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理念《爷爷的芦笛》是一篇语言文字清新隽永,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寓示哲理耐人寻味的叙事散文。课题“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为此,我紧扣课题,围绕“爷爷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什么”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学生在读书、读书、再读  相似文献   

2.
晚上,女儿预习课文《爷爷的芦笛》时问我:“妈妈,芦笛是什么样的?”尽管我用详实的语言向女儿描绘了芦笛的样子,可她仍然一脸茫然。由此我感悟:缺少原生态的生活体验,不管作家的笔触如何细腻,教师的讲解多么生动,孩子的体验还是苍白的,浮浅的。  相似文献   

3.
曾听过一节语文课——《爷爷的芦笛》,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相似文献   

4.
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爷爷的芦笛》这篇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之后,同学们按照我们已经掌握的制图方法制作了这篇课文的阅读地图,请大家拿出自己制作的阅读地图来互相交流一下。(生交流阅读地图)师:我刚才巡视了一下,感觉同学们的阅读地图制作得都不错。我随手拿了两份,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第一幅阅读地图)这是彭斯聪同学制作的阅读地图,彭斯聪同学,请你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制作的?生:在制作这张阅读地图的时候,我想到了课文的题目是《爷爷的芦笛》,于是,我就把“爷爷的芦笛”作为这幅地图的关…  相似文献   

5.
匡爱红 《江苏教育》2007,(18):21-22
《爷爷的芦笛》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短篇小说,写强强到海边找爷爷,并独自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的情景,告诉人们,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得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  相似文献   

6.
在校本教研中,课例研究是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形式。我们选取了苏教版第九册课文《爷爷的芦笛》作为课例,先由两位教师拿出教学设想,之后分两个备课组进行两轮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诊断反馈,各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案,接着由两位老师分别在两个不同班级进行教学,最后交流反思、总结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是两个不同的教学设计。第一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以声促忆,感知全文1.课件出示课题,同时伴随海浪声、海鸟声,渲染出欢快的海边气氛。2.复习旧知,用“在强强的眼里,爷爷的芦笛给了‘我’”的句式说话。二、…  相似文献   

7.
【设计构想】《爷爷的芦笛》一文是一篇短篇小说。它写了强强到河边看爷爷,并独自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的情景。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得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文章有两条清晰可见的“明线”,即“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物心理变化描写”。还有一条“暗线”,即“爷爷的芦笛”(这是常被教师忽视的,也是作者以此为题的意义所在)。本教案的设计,总的思想就是“抓住明暗线”,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以“三维目标整合为纬”。其过程与方法就是以读书为主,引导在读中质疑,读中想像,读中合作探究。力求在有感情、充…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5课。 《爷爷的芦笛》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小男孩到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了一个狂风大浪之夜后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爷爷的芦笛》(苏教版11册)是一篇短篇儿童小说,叙述了一个孩子强强来到海边爷爷的小闸屋,并独自在小闸屋过夜的情景。课文告诉人们,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得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接受锻炼。一、读出层次这篇课文有三大写作特点:一是景物描写,引人遐想;二是借环境描写,烘托人  相似文献   

10.
最近,在海安县实验小学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薛老师的课堂平实而不失精巧,本真而不含伪饰,让听者如饮一杯清醇的碧螺春,香在嘴里,留在心间。这里,我选两个当时出现在课堂  相似文献   

11.
“在2006运河之声——全国多种风格与流派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会”上,薛法根老师的《爷爷的芦笛》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中几次写到了爷爷的芦笛,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到的?”提出问题后,薛老师要求孩子们快速地读书“。那么怎么样才能快呢?应该轻声地读,像这样。”然后薛老师拿起课本,轻声地、快速地、专注地读了课文第1自然段……那一刻,偌大一个礼堂里,只有薛老师低沉的声音。而此时,我的第一感觉是——滑稽!是的,是滑稽!我从没有在任何一个课堂上看到这样一个场面,从没有想到过一个特级教师会在这样一个大礼堂里示范快速读!…  相似文献   

12.
摇滚乐激情澎湃,爵士乐风情万种,华尔兹圆舞曲则舒缓流淌,和声丰富,步步趋高,令人沉醉.而薛法根正是一个演绎华尔兹的乐手. 最近,笔者有幸在溧阳市文化小学聆听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爷爷的芦笛>一文,叹服于他优美的身姿与绝伦的舞步.  相似文献   

13.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爷爷的芦笛》这篇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之后,同学们按照我们已经掌握的制图方法制作了这篇课文的阅读地图,请大家拿出自己制作的阅读地图来互相交流一下。  相似文献   

14.
在海安县实验小学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薛老师的课堂平实而不失精巧,本真而不含伪饰,让听者如饮一杯清醇的碧螺春,香在嘴里,留在心间。这里,我选几个出现在课堂上的细节,谈谈这些细节带给我的一些启示和思考。“他读对了一半”在《爷爷的芦笛》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薛老师在黑板上写了“闸、踩、眬”三个字,请一位同学读这三个字时,学生将“闸”读成了“jiá”,薛老师并没有简单的“告诉”学生正确的读音,而是这样做的:“这个字念‘jiá’,为什么这么念呢?”“因为它里面有一个‘字甲’。”“他读对了一半‘,闸’里面这…  相似文献   

15.
赵龙 《师道》2006,(6):38-39
最近,我在海安县实验小学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薛老师的课堂平实而不失精巧,本真而不虚伪,让听者如饮一杯清醇的碧螺春,香在嘴里,留在心间。在此,我选了几个在当时课堂上出现的细节,并谈谈这些细节带给我的启示和思考。“他读对了一半”在《爷爷的芦笛》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薛老师在黑板上写了“闸、踩、”,并请了一位学生来读,学生将“闸”读成了“j iá”,薛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的读音,而是这样做的:“这个字念‘j iá’,为什么这么念呢?”“因为它里面有一个字‘甲’。”“他读对了一半,‘闸…  相似文献   

16.
在海安县实验小学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薛老师的课堂平实而不失精巧,本真而不含伪饰,让听者如饮一杯清醇的碧螺春,香在嘴里,留在心间.这里,我选几个出现在课堂上的细节,谈谈这些细节带给我的一些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校本教研中.课例研究是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形式。我们选取了苏教版第九册课文《爷爷的芦笛》作为课例,先由两位教师拿出教学设想.之后分两个备课组进行两轮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诊断反馈.各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8.
曾经有幸学习了苏州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薛法根老师的《爷爷的芦笛》。教学中,薛老师用“猜”的方法进行了生字词的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精彩不断,尤其是对“朦胧”一词的教学印象尤为探刻,令人耳目一新。这引发了笔者许多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猜”,猜出不同,猜出精彩呢?  相似文献   

19.
曾经有幸学习了苏州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薛法根老师的《爷爷的芦笛》。教学中,薛老师用“猜”的方法进行了生字词的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精彩不断,尤其是对“朦胧”一词的教学印象尤为探刻,令人耳目一新。这引发了笔者许多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猜”,猜出不同,猜出精彩呢?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让我知道它的,是我的学生。语文课上,我们学习《爷爷的芦笛》,那是讲强强独自在暴风雨的夜里如何战胜了恐惧,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在发表感言的时候,一个男孩子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闪烁着智慧的思想,自然获得了我的赞赏。可更多的声音嚷了起来:"老师,那是歌词,不是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