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银元小史     
银元在课文中有很多名称。如在《老哥哥》中叫“现大洋”,在《多收了三五斗》中又叫“现洋钱”和“袁世凯”,在《包身工》中又叫“大洋”或“洋”,在《药》中则叫“洋钱”,而在《祝福》中又叫“鹰洋”。只有在《一面》中才称其本名为“银元”。银元为什么有这样多的名称而又总带一个“洋”字呢?原来它来自国外。中国过去又习惯于把来自国外的东西都称为“洋”。银元在15世纪末开铸于欧洲。16世纪时,西班牙  相似文献   

2.
也谈银元     
雷从海老师《不应忽视有关银元的教学》一文(见《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3期),提醒我们“切不可忽视语文教材中有关银元的教学”。我赞同这一观点,应该在教学中穿插这一货币文化,它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但雷从海老师的文章有两点需作补充:一是要说明铸造...  相似文献   

3.
一九四九年七月,随着《银元及银元兑换券发行方法》的颁布,银元券被运到西宁,但直到九月初西宁解放前,国民政府中央银行西宁分行一直未能“奉令发行”。西宁分行既未“奉令发行”银元券,又元“奉拨”的银元可供兑换银元券,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诸方面原因导致银元券在青海地区出现了这种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4.
1.“语用优质课”的提出中学语文“语用优质课”是在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语用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两年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语用学也叫语言实用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从广义的语用学理论看来,语言运用中  相似文献   

5.
《曹刿论战》:“齐师败绩”中的“败绩”,中学语文课本上直接注为“大败”。“大败”何以言“败绩”呢?目前通行的解释是:“败绩”的“败”应即“(贝辶)”字,“绩”字应即“迹”字,春秋时代的战争以用兵车进行车战为主,战争中兵车垮了是最大的败仗,因此叫“败绩”。(参见陆宗达《训诂简论》164——165页及《北京教育》1982年第7期《“败绩”考》)此说值得研究,为什么这样巧,“败绩”两个字都是别字?据笔者初步统计,“败绩”一词,《春秋经》中出现十六次,《左传》中出现十七次,共三十三例,无一例写作“(贝辶)迹”。  相似文献   

6.
《两块银元》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银元”是本文的主线,小小的两块银元却折射出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关心群众、严守纪律的品质,同时也反映军民鱼水之情。因此教学的切入点也落在了“银元”上。“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我掏出两块银元。“银元——”  相似文献   

7.
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课文《两块银元》。在梳理文章条理时,我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同时随即板书:“赔”银元——缝银元——还银元。正当我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时,“机灵鬼”祝航高高地举起了手。“方老师,我认为那个‘赔’字不应该加双引号。”“哦?为什么?”,“加上双引号就不是真赔了,我觉得这里刘伯承、邓小平是真赔银元。”  相似文献   

8.
《诗经》的传播是很广泛的,像《关睢》《静鸟》《无衣》《氓》《七月》《硕鼠》《伐檀》等篇,先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连中学生也能琅琅上口了。但是,《诗经》各篇的题目是如何形成的呢? 比如说,首篇《关睢》,为什么题目叫《关睢》?此诗开头两句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关关”,是鸟的叫声;“睢鸠”,是鸟名,似凫雁。为什么题目不叫“关关”、“睢鸠”或“关关睢鸠”, 而偏偏叫《关睢》?如果从此诗的内容去考虑,  相似文献   

9.
《两块银元》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银元”是本文的主线,小小的两块银元却折射出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关心群众、严守纪律的品质,同时也反映军民鱼水之情。因此教学的切入点也落在了“银元”上。  相似文献   

10.
冯齐林 《今日教育》2013,(10):66-67
研究学隋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确保顺利实施教师“少教”和有效地促进学生“多学”的重要前提。为了研究语文教师进行学情分析的现状,我选取了从1999年到2012年语文教育类五大杂志(《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提到“学情”的文章,共185个样本。研究发现,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做的学情分析与实际的课堂教学之间体现的学情状况并不一致。所分析的学情难以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依据“学情”预测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确立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古诗文翻译资料中,常可发现一类明显的错译。仅举两例,可见一斑。 例(1)“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行说》)——“在东西两边胡叫乱吼,在南北两边冲撞破坏。”  相似文献   

12.
“足下”一词多次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如《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荆轲刺秦王》“虽欲长侍足下”,《谭嗣同》“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等),教学时常要接触到:有不少人都以为该词是源于发生在今山西介休县境内的古春秋时晋文公焚山逼迫介之推出山受禄一事;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释该词时还讲述这个故事(见1987年第10期《中学语文教学》载孟庆祯《文言文教学引趣七例》);某些语文书刊  相似文献   

13.
《两块银元》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银元”是本文的主线,小小的两块银元却折射出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关心群众、严守纪律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军民的鱼水之情。因此教学的切入点也落在了“银元”上。“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我掏出两块银元。“银元——”孩子们拉长了声音回答,显然孩子们早就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不错,它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流通的一种货币。现在市面上一块普通的银元大概值60元左右,两块银元就是120元。可在战争年代,这两块银元相当于一个战士一两个月甚至是半年的生活费,穷苦的老百姓家可…  相似文献   

14.
<正>《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第2期登载了四川省机械工业学校江有志先生《〈石钟山记〉中的“双石”究竟指什么?》一文,文章认为《石钟山记》(苏拭)“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中的“双石”应是两座山,即上、下石钟山,依据有三:其一,课文文首在注解①中提到“在现在江西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材中几次出现《梁甫吟》。诸葛亮“好为《梁甫吟》”(《隆中对》);李白《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杜甫《登楼》:“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吟》究竟为何物,何以值得文人墨士垂青?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材中几次出现《梁甫吟》。诸葛亮“好为《梁甫吟》”(《隆中对》);李白《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杜甫《登楼》:“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吟》究竟为何物,何以值得文人墨士垂青?  相似文献   

17.
对蒲松龄《促织》中“促织”的解释,一般选本统编中学语文课本上,均为“促织,蟋蟀”或和“蟋蟀又名促织”。但是,蟋蟀为什么叫“促织”,“促织”究竟是什么意思?似有进一步弄清之必要。蟋蟀的名称最早见之于记载的,当是“蟋蟀”,这个名你《诗经、唐风》就有《蟋蟀》篇。后,它的别名就很多了。举其要者,曰蛬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几点思考程顺之思考之一: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冷遇“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现在的事实是...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材中几次出现《梁甫吟》,诸葛亮“好为《梁甫吟》”(《隆中对》),李白《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杜甫《登楼》:“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吟》究竟为何物,何以值得文人墨士垂青? 《辞海》注《梁甫吟》乐府曲名。梁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和第8期上,人们围绕“语文意识”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出现了激烈的学术争鸣。同时,在《中学语文》2005年第7期上,发表了《母语教育病沉重处方投药须辨清》(以下简称《辨清》)一文,该文针对语文教育“言语形式说”再一次进行了反驳,并以给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