式.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的“新闻故事化”潮流正在风靡传媒界,尤其在相对比较枯燥的财经新闻报道中,它的运用给读带来了全新的阅读快感.  相似文献   

19.
王毅 《军事记者》2009,(8):30-30,39
新闻五要素(即新闻的五个W),是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也可以说是入门课。不懂得对它的把握和运用,就无法把一桩新闻事件写成符合新闻规定性的消息。可每篇新闻都需要五要素俱全吗?在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中,多数意见倾向于:五要素不能否定,但具体取舍要视情况而定,不一定每篇新闻五要素都要俱全。  相似文献   

20.
把现场短新闻写出份量,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的新闻价值。因此,首先要打题材仗,把那些适宜写作现场短新闻的题材,纳入到这个新闻品种中来。这里,应克服一种模糊认识。目前,有些作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现场短新闻这一品种的重要性,误以为它是“小东西”,因而舍不得把生活中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突发新闻事件、重大典型人物等题材写成现场短新闻,一味追求“头条消息”、“长篇通讯”。这样,就使得现场短新闻栏目里,很难得到表现重大新闻题材的稿件。其实,现场短新闻这一品种,已得到了读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