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京 《出版参考》2004,(11):32-32
据当年重庆《新民报》总编辑陈理源先生回忆:1941年12月11日,采访部主任浦熙修发给他一则“孔夫人爱犬飞渝”的新闻。当时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危在旦夕,居留香港的许多著名文化工作者和其它人士都因交通工具缺乏不能尽快撤离,而孔祥熙夫人的洋狗却从香港飞到了重庆!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女记者浦熙修的文选作品《记者生涯寻踪》已走上书架。浦熙修从事新闻工作20年,目前已搜集到作品近二百万字,全书按时间分4个部分,刊载了作者在南京、重庆、上海等地采写大量抗日救亡和社会新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和民情等诸多方面,其中《毛泽东为团结而来》、《周恩来谈国事》等通讯都是新闻名篇。《京政府的最后挣扎》这篇近四千字初稿甫成,浦熙修便锒铛入狱,这是首度在本书披露的史实。 本书中由浦熙修子女根据她两份交待材料整理而成的《自传》,折射出浦熙修少女时代半工半读完成学业,青年时代刻苦…  相似文献   

3.
浦熙修、杨刚、戈杨、彭子刚有中国新闻界"四大名旦"之美誉.解放战争时期,她们不畏艰难困苦,为人民传递真实的声音,体现了卓越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向宏悦 《东南传播》2018,(5):148-150
浦熙修是我国抗战时期和解放时期的著名女记者,从事新闻工作将近二十年.期间不仅采写了大量抗日救亡新闻,还编写大量社会新闻.浦熙修采写的女性人物报道可分为活跃在人们视线里的女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远道而来的外国女友人三大类.在这些新闻作品中,浦熙修传达了其关于女性的平等、公正和自由的思想.这些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为变动的外部环境和其内心的独立意识两方面.作为历经抗战和解放的记者,浦熙修的新闻作品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作为杰出的女性新闻人,其关于女性人物的报道也为人瞩目.然而目前国内关于浦熙修的研究为数不多,而且主要是关注其生平经历,或者将目光集中于其新闻精神和新闻作品的分析上,对于其女性人物报道的研究甚少.本文旨在以第一手资料为蓝本,立足于对浦熙修女性人物报道作品的研究,浅析其女性新闻观点及其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的着眼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今年4月23日,是中国著名女记者浦熙修先生逝世33年的冥日。我之所以称她为先生者,是因为我看了《忆浦熙修》和《浦熙修记者生涯寻踪》两本书之后,得出结论:她近乎伟大,在中国新闻史上应有她的一页,她是一位卓越的人民新闻战士。浦熙修(1910——1970),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36年冬,她进  相似文献   

6.
1935年—1936年期间,南京新民报相继增加了几个青年人。我和浦熙修同志,都是那时参加这个报社工作而走上新闻战线的。抗日战争时期,又同在新民报重庆社工作。直到抗战结束,全国解放前夕,我们工作的地区虽有变动,但却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她在蒋家王朝统治下的黑暗岁月  相似文献   

7.
王婧  张歌燕 《新闻世界》2010,(6):101-101
浦熙修(1910~1970),民国时期著名女记者,先后供职于《新民报》、香港《文汇报》,采写了不少当时轰动全国的进步报道。她认为,一个记者的职责是"监督社会走向进步方面去",并身体力行,一直站在民主斗争的前列。她不畏艰难困苦,为人民传递真实的声音,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对"艳照门事件"、"重庆钉子户事件"、"杨丽娟事件"的新闻报道加以回顾,提出了当今社会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三个主要问题,呼吁媒体恪守新闻专业主义,以新闻专业主义为指导,采制更多有社会意义,有价值的社会新闻,从而改观社会新闻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1937年到1947年,中华民族时局混乱、社会事件风起云涌.浦熙修此时作为《新民报》第一名女记者,成为这段不寻常的岁月中诸多重大场面及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记录者.这十年,因之也成为浦熙修新闻从业史上最为光辉、多产的十年.  相似文献   

10.
当资产阶级右派利用"百家争鸣"这个口号以及共产党的整风运动向无产阶级猖狂进攻的时候,文汇报在社长兼总编辑徐铸成和副总编辑兼北京办事处主任浦熙修的劫持下,大量报道了违反事实和带煽动性的反动新闻,大量刊登了并不准备反驳的反动言论,大量采用了突出反动新闻和反动言论的编排手法,变成资产阶级右派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工具.(一)徐铸成"唱反调"的办报思想,是由来已久的.  相似文献   

11.
1937年到1947年,中华民族时局混乱、社会事件风起云涌。浦熙修此时作为《新民报》第一名女记者,成为这段不寻常的岁月中诸多重大场面及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记录者。这十年,因之也成为浦熙修新闻从业史上最为光辉、多产的十年。  相似文献   

12.
这是祖国内地法院首次判决香港特区媒体新闻侵权的案例<香港商报>的一篇"反腐败"报道,指控葛洲坝集团公司所属的实业公司总经理戴兰生花巨资从美国进口的数百辆重型卡车、大型推土机等为"破铜烂铁"……戴兰生愤然将<香港商报>告上法庭;<香港商报>以法院管辖权提出异议,坚决不肯到庭.上海徐汇区法院缺席判决被告败诉.  相似文献   

13.
3月23日上午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省档案馆副馆长解华波、省档案馆宣传处处长孙秀梅、省档案局档案事业发展处副处长于洋宁出席,介绍陕西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成就及"十四五"规划,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20余家中央驻陕媒体、省内主要媒体、香港驻陕媒体受邀参...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传媒不断发展和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精神遇到极大挑战.新闻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应具备怎样的新闻精神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新民报》女记者浦熙修的新闻实践和作品进行分析,探讨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新闻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有一个老记者曾介绍,他解放前刚参加新闻工作的,采访过一对被资本家同的解雇的夫妇.丈夫在做零工中文受了伤。为了活命,他们忍痛要卖掉亲生儿子。正当这家人痛苦万分的时候,记者进来没顾笼罩着全家的悲痛,掏出本子就要采访,当场遭到了对方的拒绝。第二天,《新民晚报》采访主任浦熙修带着这个记者又来到这家。浦熙修不带本子,进门第一句话就说:“我们听说你们夫妻俩都被裁了,心里很难过。”接着她到屋里看望了病倒的老奶奶,抱了抱将要被卖掉的小男孩。这样,气氛马上就变了,浦熙修从他们家的困难生活谈起,慢  相似文献   

16.
牢抓"重大突发事件" 打造新闻传播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香  毕子甲 《现代传播》2007,(5):159-161
在国际传播领域,几乎处处充斥着西方文化的身影.要突围这种"新闻帝国主义",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就要打造中国新闻传播品牌.而牢抓"重大突发事件"这难得的媒体发展机遇不失为一条可行之道.事实上,很多世界顶尖新闻传播品牌起初也全靠掘好了"重大突发事件"这桶金.例如因"海湾战争"扬名世界的CNN,凭"水门事件"名声大噪的《华盛顿邮报》和靠"阿富汗战争"驰名全球的半岛电视台.而近年来,我国境内的CCTV-4和香港的凤凰卫视都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上产生得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重庆民治新闻夜校复校,9月4日正式开学。原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28年开办于上海,抗战时移往重庆,并在香港等地设立分校。现重庆夜校在各界支持下恢复,由王文彬任董事长,田伯萍任校长,王古泽、杨钟岫、姚江屏等老新闻工作者执教。第一期招收学生二百人。  相似文献   

18.
新闻文摘     
香港新闻团体1.香港报业公会于1954年5月10日成立,绝大多数是日报、晚报机构会员。2.香港新闻行政人员协会于1986年2月25日成立,均为香港中、英文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通讯社担任服务的资深编辑和记者以上人员。3.香港记者协会于1968年成立,是包括部分公关人员和新闻及传播系学生在内的协会。是香港唯一正式注册的新闻从业人员工会。4.外国记者俱乐部原是设于重庆的一个记者组织,于1949年迁至香港,参加人员主要为外国、当地记者等以及公关人员和新闻及传播系学生。5.香港华文报业协会于1969…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一世纪国际新闻的变迁:数字技术的影响力"国际新闻学会议于2009年4月14~16日在香港举行.本次会议由香港外国记者协会和香港浸会大学联合主办.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英国<金融时报>、<亚洲商报>、<亚洲周刊>、<亚洲前哨>以及"路透社"等新闻机构均派出代表参会,他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学研究者共同探讨了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数字媒体技术的文化动力与国际新闻学发展与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罗锋 《现代传播》2007,(6):98-101
重庆"钉子户"事件在2007年3月成为网络与传统媒体关注的焦点.网民首次参与新闻事件现场报道使得事件本身成为新闻传播视野中一个极佳的研究范本.本文认为这种传播路径凸现了媒介叙事转型从传统媒体致力于想象共同体的建构到新媒介时代网民的个体化修辞.这种参与式草根新闻叙事模式带给我们的冲击无疑是重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