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刘勰所撰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内容丰富博大,而“文道自然”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所谓“文道自然”,就是从天(自然)人相通的思想出发,抓住自然及其合乎规律的运动同艺术审美的联系,一方面认为美和艺术根源于自然,符合自然;另一方面认为通过人对规律的掌握,可以创造出超越自然的艺术美.可以说,刘勰是把我国传统中兼有哲学和美学意义的“自然”论全面地运用于文学领域,从而建立其体大思深的理论体系的.  相似文献   

2.
作家在有了一定的生活准备、思想准备、艺术修养的准备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进入创作过程的问题了。 那么,一个作家究竟怎样从生活进入创作呢?何其芳认为,关键在于作家是否能够从生活中获得创作冲动。只有获得了创作冲动,才算是一件艺术作品受了孕,一个新的艺术生命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发育、成长的历史。 什么是创作冲动呢?何其芳说,在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创作家那里,创作冲动就是生活给他们孕育出的作品的胚胎已经形成的征兆,是他们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修养在某种契机上的高度结合的产物。如契诃夫所说:“平时注意观察人、观察生活……那么后来在什么地方散步,例如在雅加达岸边,脑子里的发条就会忽然卡的一响,一篇小说就此  相似文献   

3.
青埂峰下的“顽石”、赤暇宫中的“神瑛侍者”、荣国府里的“贾宝玉”、贾宝玉项上所系的“通灵宝玉”,这四个名号之间的关系,常常被人误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读书不够细心.另一方面则是作者对这些关系的描写本身有矛盾性.笔者试就这个问题作些粗略、简要的论述,不对之处,请同志们指正.一这四个名号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高鹗认为神瑛侍者就是顽石,贾宝玉是其幻相.程乙本第一回有这么一段文字:“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当年这个石头,  相似文献   

4.
董安治 《文教资料》2007,(28):37-39
审美在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和创作、鉴赏者在进行艺术观赏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探究美的本质、发现美的内在规律的重要方式之一。学会审美,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都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在日常的艺术生活中,人们应当如何去正确地进行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5.
宋绍圣初年,派系矛盾加剧,朝廷对元祐党人的打击报复日趋严重.其时,滴居广东惠州的大诗人苏东坡写了一首《纵笔》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阎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首描述个人孤寂情状的生活小诗,传至京师,竟触怒了天子.宰相章惇不满苏东坡“春睡美”,笑曰:“苏子尚尔快活耶?”于是东坡再贬海南,赴昌化军(儋州)安置(事见《舆地广记》、《艇斋诗话》等籍).  相似文献   

6.
论_以为_     
古代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以为”这个结构形式,这是“以”和“为”紧相连接在一起的.这种“以为”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是一个词呢还是两个词或一种什么结构?它有哪些语法作用?它在句子中和别的结构成分有哪些关系?这些问题在《马氏文通》及其后的一些语法著作中曾有涉及,但是说法不同,有的又语焉不详.这些问题对如何认识古代汉语语法的一些特点很有关系,所以很值得进一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汪蒲宝 《甘肃教育》2008,(15):45-45
一、求“美”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美产生了言辞的准确清晰和动听。”教学是一门艺术,从某种角度说,语文是教艺术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用“美”的方式激发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激情。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8.
喻继高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家。他的花鸟画以生活中常见的花果虫鸟为着眼点,反映了一种朴实亲近的乡土感情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他的花鸟画是世俗的,没有古代院体画那种隐逸气。属于人民的艺术。主要从审美特征的“美在自然、美在意境、美在生活和美在抒情”四个方面来探析他的工笔花鸟画,以求进一步深入欣赏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文学鉴赏是人们通过审美思维所实现的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鉴别。在文学鉴赏中,想象的再创造活动是鉴赏者由表及里感受审美意象的主要方式。鉴赏者借助想象的再创造,在自己头脑中再现审美意象。随后,继续通过想象和联想,去深入体会审美意象的内在含义。离开想象的再创造,鉴赏者就无法深入鉴赏作品中的审美意象。这种想象的再创造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它是逐步深入,贯穿始终的。鉴赏者从“形”到”神”再到“意”,逐步深入地感受审美意象,都要通过想象的再创造。读者鉴赏一部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到的是艺术形…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李白的“仙性”主要表现在他的天才卓绝、性格狂放和诗风飘逸,而不是超尘脱俗,“不食人间烟火”.文章认为,作为社会观念形态的“仙”都有至美至善的含义,而人们对不相同的仙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解,常常将自己的某种理想和愿望附会到观念中的仙的身上,古来人们推誉李白为“诗仙”,主要是指他“带有肯定性喜剧形象特征”的“狂放之仙”.文章认为,李白的种种求仙访道的言论和行动,本质是或者想借此来捞取政治资本,或者借以表示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发政治牢骚,而不是真正想超脱现实.  相似文献   

11.
《新作文》2007,(2)
1像经脉一样贯通我们常用浑然天成来形容一件工艺品完美的结构。所谓“天成”,指的是合乎自然本身所“制定”的规则或程序。无论是巧夺天工还是鬼斧神工的艺术杰作,无不尊奉或体现着大自然的“天则”,那就是凡是美的事物除了具有内在高贵的品质外,无不拥有匀称、和谐与流畅的结构形态。古往今来,大凡传世不朽的艺术精品无不体现了能工巧匠们对诸如比例、姿态与节奏的完“美搭配”。著名“的黄金分割”原理,实际上也是人们对事物结构形态的某种认识经验。而结构上的美取之于事物内部经脉的通畅、饱满与活络,取之于事物上下左右“搭配”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蔡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是唯物主义美学“客观说”的代表人物。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以独特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世人所瞩目。他始终如一地认为,美是客观存在,要找美必须到客观事物中去找,客观事物的美在于客观事物本身,而不在人的主观精神。他说:“承认客观现实本身的美,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客观事物的美即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不在于欣赏者的主观精神作用。客观事物美的形象关系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实质……而不决定于观赏者的看法。”“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应该说蔡仪将他的美学思想根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论的范畴之内,这就使他的唯物主义美学有了坚实深厚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杨朔是当代散文大家,他的散文风骨独具,是文学艺术中的珍品。他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头,积极地反映生活,致力于反映“时代感情”,在构思中又追求一种“诗的意境”,因而他的作品能与众多的读者在思想感情上形成“同构对应关系”,产生“轰动效应”。美国著名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人之所以能够感到美,关键在于事物的形体结构和运动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有着相似的对应性,即同构对应关系。这是说,艺术是通过其物质材料(即形式)造成的完形结构来唤醒鉴赏者整个身心结构的反应,从而引起共鸣的。我们认为,这种同构关系,在杨朔散文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和广泛。杨朔  相似文献   

14.
大散文家苏轼在一首《赠刘景文》的诗中曾写道:“荷尽己无擎雨盖,残菊犹有傲霜枝。”诗的意思是说,池塘中的荷花凋谢了,雨伞般的绿叶早已枯萎,但是凋残的菊花仍有傲视霜寒的劲枝。这其实是在歌颂大自然之景的残缺之美。事实上,正如大自然的美景时常残缺一样,生活中的事也是一样,而作文是在表现生活,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其实也是在表现生活的残缺之美。那么现实生活中,哪些“残缺”可以作为我们进行“残缺构思和取材”的角度呢?  相似文献   

15.
“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充满着美术”。新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十分注重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美术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美术,促进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趣味和魅力。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美术问题艺术源于生活,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的一切,也激发了人们的灵感和创作热情。要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中的美术素材,体会到美术…  相似文献   

16.
一会写文章的人都知道,在确定写作的对象之后,常常遇到从哪个角度去表现才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的问题,因为大多数的描写对象,不可能采取“全方位”的表现。这就是艺术视角问题。所谓艺术视角,说得规范些,就是指“创造主体把握外在世界所采取的一种角度,也即艺术家在表现时所凭依的立足点、位置、方向等等.”它既是主体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映,也体现了创造主体对生活的把握方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自然千姿百态,事物都是由各个不同的侧  相似文献   

17.
通过诗的感觉去把握诗的思维,从而进入诗歌文本。诗歌文本中以意象为基本单位构成诗的思维不同层次。对诗的思维不同层次的把握,使鉴赏者对诗歌文本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但在诗歌鉴赏中还必须通过对诗歌的本体性特征“诗家语”的感悟去把握诗歌的独特性,在艺术再创造中充分发挥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原则去鉴赏诗歌和获得诗美享受。  相似文献   

18.
一、单项选择胭 1.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论是() ①美是关系②美是理念 ③美是生活①美是艺术 2.提出“充实之谓美”的是() ①孔子②孟子③老子·④荀子 3.“有意味的形式”理论的提出人是() ①黑格尔②苛勒 ⑧克莱夫·贝尔④荷逛兹 4.下列事物中.属于既经过实践改造.又作为生活环  相似文献   

19.
如何寓美育于自然教学之中呢?以下是我近年来的尝试。 一、通过参观、考察活动,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自然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自然事物,所以自然教学的“真正课堂”应是大自然。丰子恺说过:“自然是美的源泉,艺术的源泉,亦可说是人生的源泉。”在自然教学中,我们必须尽量让学生较多地接触大自然,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如  相似文献   

20.
[小引]雄伟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人们深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花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人们遐想。人类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人类只有善待和保护大自然,大自然才会变得更美,人才能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