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刘居安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的主辅型结构与递进型结构分析》(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第3期)一文中首先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的主辅型结构和递进型结构。前者是指物质利益、获取知识、追求真理、政治参与作为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的基本要素在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时,总是以其中一种基本要素为主,其他三种基本要素则处于辅助的、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是由若干分力相互矛盾运动而生成的合动力.依据不同的视角,接受主体动力类型可分为外在被动力与内在主动力、主要动力与次要动力、长远动力与短暂动力、起始动力与继起动力、有意识动力与无意识动力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类型,有助于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表现形式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何飞龙 《教育探索》2011,(10):38-40
马克思宏观需要理论和马斯洛微观需要层次论启示我们:需要是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需要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与满足接受主体的合理需要,应激发接受主体的正确需要,应强化和提升接受主体的内在的自我需要,应驱动接受主体的真正需要.  相似文献   

4.
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是指其接受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的内在动机。统一多样的接受主体动力包括物质利益、获取知识、追求真理和政治参与等方面。研究接受主体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客观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客观依据。这是因为:人的本质理论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本质规定;人的需要理论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内在前提;人的主体性理论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机制的主体条件。  相似文献   

6.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实效应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重要因素——接受动力,从结构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动力可分为教育主体的导向力、接受主体的内在驱动力、介体传导力以及环体支持力。"四力"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成为一个合力,共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效。  相似文献   

7.
前提是事物发生或发展的先决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自然前提是主体的成长;接受的内在前提是是主体需要和动机;接受的外在前提是客体的客观外在性和价值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是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传统“主体-客体”模式把毕业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毕业生被当作“加工”的对象,造成毕业生主体地位丧失。主体间性视阈将毕业生从传统“主体-客体”模式中解放出来,恢复了毕业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体间性是对传统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也是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贯彻主体间性思想,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理解原则、差异性原则和教育者主导原则。  相似文献   

9.
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要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状况,就必须肯定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主体地位,借鉴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进行深入的研究。文章在简述接受理论后,认为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主要有:要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区分接受主体的层次性,重视研究主体的接受障碍。  相似文献   

10.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出现了接受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心理闭锁、心理失衡、逆反心理、掩饰心理、从众心理等。通过从接受主体的认知、情感和需要三个方面分析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的原因,提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必须从优化环境、优化教育者自身的素养、优化接受主体自身的心理水平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1.
精准资助是"精准扶贫"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密切关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精准资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思想导向、行为激励、身心调节以及品行塑造方面.通过对其功能发挥的困境分析,发现资助工作形式化、教育内容指向不清晰和群体认知偏差是主要致因.高校应树立科学系统的思维方法,完善育...  相似文献   

12.
马宝娟 《教育科学》2021,37(1):54-60
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是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通过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内在理据和育人体系表征的探索,可知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所具有的深刻意义及现实必要性。但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协同育人意识淡薄、协同育人内容模糊、协同育人合作不够、协同育人形式单一、协同育人合力不足等诸多问题。通过同向同行,强化协同意识;统筹协调,梳理育人内容;促进交流,提高协同合作;丰富路径,创新协作形式;整合资源,增强育人合力等一系列措施,构建与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可以更好地推进与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3.
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深和外延的依据和需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把自我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目的、实践教育、精神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客观需要。明确了自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必将推动着个体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以课堂教育为主,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元素的严重缺失。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思想面貌也焕然一新,这在推翻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同时,也给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带来严峻的挑战。对此,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化。本文主要论述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必要性以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挖掘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西部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通过剖析西部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在西部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就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从解决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职业道德问题、职业生涯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多个维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西部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就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激励法则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贯穿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具有一种内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法则,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规范人、指导人的功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方面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值得大力贯穿与运用.  相似文献   

17.
认知失调理论是以研究人的“认知”来达到激励目的的一种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二者有许多共通之处。将认知失调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激励是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这一认识基础上作者探讨并设计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模式,强调重视并灵活运用政治激励、奖惩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等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同时认为激励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作用,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9.
乔春华 《宜宾学院学报》2005,5(10):109-111,11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深刻理解《意见》的内在要求,要创新课堂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要在专业学习和学术活动中融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实践强化教育的效果,要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要加强校因文化建设,创造环境文化育人新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创新。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当前职业院校亟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论述为遵循,提高政治站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路径,以期推动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