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来,我时不时有一些小稿被各种报刊采用,周围一些战友总爱问我:“你有什么亲戚在报社,关系一定很硬吧?”对此,我只是一笑了之;我在报社根本没什么“关系”更没什么亲戚呀!当初我刚到团报道组当报道员时,由于上搞心切,就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一篇稿。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我满怀希望地把近一百篇自认为“得意”的新闻稿寄向各级报社,结果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块搞新闻的料。这时,周围战友的议论也飘到了我的耳中:“现在报社上稿全靠关系,报社没人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也不会被编辑采用。”于是,我写稿就开…  相似文献   

2.
说来你许会咋舌:我的头一篇就获了奖!不信?听我道来──自这以前,咱也做过许多“无用功”:写稿不少,投出去也不少,却都泥牛入海,没有回声。我在寻觅着契机。1991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当时在总参炮兵指挥学院政治部当报道员的我,请假到一家地方理发店理发。3D上下年龄的女理发师边理边问我:“你是哪个部队的?”我答:“炮院的”。她又问:“你们有个姓马的大校么?高个儿,东北D音,蛮有风度的。”我略作思索,那肯定是我们政治部马副主任!我反问:“您认识他?”,“他这个人爱管闲事儿。上个礼拜天,当时没顾客,我们几个理发…  相似文献   

3.
去年刚调到宣传股时,为了在“新闻”岗位上千出成绩,我每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扎在书报杂志堆里,东拼西凑、闭门造车写新闻。结果,两个多月过去了,辛辛苦苦“写”出的百余篇新闻稿件都如“泥牛人海”,没有一篇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4.
刊中报     
一年前,我当上了报道员,有了一间单人办公室。战友们羡慕,我也暗自得意。于是废寝忘食勤奋地写稿,希冀早日实现“零”的突破。可事情往往事与愿违,不管我如何心急火燎,报纸上却依然平静如初。有时遇上领导问:“小周,最近有没有见报呀?”我便臊得满面通红,恨不能有个地缝钻进去。还不时有风言风语传来:“他根本就不是搞报道的料。”更令我无地自容。几个月过后,部队要进行驾驶员培训,父母来电话问我:“要不,找找关系去学开车算了?多少是门技术。”我迟疑了。我想了好几个晚上,觉得无论如何,自己都应坚持下去,为自尊,为证…  相似文献   

5.
一箱方便面一天深夜,报道组办公室响起了一阵敲门声,正在写稿的报道员小王感到纳闷:这么晚了,还会有谁来?打开门一看,见是陈政委捧着~箱方便面着站在门口。陈政委打趣道:“小秀才,又‘开夜车’呢?”原来,陈政委晚上到连队查铺、查哨路过报道组办公室的窗前,看见小王趴在灯下写稿,陈政委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天晚上陈政委查铺归来,拿上白天买好的一箱方便面,送给小王:“别饿着肚子加班,把身体搞垮了”。冒雨送稿一天上午,组织股干事李俊华带领几名战士外出执行任务途中,碰上驻地两辆煤车相撞,他们立即抢救。报道员小李…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已从事业余新闻写作四年。四年来,我坚持工作和写稿两不误,并以写稿推动工作,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先后在《湖北日报》、《中国企业报》、《法律与生活》、《财政》、《新闻知识》等国内九十家报、刊、台发表了四百多篇稿件。现就零碎体会谈一点。时间,来自“化零为整”众所周知,写稿需要时间。我几乎一直从事办公室工作,近年又被“提升”为办公室负责人,工作是  相似文献   

7.
我说的“快——慢——快”三个字,既不是物理运动,又不是化学变化,而是通讯员提高写稿质量经过的三个阶段。“快是糠头慢是米”下面是两个通讯员的对话: 甲:“为了抢时间,我两个月写了二十篇稿子,有时候,前一篇正在途中走,后一篇又投邮筒中,结果电台播一篇,报纸登一篇,一共用了两篇。”乙:“我两个月写了五篇,被采用四篇。”  相似文献   

8.
写稿趣事     
工作之余摊开稿笺,躬案笔耕,算是精神上的一种享受。 我的写稿生涯并不长,文章也平淡无奇,但十分自信。每每成就一篇,便先“孤芳自赏”起来,自我感受不错,便趁此雅兴投入邮筒。自此便猜算着:几时可到报社?此时编辑是否正在审阅、润色?或投之于纸篓?我企盼着…… 接到报纸,嗅着油墨香味,我挨版逐条地细阅观看。嘿,那神态,恰似饥饿的婴儿,探首觅寻着母亲的乳头。 对于妻子,我向不是“只报喜不报忧”的。偶尔,拙作见报,即使是“火柴盒”,亦是异常快慰。于是,美滋滋地打道回府,禀告夫人,与她分享快乐。稚儿虽不识几字,…  相似文献   

9.
虽然已过去了5年,但那封退稿信我还珍藏着。每当写稿遇到挫折,失去信心,我就会翻出它,细细阅读几遍,心中就会升腾起一团火焰。那是1988年,当时还是新兵的我,偶然从《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个新设栏目:《瞬间与十年》,反映各行各业改革开放十年来的伟大成就。于是我匆匆写了一篇征文,寄给了报社。稿子发出后,我焦急地企盼着,每天翻看《中国青年报》,希望奇迹能够出现。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我收到一封信封上印有“中国青年报”的信,待我用颤抖的手拆开封D时,看到了自己写的稿子,还附了一封信:“顾广群同志:稿子早己收到,本…  相似文献   

10.
初学新闻写作,我很痴迷。一个月就往报社发稿30余篇。可几个月后,都如泥牛入海──毫无消息。但我没有心灰意冷。一天夜里我拿出昔日的底稿反复琢磨,突然发觉其中的《连长,能否与我谈谈心?》这篇稿,题意很好,就是条理有些紊乱,于是我又对原稿认真加工修改眷清,把稿子寄了出去。十余天后,竟被《解放军报》刊用了。这篇稿子,使我尝到了甜头,我也悟出一个道理:上稿本必凭关系,“熟了的瓜自然有人采”,已经被枪毙的稿子中也有基础好的,只要认真加工,仍可使它起死回生。从此以后,我写稿不图写得多了,而是一篇稿写了改,改了又…  相似文献   

11.
2000年3月上旬,我与记者欧世金赴南疆采访。乘三菱越野车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后,我们到达叶城“女人村”。这里是新疆军区阿里军分区留守处。男人们都上了阿里高原,在这里留守的都是随军家属,因此得了个“女人村”的称呼。我们赶在“三八”妇女节这天到达,就写了一篇《“女人村”的节日》的稿件发回报社。在将要离开之际,经过一楼走廊时,我透过一间办公室10多厘米宽的门缝看到里面有人在扎白花。怎么回事?谁死了?好奇心驱使我推开屋门打探究竟。里面有军人,有家属,他们告诉我:一个新兵死了。这个新兵是谁?他怎么死的…  相似文献   

12.
中宣部、中国记协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新闻界向甘远志同志学习。甘远志在海南日报工作1095天,采写见报稿1051篇,其中被评为好稿的162篇。他被大家称为“甘头条”,仅2004年7、8两个月,他每月被采用的头条都是8篇。他为什么能如此多产高产?同事们说,“他储存的东西很多”,已进入写稿“厚积薄发”的境界。说甘远志写稿进入“厚积薄发”境界,也就是说他爱岗敬业达到了一定高度。他在海南日报3年中几乎每天见报一篇稿子,同事们还说他“薄发”,可想而知他在写稿之外的“厚积”上下了多大工夫。甘远志的“厚积”是他为了搞好新闻工作而努力创造各种条…  相似文献   

13.
我刚从基层中队调到支队报道组时,怀着对新闻报道的热望,不分昼夜地写稿。两个月时间,我竟写了100多篇稿。但一天又一天过去了,投出去的稿件都石沉大海。我整天在企盼和失望中煎熬,后来,我干脆连报纸都怕看了。一天,隔壁的张参谋对我说:“你听搞报道这一行的人说,现在是‘报社无人莫写稿’,我的大记者啊,你还是到报社去烧烧香,拜拜佛,疏通一下吧!”我将信将疑。说实在的,这以前,我也想去报社送稿,可是每次走到报社门口,不由得停下脚步,像我这样的“新兵”,人家编辑会理睬我吗?这次我一定要试试。找谁呢?前不久金华日…  相似文献   

14.
善于抓问题     
我是一名基层报道员,对写稿很有兴趣,不管工作多忙,都坚持每星期至少向报社投2篇稿。可是,半年来一连向各类报刊投稿近百篇,都如泥牛五沉大海,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一次,在师政治部举办的报道骨干集训班上,听了师报道组长、新闻干事陈来明同志介绍的“怎样抓问题写稿”的经验,对我启发很大。我写稿东一榔头西一律相,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据不出问题,没有针对性和指导性,道不出个所以然,这样的稿件,怎么能用呢?从那开始,我衣兜里便多了一个小本子,注意记录一些身边连队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问题写稿。例如:我发现有的单位档案…  相似文献   

15.
记得刚当报道员那阵子,写稿热情很高,不管什么线索抓到就写。60多篇稿件未变成一个铅字。一次,我采访到一对同在一个营的孪生兄弟双双立功受奖的线索后,一口气写了一篇千字小通讯。新闻干事看稿后对我说:“写稿得先界定好体裁,这样的素材适宜写成消息。”我按他所说的对线索材料重新进行了分析,写成…篇一300多字的短消息。稿件发出没几天就被《前卫报》刊登出来。这使我认识到:写稿光凭热情,不分体裁,见什么写什么是不行的(应该根据不同材料,酝酿好稿件体裁再动笔。换个体裁天地宽@唐跃辉  相似文献   

16.
刊中报     
写稿乐李金奎在我看来,写稿是一种生活享受,它不仅可以让我在相田中感受写稿的浪漫,也可讨我一旦拿起笔来就忘记了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写稿之乐司谓悠哉快哉!古谚云: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我认为写稿人也应多读书,如果只顾埋头写稿,不注意用知识丰富自己,写稿走弯路是不言而喻的。记得刚当新兵那阵子,写稿热情极高,凭着入伍前发表几篇稿的资本,见啥写啥,有时一天写出三五篇,投寄也不少,但命中率却极低。一家报社在看我数篇来稿后如实说:写稿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多写就能多发,仅凭热情是不够的,还要多积累点理论知识。令我庆…  相似文献   

17.
初当报道员时,我只顾埋头写稿,半年渐过,却没有一篇见报。焦急之余,去报社请教。一位编辑看了我写的几篇稿件后,对我说:“报道员不光要会写稿,而且还要学会看宣传战线的哺场”’。经他一点拨,我恍然大悟。于是,我将当月报纸全部置于案头,认真阅着,发现报纸上刊登的徐洪刚事迹和与徐洪刚事迹有关的事比较多。我领悟到新闻报道的主旋律是弘扬时代精神。恰巧当晚连队有个战士因救助一位遭欺侮的少女而被歹徒砍伤,住进了医院,我当即赶到医院对他进行采访,并连夜写出《南大桥下战士无畏》,第三天就在《海口晚报》“一曲赞歌”栏目…  相似文献   

18.
6月的一天,打电话约见解国记总编辑。“可以。工作日没时间。这个周六不休息了,上午9点在我办公室。”简明而迅速,比我想象的要顺利。当我如约而至时,他已在办公室等我,并且先行为我准备了一些资料。爽快、平实、井井有条,这就是我对解国记的第一印象。成长三段论:做人、做记者、做党员记者“作为一名农村记者,一年能为农民说上一句话,比评上10篇、20篇好稿意义还大。”———解国记1986年一则日记中的引语看解国记的新闻经历,让人觉得沉甸甸的是他的农业问题调查和农村报道。“农民是我的乳母,我喝着全村人的乳汁长大…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农工,业余嗜好就是每天爱翻看新到的报刊和写稿。提起写稿还有段来历。 1984年7月,我从职业高中毕业后,暂时没有分配工作。待业期间,感到无聊,每天拿起书本翻看,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于是提笔写了篇《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体会,投寄《塔城军垦》报社。没多久,这篇习作印成了铅字,心里很高兴。可是许多冷嘲热讽跟着来了。有的说:“你这个黄毛丫头就会吹牛,你是这样想的吗?”还有的说:“连里没一个写稿的,就你爱出风头!”这些话好似一盆凉水,泼到我的头上。  相似文献   

20.
基层通讯员队伍中有一大部分是农民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文章写的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因而被称为“土记者”。 我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时间写稿已有7个年头。一直把自己当作“土记者”来看待,每年写稿近200篇,在市级以上用稿100多篇,稿件命中率达98%。别人总认为我和报社编辑有关系,发的是“关系稿”。其实,我写稿不离“土记者”身份,每篇稿件具有二种“土味”。一是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