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续补《太史公书》自杨敞逐渐布之于众后,被好事者添足续貂,屡屡层出,甚令人有难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前人为拨开层云重雾,留下了很多劳绩,但许多问题仍在纷纭聚讼之中。首先,必须弄清《太史公书》记事的时间下限。下限既明,则今本《史记》中所记“下限”后史事,便当为后人续补的了。《太史公自序》说,《太史公书》“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又说:“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司马迁本人的说法就不完全一样。而《集解》、  相似文献   

2.
周怡 《新闻界》2007,(1):50-51
一、“旧闻”概念的历史考证“旧闻”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可以看到这样的记录。司马迁的父亲嘱托儿子要完成未竟之业,说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太史公自序》),又有《汉书·司马迁传》记,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信中称:“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  相似文献   

3.
“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新兴,原始察终……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  相似文献   

4.
简谈家谱档案及其收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谱,又名“族谱”、“宗谱”、“家乘”,是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及主要事迹的史籍资料。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代就已出现。古籍《禹本记》、《牒记》、《世本》等书中的“帝系”、“世系”、“氏姓”诸篇,均属利用记述帝王、诸侯与名人世系的家谱档案写成。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名著《史记》中以“本纪”述帝王,以“世家”述王侯,以“列传”记人物,其相当一部分材料取之于家谱档案。《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云:“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靠,盖取之谱牒旧闻”。东汉以后的许多豪门望族,凭借家谱记载炫耀门第,坐取公卿。  相似文献   

5.
从《太史公自序》可以看出,司马迁获取档案文献的途径是实地调查、阅读国家图书馆的图籍、采之谱牒,为《史记》编撰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李息是汉武帝前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传记附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后,仅有北击匈奴的简单介绍。本文遍考《史记》《汉书》,以及荀悦《汉纪》、司马光《资治通鉴》等文献中的相关记载,梳理了李息的大致人生轨迹。重点考辨李息第二次北击匈奴的时间、卷入张汤事件的始末以及所担任的大行令之职。  相似文献   

7.
据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说,《史记》全书有526500字,而今本《史记》却有555600字,比司马迁本人统计的多出了29000多字,其中肯定有人作过增补。但是哪些是他人补窜的,自《史记》问世以来,众说纷纭,莫衰一是。本文在梳理分析前人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窜乱《太史公自序》云:“百三十篇。”今本《史记》一百三十篇赫然俱在。那么,这一百三十篇,除其中有续有补者外,其它是否均史迁原著? 最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东汉卫宏,他在《汉书仪注》中说:“太史公作《景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之。”其后班彪、班固父子提出:十篇缺,有录无书。(见《汉书·司马迁传》及《后汉书·班彪传》)班氏汉人,去迁未远,人们因而常以班说为据。可惜班氏语焉未详,后人无以断其是非。三国时张晏补班氏之说,并提出了十篇篇目:“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  相似文献   

9.
“史记”版本考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史公自序》云:“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今本《史记》却有五十五万五千六百六十字。这多出的二万九千余字从何而来?且其余的五十二万余字,是否皆史迁原著?这是研究《史记》版本所不能不考索的问题。古本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目前通行的、中华书局于1959年出版的《史记》标点本,称为今本,而反把清季  相似文献   

10.
编后,是一种附于新闻报道之后的编者按语,是编者依托报道有感而发的议论性文字,旨在补充和深化报道的中心思想。它在帮助读者领会和理解消息、通讯的价值、意义的同时,增强其深度和力度,使报道锦上添花。 编后始于何时?有研究者认为,是司马迁首开编后写作的先河。附于“本纪”、“列传”后面的“太史公曰”,实际上就是一种编后性质的文体。过去读《史记》,着眼于历史事件、人物比较多,最近重读,觉得“太史公曰”的写作特点对于我们今天写编后很有启迪。这里借助“太史公曰”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治中国史学者,不能舍弃历代正史。究其原因,与正史的体裁纪传体是分不开的。纪传体史书的开创之作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太史公自序》说: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职守,万事即具,成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春秋》,谬矣。"司马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过去人们多理解为太史公不敢以  相似文献   

12.
读传记,由于传主的人品、行状的不同,那感受是不会一样的.一部《史记》“太史公三百篇”,“列传”七十篇占了一半多,“本纪”.“世家”中也不乏公认的传记,但读“游侠列传”和“酷吏列传”,或扼腕或发指,那观感定会迥然不同.我读  相似文献   

13.
《二十五史》的形成与其发展历史要细说起来,是十分复杂的话题。简单说来,从太史公司马迁创立了纪传体编著了《太史公书》,即《史记》后,班固又为西汉一代编著了《汉书》,其后每代都有断代史出现。而后代断代史或“广断代史”(如《南史》、《北史》、《五代史》、《五代史记》等)的累积,又总是追随排列在通史  相似文献   

14.
林帆同志告诉我,收集在这本集子里的,有一般的散文,也有旅游小记,不都是纯粹的杂文,而又近于“旁门左道”。本拟名之曰《旁门杂集》,后来有同志认为此题欠雅,乃以“自序”篇名为题。其实,杂文就是无法归入哪一类的散文,杂文从来就是拉拉杂杂不入“流”的短文。其中,如司马迁的《项羽本记》的“太史公曰”一段,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有借古讽今、指桑骂槐的意思。明清以来的笔记、野史中,更多有鞭辟入里或皮里阳秋的针砭时事之作,如《聊斋》等,更多用白描的手法,或假托狐鬼,以描写官场的各色面目。但这些,都没有特别归入杂文一类。  相似文献   

15.
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坛文臣名将人才辈出,在这其中霍去病因其年纪轻轻战功赫赫而成为当时风头最劲之人。他打破了多年来匈奴对西汉的外部压力,改变了西汉政权挨打被动的局面,也对西汉体育风格特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促进。  相似文献   

16.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版(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第四节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著作(二)史学、地理学两汉时期,史学取得了重要成就。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部名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原名《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大约东汉以后才有《史记》之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记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替人列传的传统,从太史公的本纪、世家、列传算起,已经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了。不算野史、私集,光“二十四史”里,有幸被列上“传”的人就够得上是数以万计了。但是,查遍这些被列传的人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草泽英雄,可说是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恰恰就是没有编辑和记者。作为一个编辑,未免感到一丝遗憾。虽说记者这一行产生较晚,但编辑却是历史极为悠久的——如果从孔老先生算起,比《太史公》列传还要早得多。这期间,无数  相似文献   

18.
张兴生 《兰台世界》2014,(1):158-159
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坛文臣名将人才辈出,在这其中霍去病因其年纪轻轻战功赫赫而成为当时风头最劲之人.他打破了多年来匈奴对西汉的外部压力,改变了西汉政权挨打被动的局面,也对西汉体育风格特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促进.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成功塑造了屈原形象,并且由于二人生平经历的相似,列传显现出了很多司马迁的史学观念。本文从《屈原列传》出发,探讨司马迁对皇权的反抗,对天道观的挑战和对人性光辉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代书评的出现与发展,固然有受到西方影响的一面,但也有它自己的内在发展的因素,它继承了中国文人评书的传统,其中与序跋的关系就很密切。我国古代书评不发达,书刊的序跋常常是书评的一种方式。因此,有人说序跋也是书评。最初的序跋,一般是放在作品的最后。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就是如此。那时统称为序,后来才把放在一本书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