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把阅读和写作一般比作蜜蜂采花和酿蜜的过程,其中阅读是采花的过程,是材料的积累;写作是酿蜜的过程。掌握读和写相辅相成的关系,对学好语文大有裨益。一、读写的辩证关系1、读是写的基础。读是一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读是写的基础。写的灵感和素材的积累来源于大量的阅读,大量阅读即包含了读的文章数量多,又包含了一篇优秀的文章读的遍数多,以至熟读成诵。小学生阅读的过程可以懂得文章中心的确定、遣词造句的技巧、表达的流畅、前后语境的表达等方法,可以习得文章作者分析事物、观察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十分重要,读写结合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但是在这过程中人们大多强调的是读对写的作用,认为是以读促写。但是读与写的关系是可以相互映照的,读是写的基础,同样写也能够促使阅读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活动,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十分中肯地道出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读和写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辩证统一体,两者不能互相脱节。换句话说,读是写的基础,同时,写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这就是它们之间辩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可引领学生发现经典作品中的写作技巧,进而提高其写作能力,而通过阅读基础上的有效写作训练,又可使学生巩固写作技巧,并进一步领会阅读中感悟到的写作之妙,如此,便可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我们都知道,阅读和写作各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和写作必须紧密结合起来。读写能力是学生能力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关系应当是相辅相成的,"读中有写,写中有读"。"读中有写"中的"写"不是目的,而是辅助迁移;"写中有读"中的"读"也不是最终目的。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句话也形象的揭示了的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应该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促写,读写联姻,互惠共赢。  相似文献   

6.
<正>接力阅读具体是指以班级或小组为阅读单位,共读同一本书,制作阅读书签,写上阅读感言,然后让每一本带着不同读者不同生命体验与印迹的书开始接力形式的传递。这种传递可以在班级内进行,也可以在相邻的班级之间进行,不断实现读者之间的心灵相遇和生命对话,从而不断丰盈儿童文学可分享的意蕴。这种兼容普适性与独特性阅读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是"儿童文  相似文献   

7.
一、写作与阅读的相互关系要想提高写作技能,首先要注意读与写的关系。读与写如同听与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读是一种理解能力,写是一种表达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发展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你阅读得越多,才能写得越好。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不仅说明了读与写的关系——读书是下笔的基础,读得多才能写得有神,而且指出读书要“破万卷”。一个“破”字,意指精读,细  相似文献   

8.
读写结合与整体读写结合 读与写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阅读和写作又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两回事,……(阅读)主要在真正地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真正理解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能技巧必然有所体会,可以作咱们练习写作的借鉴。”读和写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在侧重于读的读写教学中,读占主导地位,它支配着写,影响着写,在侧重于写的写读教学中,这种矛盾地位转化了,写上升到主导地位,反过来又支配着读,影响着读。因此形成了读写结合两  相似文献   

9.
《成才之路》2009,(28):F0003-F0003
一、选题背景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正如鸟儿只有展开双翼才能飞得高、飞得远一样,只有展开“读”与“写”的双翼,语文学习才会卓有成效。为了有效地解决小学语文课中“读”与“写”的关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构建“读”“写”一体的桥梁,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  相似文献   

10.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与“写”是双运(蕴)的,读是写的因,写是读的果。然而怎么读才能事半功倍,怎么写才能水到渠成呢?我觉得“评点式阅读法”,就可以使阅读锦上添花,又可以令写作姹紫嫣红,达到读与写的共赢。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语文教育中,科举制度产生以前以读为主.在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以写为主。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前期是以写为主,20世纪70年代以后过度为以读为主。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有人提出读比写重要,也有人提出写比读重要;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没有依据的。就读与写关系来说:读可以促写,写也可以促读。就目前语文教育现状来说,我们应该直面两点:相对于阅读能力,学生写作能力普遍严重不足;就实际的生活与工作来说,读比写更常用。  相似文献   

12.
以读助写,以写促读。阅读与写作是学生英语学习输入跟输出的一个反应。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而写作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结构的反思,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为加强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本节课尝试以读促写的教学实践,探讨了以读促写的目的、类型、活动原则,以及以读促写是如何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育方式、教师本身对作品的理解失误和学生自身阅历的缺乏等原因造成许多大中学生不会正确阅读文学作品。综合西方细读方法和传统评点形式二者之长的阅读方式使读者可以获取对作品的多方面把握。具体操作中需注意作品的选择、作品整体的把握以及读与写的关系等方面问题,并处理好指导者在阅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与“写”是双运(蕴)的,读是写的因,写是读的果。然而怎么读才能事半功倍,怎么写才能水到渠成呢?我觉得“评点式阅读法”,就可以使阅读锦上添花,又可以令写作姹紫嫣红,达到读与写的共赢。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读与写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目的。所以笔者认为,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建立一个"读写一体化"的阅读模式,让学生在读中汲取写的材料,在写中实践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相信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这段论述明晰而深刻地指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读写结合,读中指导写,写中促进读,读中渗透写,写中深化读,才能有效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教学论述中,强词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揭示了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基本规律。叶老说:“有些人把阅读与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看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象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我们常常听到很多教师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时,也说读写结合,多读多写。但是为什么多读了就能写好呢?这中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呢?我以为读与写之间应很好地沟通,乃是最重要的因素。那么沟通读与写的是什么呢?我以为是生活,它象一座桥梁,联系着读与写,没有这座桥梁,读与写往往是无法结合的。从这方面看,小学语文教学明显  相似文献   

18.
张英 《考试周刊》2023,(36):69-73
在语文课程中,阅读和写作是两项重要的活动,存在密切的联系。从两者关系来看,阅读可以视为对语文知识的吸收,而写作则是语文知识的输出与表达。所以在语文课程中,以读促写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因此,笔者立足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文章将教学中获得的认识作为依据,分析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以及以读促写策略的应用价值,思考了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有效应用以读促写策略的原则以及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将读与写紧密结合是当前写作教学改革的一大特点。在以读促写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塑造读和写的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双向发展。文章中讨论的语篇分析法对于推进以读促写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语篇分析视角下的以读促写活动要求重视言语理解与表达之间的协同关系,要求学生在对所读语篇进行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展开与之匹配的写作练习,能够对某一主题语境进行深入的输入与输出的教学目标。为了切实有效地开展以读促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预测式提问,可以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活动链和巧妙的写作情境,可以与师生反馈相结合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审辩思维。  相似文献   

20.
竹笛 《海外英语》2005,(5):54-55
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在训练中掌握一些方法, 就可以更快地进步。下面我们给出一些建议,尽管可能是"老生常谈"。但你不妨"温故知新"。老杜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同样,在英语学习方面,"读"和"写"的关系最为密切,"读"是"写"的基础,"写"的终点就是"读"的起点。要想写好,必先读好。读好未必写好, 但不读好是万万写不好的。如何读好呢?还记得上一节的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