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昌仁 《云南教育》2004,(31):28-29
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我是这样预设的:1.从课题入手,让学生从词典中查出“壮士”的意思;2.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五位战士的“豪壮”和“勇敢”;3.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相互交流,背诵积累。我满以为这样预设不错,谁知在第一节课上就出了岔子.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壮”除了表示“壮士”的意思之外,还有“壮丽、壮心、壮志、壮举、壮怀、壮烈”等许多意思,简直滔滔不绝.大有江河决堤之势。面对学生不按教学“预设”路子走的情况,我先是一惊,随之修订原“预设”,决定把学生冒出的与“预设”不符的思路生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其既不分 离也不互相冲淡呢?我们探讨了许多方法,以下为其中两点: 一、抓词语的比较。如教《狼牙山五壮士》,抓住“壮”字,让学生比较“壮士”与“烈士”的区别。指导他们:1.查词释意:“壮”是豪壮的意思,壮士是为革命为人民宁死不屈、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2.换词比较:用“壮士”而不用“烈士”更能体现战士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意志。3.让学生讨论文中是怎样描写壮士们的英雄行为的。 二、抓课文的比较。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  相似文献   

3.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的是一个悲壮而真实的故事。根据教材的单元训练项目和课文特点,笔者认为教学重点应紧紧抓住描写五壮士的思想、语言和行动等有关语句,至始至终注重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分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五壮士的崇高精神。因此,教师紧扣文眼“壮”字去组织教学。这样,不但能突出重点,且能使教学收到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效果。一、课题切入课解“壮士”“一九四一年秋,日军收集大量兵力进犯我狼牙山区……”教师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引出课题。问:“课题中为什么用”壮士”。“壮”字为什么不换成“战”,“烈”或“勇”字呢?什么样的人称作“壮士”呢?(学生查字典。壮士:豪壮而勇敢的人。)课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人的什么精神?(“壮”字体现勇敢不怕死的精神)。五壮士是哪五位?为什么成了“壮士”?这样,一连串有关“壮”字的设疑造成的悬念迭起,直奔课文主旨。  相似文献   

4.
《狐假虎威》是九义小学第四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刻画了一个狡猾的狐狸形象,理解狐狸的校得是课文的教学重点。为此,我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提出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这一教学重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一前一后”的字面意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这四个字贯穿于全篇课文,对于表现狐狸的狡猾和故事寓意极为重要。因此,我紧紧围绕“一前一后”设计了几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体会课文的意思。我先问:“狐狸和老虎,谁在前头,谁在后面?你…  相似文献   

5.
上《再见了,亲人》一课,当学到“雪中送炭”一词时,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生:在大雪天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木炭,让他取暖。师:请仔细读课文,说说课文中的“雪中送炭”指的是“谁”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我的“自白”书》时,我抓住“自白”一词,区别比较,直奔重点,对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很有帮助。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查字典预习,了解到“自我表白”是“自白”的本意;接着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里有几处出现了“自白”这个词?它们的意思和作用是不是都一样?不一会儿,教室里活跃起来了。学生你争我辩,各执其辞。此时,我引导学生认识课文写作的特殊时间和环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大家的意见很快得到了统一:课文中共有三个“自白”,它们的意思各不相同,各有各的作用。课题中的“自白”,加了引号,是反意,表示蔑视,说明这不是敌人所  相似文献   

7.
《木兰诗》有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该课课后“研讨与练习二”这样命题: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对此,《教师教学用书》在“练习说明”中这样提示:“这些句子都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本题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句意,并了解古诗中常见的‘互文’现象.翻译这四个句子应注意两个原则: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义;二要考虑本课的诗歌特征,不能为了体现‘互文’而使译文变成散文失去诗味.”并给出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相似文献   

8.
“欲擒故纵”的意思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有意放松一步。这个意思在教学中也是有所应用的。这里举两例加以说明。《粜米》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这里一个“喷”字用得实在好,其含义是非常深刻的。这个“喷”字是农民们巨大的不可抑制的反抗力量的体现。怎样让学生理解呢?我没有直接问“喷”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而是首先范读了一遍,  相似文献   

9.
《跳水》的结尾有这样两句:“过了几分钟,从被子的鼻子里,嘴里控出许多水。他又开始呼吸了。”学生很容易理解“孩子得救了”这一层意思,但时其中的“控”字未必懂得。我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想想“控”字在句中的意思,然后从字典中查出“控”字,再结合课文肯定“控”在本句中的正确意思:使小孩的头朝下,让孩子喝进肚子里的海水慢慢流出。再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见闻,说说人落水后昏迷不醒甚至暂时停止呼吸的一般急救方法,重点说说“控”出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在小学语文五年制教材和六年制教材里,都作为与读写训练重点项目“详写和略写”相配合的重点讲读课文。因此,教学时,应围绕重点训练项目,让学生更好体会写文章为什么要详略有致和怎样才能做到详略得当。教学《狼牙山五壮士》,首先要弄清课文内容的重点所在,这可从解题入手,抓住课文重点字词,可提问:“壮”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要学生明白:他们不是  相似文献   

11.
在翻看一些教师的备课本时,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大多数教师在写到“教学目的”的时候基本上是这样的:1.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能够认识和书写生字词;3.能够体会到(根据具体的课文作出不同的要求)……的思想感情。看得出来,教师所预设的教学起点是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文一无所知的“零起点”上。但事实上会是这样吗?从学生这一方面来讲,学生拿到课本之后他们根本没有看?刚刚开学的时候还可以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还是对教材没有一点了解?在课余时间学生就没有翻阅那些没有教过的课文?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没有学会一些阅读方…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懂不理解的词语和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词语,以便他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景阳冈》中的“挨”,就是这样一个词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的:首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读课文最后一节:“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描写武松打虎后下冈的?”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读后即可明白:“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一步挨下冈来。”我把“挨”这个字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挨”是什么意思?学生只能从字面上或查字典理解,认为“挨”是“顺次”“靠近”的意思。有的…  相似文献   

13.
一、词句训练词句训练应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在进行《海滨小城》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浩瀚”的意思.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察点即“街道的巨头”,再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用哪个词描写了大海的样子?”学生回答:“课文中用‘浩瀚’一词描写了大海的样子.”我继续问:“‘浩瀚’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联系前文可以答出:“‘浩瀚’是指海水广大无边的样子.”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受教学目标等因素的规范和学生学习状态的制约,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周期性和个性色彩。在课堂教学这个系统中,教师行为是学生行为的先导,主导着师生对教育资源的利用,而教师教学行为的落脚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不同的教学理念支配着不同的教学行为,而不同的教学行为则会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请看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对于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饱经风霜”一词,下列两位教师有不同的教法。教法一:(请学生课前查字典,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师“:饱经风霜”的意思是什么?生:形容经历了很多困苦和磨难。…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第二学段词语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如何让词语教学充满灵性呢?一、借助表演,感悟词义教学《金子》时,我首先让学生从课文一、二自然段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让学生把这些词语写下来。结果学生自读课文后写出以下词语:“蜂拥而至、一无所获、扫兴离去。”通过朗读,在基本理解词语意思的基  相似文献   

16.
“从中心句切入法”是中心阅读法中的一种。就是从中心句入手 ,层层推进 ,串联全篇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 ,重点突出 ,能让学生深入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大有脾益 ,基于这一点认识 ,我是这样教学《落花生》一文的。一、默读课文 ,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并引导学生理解句意。本课的中心句是 :“那么 ,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句中关键的词语是“体面”。“体面”的意思是表面的虚荣和漂亮。因此 ,“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就是没有用的人。全句的意思是 :人要…  相似文献   

17.
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从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入手,逐步摸索出一种以“自学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其主要程式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分段自学;精读课文,重点自学;熟读课文,归纳自学,以学生的自学贯穿教学始终。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是让学  相似文献   

18.
怎样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呢?“以问促读”是个好办法。所谓“以问促读”,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熟读精思,不仅读课文内容,而且在读书过程中逐步具备独立阅读能力。下面举一例为证。本学期,我用“以问促读”法上了《将相和》一课,效果很好,整个教学分三步。第一步,设计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初步感知课文。简介时代背景后,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初读课文:1“将”是谁?“相”是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是怎样和的?问题很简单,目的是让学…  相似文献   

19.
一老师的词语教学是这样的:先让学生轻声自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读懂了哪些词。于是学生一个个举手回答说:“我读懂了某某词,  相似文献   

20.
《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重点应紧紧抓住描写五位壮士的思想、语言和行动等有关语句,自始至终注重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分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五壮士的崇高精神。因此,必须紧扣题眼“壮”字组织教学。这样,不但能突出重点,而且能使教学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一、导析“壮士”课始,教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引出课题,提问:课题中为什么用“壮士”?“壮”字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