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活动思考是提升学生空间观念的关键要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因此,无论以何种途径培养空间观念,都是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活动经验为"现实世界"和"数学世界"架起了桥梁。本文以六年级下册《立体图形的复习拓展》为例,在活动体验中促使学生发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课堂上玩转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完整知识结构,数学思维由平面向立体深入。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立体图形的教学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难点之一,特别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到立体图形的学习,立体空间观念较为淡薄,学习难度更是不言而喻。因此,应让学生更多地去动手操作,增加直观感知。  相似文献   

3.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选择典型性操作材料,建立空间观念""经历思维化操作过程,形成空间观念""开展多元化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等策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为空间观念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空间与图形"的知识素材,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动手操作、实践应用,积累丰富的空间感知,而且要为学生创造"做几何"的机会,努力引领学生在"做几何"中"发现几何",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5.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教学长方体的特点。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根据大纲的要求,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通过观察图形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面、棱的特点。能正确判断具体图形中的长、宽、高,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6.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教学长方体的特点。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根据大纲的要求,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认真研读教材、对比分析学生练习情况的基础上,探究一年级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路径及实施策略。在"认识图形"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实物载体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以丰富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完善学生对立体图形知识的建构,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8.
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师要注意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想象,逐步提高对空间与图形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关系的感知能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是将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的过程,要重视初次展开正方体的教学过程,边操作边想象,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9.
"长方形的认识"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内容,采取动手操作、观察、演示等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学生轻松理解长方形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是学生有效建构知识的关键,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操作过程,从而深刻理解长方形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0.
<正>空间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作为六年级上册的一节几何课,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架起了桥梁,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知识  相似文献   

11.
"几何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知——表象——思维"是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后,教师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和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2.
“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第一小节的内容,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而长方体的认识作为研究立体图形的起始显得尤为重要。往年学习这一内容时,我都会结合教材“试一试”(如图1)的内容,提前为学生准备8个长方形学具,让学生先想象,再动手操作。  相似文献   

1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的教学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使学生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34页。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5.
雷梅玲 《新教师》2019,(7):64-65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现实起点、加强动手操作、借助空间想象、注重合作交流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几何图形的学习对于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观念和动手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一些简单几何图形的特征认识基本图形,并慢慢过渡到复杂图形的学习。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几何图形"的相关方法和策略,以期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更好地认识几何图形学习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7.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内容领域"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部分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8.
<正>一、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数学教学中"空间图形"向来是教师认为学生最难理解、最难掌握的知识,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比较贫乏,再加上学生理解能力的局限,造成这一知识接受起来很困难。几何图形的内容教材在编排上由易到难、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学生经过六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操作、比较、观察、推理的过程,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意义,探究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立体图形知识的学习价值。教学重点:经历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  相似文献   

20.
王兆正 《江西教育》2011,(12):40-41
<正>有效的动手操作,应当是动态想象先于实物操作(或画面展示)。数学教学如果过分依赖动手操作,或者直接、简单地呈现动手操作的过程,反而妨碍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形成,不利于空间观念的培养。笔者有幸听了特级教师钱金铎老师执教的"图形的旋转"一课,真正见识到钱老师是如何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态想象的过程,用足、用好动手操作的素材。现撷取三个片段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