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科学,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小学科学课旨在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要求我们老师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科学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巧用生活资源,拉近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距离,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激发学生探究欲,让学生在学习中受益,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新科学标准强调科学教学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以“生活”为基石的科学教学会使学生学习内容更有实践性和挑战性,学习兴趣更加持久,有利于学生建构与生活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周围,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探究生活,在生活中探究科学,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教学如果远离生活,也就远离了学生.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现象、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无处不在,让科学课堂与生活零距离,设法让学生的学习融入社会生活中,把学生的学习引入广阔的生活实践中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去发现问题,探索科学规律,体会和感悟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里,用自己的亲历感悟科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在生活中学科学,学好科学为生活服务,这既是教师教学追求过程性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科学必须达到的终结性目标.  相似文献   

4.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这充分说明了初中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科学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让学生懂得学习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体验生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科学课程的开设极大的丰富了小学生的课堂生活,使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把课本回归于生活。在学习的过程中,增长了小学生科学的知识,获得科学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生活当中的观察、实验和推理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科学课程要求小学科学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与生活相互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点滴生活导入,利用生活材料进行探究,让科学走进生活。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51):179-180
科学教师应该把生活中的现象与科学知识紧密结合,生活资源课程化,科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的科学学习既面向生活又面向科学。本文努力阐述怎么做"生活化"的初中科学教学,实现科学教学"生活化",为学生高效的科学学习提供有益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7.
<正>小学科学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让学生参与实验活动,亲身经历、体验科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科学活动生活化,来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一、利用生活体验,激发探究兴趣学生是学习的探究者,教师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探究方法。在亲身实践中感知,会让孩子们记忆深刻,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能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思考,得出结论,达到  相似文献   

8.
正要让学生爱上初中物理课,就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探究过程,联系生活实际,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注重探究过程,提倡多样学习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9.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通过学习科学,学生可以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解决生活、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想让学生爱上科学课,喜欢上科学课,就得让学生觉得科学课并不难。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怎样让小学生喜欢上科学课:让学生认识科学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重视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研究从结合生活现象,进行科学观察;结合生活经验,培养探究能力;预测生活趋势,提升思维能力;优化生活质量,提高人文素养四个方面说明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从研究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可以贯穿小学科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只要教师帮助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学生就能在直观的环境下学习,让思维可视化、让数据可视化、让学习交流突破时空限制,使学生不仅可以高效学习科学,而且还可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王雪鹏 《新疆教育》2013,(13):150-150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小学科学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组织生活化的活动和鼓励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几个方面,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学习需要生活化。  相似文献   

12.
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需要与他们建立和谐的关系,帮他们消除学习恐惧,科学备课、上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倾注浓浓爱心,将他们转化为合格学生,让他们体会到成长与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3.
正科学课程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小学科学教学应与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相结合,提供给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实验材料,让科学课扎根于生活,真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发展。一、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材料更具生活化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在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实验材料。在学习《土壤  相似文献   

14.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提倡“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为科学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及结合地域特点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提供了明确的实践导向。科学教学的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生活素材为教学所用,让科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成为科学学习的基础,并充分体会到生活与科学同在,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也只有这样的科学学习,才能让学生能动地去修正原有认识经验上的不完善,填补其中不足,从而推动学生科学素养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小学科学新课标》要求,小学科学教学要以生活实例为主,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身的教学质量。但是在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教师难以组织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获取知识。学生如果没有参与具体的生活体验,就很难有效形成探究意识。所以,创设虚  相似文献   

16.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紧密地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知生活,也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更好的应用于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与生活关联密切的学科,所包含的知识大多都是源于生活,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科优势,将生活资源灵活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实现生活化的小学科学课堂,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资源与小学科学进行巧妙地结合,为学生营造有利于理解和学习的课堂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对运用生活资源的教学优势以及如何运用生活资源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有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类生活中蕴藏着神奇大自然的哲理,而物理学能让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得到深化,让科学技术得到进步.物理作为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是学生认识大自然、了解科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从身边经常出现的现象中去学习和探索基本技能、掌握物理知识,并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和生活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保持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科学课程(以下简称《科学》)要求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笔尝试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探究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究:课后布置生活中的趣味小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科学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结合广泛的农村教育资源,让课本上的枯燥知识变成了生活中学生喜欢的东西,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农村小学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进行了探索与思考,让学生的科学活动生活化,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一、让科学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学生是学习科学的探究者,教师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探究方法。通过引导、激励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我觉得课程标准应该着重强调小学科学是一门生活化课程。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蕴含着科学。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也感觉到许多生活中的现象蕴含着科学。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也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学习需要生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