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数字化时代,新媒体的产生与融合,使信息多样化、集中化、共享化。文章通过对具体案例的举证分析,概括出当下高校利用数字化新媒体手段展开研究和传承非遗的几种常规途径,如资源库、在线课程和微课等;文章进一步提出高校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更多传承非遗的模式与途径的建议和思考,以期最大化发挥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民间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长调、呼麦、马头琴、四胡等作为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有效传承与合理保护不仅是文化部门、业内专家学者的职责,更需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高校音乐教育便是这其中不可忽视且较为重要的力量之一.在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中,高校将发挥理论支持、技艺传承、保护宣传三方面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宝贵财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运用法治手段,通过制定国家层面专项立法、打击破坏红色资源的违法行为、严格开展法律巡视、提高公共参与程度,对红色资源的法治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使武术的“非遗”保护这项工程更加调理有序地开展,以目前争议较大的三方面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就武术“非遗”应该“保护哪些内容、怎么保护、通过什么途径传承”展开讨论,指出:武术“非遗”保护的对象是濒临失传的传统拳种;在“非遗”保护过程中,一方面应该进行原汁原味的传承,另一方面还可以发展创新,这是两项并行不悖的工作;“非遗”武术既可以在民间通过传承人传承,也可进入学校通过青少年传承,但这里的学校主要是专业院校,在各级普通学校可以通过课外武术社团而非武术课由少数青少年传承。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继承能够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多项“非遗”技艺面临着传承人高龄化、传承人才链“断档”等严峻挑战。如何突破困境,将非遗手工技艺有效传承迫在眉睫。“非遗”项目引入课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加速了我国高职院校的“产学一体化”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及实地访谈等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殷巷石锁的传承和保护进行研究。现存的殷巷石锁技法有三十六种,参与者以男性为主,且学历偏低。殷巷石锁的传承和保护也面临诸多困境:第一是人才断层;第二是民族文化自觉的缺失;第三是交流平台被打破。要实现殷巷石锁的传承和保护,必须做到加强人才培养和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深化殷巷石锁的理论研究及建立新型的石锁交流形式。  相似文献   

7.
以山东胶州秧歌(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存“原生型”胶州秧歌的实地考察分析,总结其半职业化的传承方式。作为原初形态,如今面临“断代”的危险。抢救和保护“原生型”胶州秧歌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责任,而且对于创造出更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激发人类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程中,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已经唤醒了人们对其的热爱和追寻。"白纸坊太狮"是北京地区著名的民间花会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一古老的民间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拯救"白纸坊太狮"这一优秀文化遗产,2008年,国家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从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角度出发,对其文化特色、发展渊源、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认真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研究发现,"白纸坊太狮"目前发展存在着人才断层危机、培养、管理、资金等问题,从而文章提出加强对传承人的扶持、管理、与学校建立研究机构等保护对策。旨在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对我国民族民间体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梅花拳是先人在漫长的历史创造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传统拳种,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武术的文化蕴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传统武术保护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初见端倪,采用文献资料法,试从文化空间视角入手对梅花拳的保护与传承提出路径选择:梅花拳的原真性保护,本土文化生态完整性保护,传承主体的保护与开发,"传统"与"现代"传承方式并存。  相似文献   

10.
"长角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这个族群与其他民族区别的重要标志。其独特的文化、纯朴的民居和神奇的服饰及民族工艺,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长角苗"文化保护传承却面临着不少困难。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需要坚持传统音乐文化原真性的传承原则,加强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同时,可以采用优化生产、销售、流通的商业化过程,再次挖掘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提升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效果。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中国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基础上,结合其保护与传承意义,探究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以期实现对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新疆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概况、内涵与特征、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根据对新疆自治区被列为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分析,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是原生活态性、民族地域性、民俗依附性、群体认同性.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是:社会变迁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限性;缺少长远的定位与规划;传承主体的缺位;缺少评估与反馈机制.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径: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及传承环境的保护;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规划与管理;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形成法律化和制度化;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人的保护与关注;加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普及,将其纳入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3.
彝族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因此,做好传承与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对于增进民族间的交流与了解、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持民族强盛与生存、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多元性等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近几年来有关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原则、保护现状、相关法律法规、传承与传播、开发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文化的传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优秀的文化,意义深远。使用标准化技术与文化有机融合,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进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原有作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居住于不同的地域环境,产生了各异的生活习俗,诞生了各类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中衍生了丰富的民族艺术,它源于大众体验,反映民众生活,成形于手工艺人。如今这些宝藏却因闭塞落后于时代步伐在逐渐消融,国家将多种民间工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只为传承延续民族历史鲜活的生命。文创是现代社会提出的产品创新理念,古老的艺术精神,需要新型的载体形式,才能持续展现民族思维的光彩和价值。文化情感逐渐被社会目光挖掘重视,非遗与文创的结合形式,成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复兴离不开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文化振兴先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独特的精神标识,与乡村振兴战略息息相关。本文以S县为例,研究当前县域乡村非遗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总结相关经验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为多民族国家,地大物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与种类庞大化,在科学技术不断翻新的时代中,三维技术的应用已经演变成继承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趋势。具体是在三维扫描和数字摄影测量方法共同作用下,构建出生动逼真的三维纹理的虚拟图像。希望在不断实践中,三维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领域中获得更大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