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学流程:体现过程性 1.初读呈现:教学设计的基点 教师如果要帮助学生,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推进,那就要了解学生的阅读视界,让学生的初读体验得以充分呈现。初读的感知,或浅层,或错误都没有关系,都可以对深入阅读文本产生刺激。这是对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尊重,也应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2.
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从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入手,逐步摸索出一种以“自学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其主要程式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分段自学;精读课文,重点自学;熟读课文,归纳自学,以学生的自学贯穿教学始终。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是让学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课堂中,初读感知是重要的学习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文本的开始,是顺利展开深入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初读感知,并通过创设初读情境、强调字词教学、示范诵读课文、提出阅读任务等途径,引导学生展开初读体验,让学生对文本形成初步认知,为进一步阅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英 《文教资料》2010,(27):63-64
语文教学重在感悟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具体可按照初读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局部感知,品析文章主旨;归纳感知,明确写作意图的基本模式进行,以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和快速理解文意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将朗读分为四个层面:初读,感知画面;品读,感受语言;细读,感悟意境;赏读,激发创作热情;阐述朗读在散文教学中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我们以语文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围绕“激发自主精神 ,培养自学能力”的主题 ,进行了“三读批注式教学法”的尝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谓“三读” ,是指初读感知、精读引思、品读感悟。它包蕴了多读的内涵 ,贯穿了以读引思、以思求读、以读感悟的全过程。所谓“批注” ,就是让学生用铅笔 ,以不同的符号在课文中勾出、圈住认为有疑难、有感悟的内容。学生在“三读”中 ,尝试运用批注的方法 ,自学自悟课文 ,激发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一、初读感知“初读感知”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 ,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 ,它是局部学习的基础。初读…  相似文献   

7.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是学习课文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初读课文的奠基,深入地精读感悟就很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可目前的教学中初读课文常常流于形式,甚至此处被省略,被"放手"。现状一:此处被省略现在的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初读课文的环节常常被省略。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一部分。初读是学习课文的第一环节,承担着读准课文、读通课文和初步感知课文的任务,为下一步的重点研读乃至全文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教学,初读课文的学习也会精彩。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有节奏地朗读古诗。2.借助注释和图片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3.运用想象画面、对比互补等方式体悟古诗的意境,走进古诗,走近陆游,体会陆游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读题质疑,初读感知1.出示诗题,关注停顿从诗题中我们能读出时间、地点和事件。2.自由读诗,初读感知  相似文献   

10.
运用表格展开阅读教学,不仅可以简化教学流程,让教学重点更加集中,同时也能促进感性体悟与理性训练的有机统一,使学生的深入感知逐步向学以致用的境界进发。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力表格,引领学生初读文本,在导序中整体感知;深入研读,在导思中洞察写作方法;迁移训练,在内化中强化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11.
整体感知,是初读课文阶段的举足轻重的一大教学任务,一般应主要关注如下几个层面: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课文的脉络结构;形成对课文的初步感受。有效的整体感知,是学生初次与文本进行对话之后,在文本内容、文本情感、文本形式等方面获得的初步的、整体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学生继续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基点,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基于初读、钻研文本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目前的第一课时教学,存在越位、错位等现象。实际上,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读出疑问的问题。简单地说,第一课时教学的总体目标应该是读书、识字和写字,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扫清障碍。当然,在不同学段训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就低年级而言,第一课时教学可解读课题,唤起阅读期待;整体感知,有效初读文本;聚焦字词,落实识记目标;再读课文,设置阅读悬念。  相似文献   

13.
设计理念西湖风光秀丽,人文底蕴深厚,学生早有耳闻,而《西湖》这篇课文,用优美简洁的语言为学生铺设了一条通向西湖的心灵之路。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要立足教材,放眼西湖,创设西湖文化背景,让学生、文本、风景、文化有机融合。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领略美1.扎实初读,感知语言。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两点。第一、要让学生充分熟悉语言。本课一共有23个生字,在初读课文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感知一些词语的意思。如:层层叠叠、放眼远眺、心旷神怡、典雅等。第二、把检查指导初读课文和学生整体感知领略…  相似文献   

14.
《七律·长征》的教学,基于童真语文教学主张,分为四个教学板块:倾听导入,唤醒记忆;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精读诗歌,感悟精神;拓展延伸,升华主题。由此,突破“抓关键词,体会其中饱含的深情”的教学重点与“理解极度夸张手法的运用”的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5.
初步阅读感知是小学语文第一课时教学的必备环节。针对不同的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不同的初读感知,如检索式、鸟瞰式、质疑式、探寻式,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本着"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议、自得"的原则,探索出一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可以概括为"初读感知——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反馈归纳"。1.初读感知:在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准备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  相似文献   

17.
一、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阅读板块由一篇一篇的文章组成一个一个的单元构成。阅读教学主要就是通过解读这些文章来实现的。因此不论采用单元教学法还是单篇文章教学法,感知、探问、揣摩教材中的这些文章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这里,感知、探问、揣摩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所以我们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这其中,第一次读课文,也就是“初读全文”很重要。  相似文献   

18.
冯宜芬 《甘肃教育》2005,(12):28-28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品读词句,体会角色形象。3.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相似文献   

19.
施卓侠 《山东教育》2012,(26):48-49
语文不单单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体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履践"品读",就可为学生打开文本细读之门。何为"品读"呢?简单地说,"品读"就是仔细阅读、品味的意思。展开来看,"品读"则至少包含了三个层面:初读理解、细读分析、赏读品鉴。初读理解是对初读文本后的整体感知,细读分析则强调文本内容及情感等方面的深入把握,赏读品鉴更在意基于文本的品味赏析及由此而获得的启发与感悟。该如何把"品读"这种感觉实践到文本中去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邢军  曹伟 《小学语文》2009,(9):31-32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中,如何体现以知识和能力训练为主线,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充分落实在过程和方法之中,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笔者认为,通过优化教学过程的环节可以达到上述要求。经过几年的校本教研,总结出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过程三个环节,即初读一自学感知环节;精读一合作理解环节;熟读一运用创新环节。三个教学环节形成有机互动的因果链条,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优化。下面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的教学过程,对优化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